安阳城外的校场上,火枪营的演练日益纯熟,装填速度在严苛的训练下有了些许提升,更重要的是,士兵们对于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保持阵型、如何与冷兵器兵种协同作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顾慎甚至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夜间篝火下的紧急集合与防御演练,锻炼火枪营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那一声声划破夜空的枪响和闪烁的火光,成了安阳夏夜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格物院内,围绕着橡胶的研究与应用,开始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叶明提出的“手持火炮”概念——即原始手榴弹或榴弹发射器,因其对材料、加工精度和火药稳定性的要求过高,短期内难以实现,被列为长期研究项目。
但另一个方向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橡胶管。
制作能够承受一定压力、具备良好弹性和密封性的中空橡胶管,其难度远超实心的轮胎或垫圈。
最初的尝试是用浸渍了橡胶液的麻绳缠绕在一根铁棒上,然后进行硫化,试图形成管状。
但这种方法制作出的“管子”内壁粗糙不堪,厚薄不均,极易在压力下破裂或泄漏。
工匠们集思广益,最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他们先用质地细腻的陶土烧制出中空的、表面光滑的管状模具,然后将调配好的橡胶液均匀地灌注到模具内壁,使其形成一个薄薄的涂层,再进行旋转烘烤,使橡胶初步定型并附着在模具内壁。
待冷却后,小心地敲碎外层的陶土模具,便能得到一个内壁相对光滑、壁厚均匀的橡胶管雏形。
再对这个雏形进行二次硫化和外表面处理,一根具有一定强度和弹性的橡胶管便诞生了!
当第一根长度约一丈、手指粗细的黑色橡胶管被成功制作出来时,工匠们激动不已。
叶明亲自到场测试。他将橡胶管的一端连接在一个改装过的、带有活塞和水箱的简易压力装置上,另一端开口。
“加压!”叶明下令。
一名工匠开始用力压动活塞,水流被推入橡胶管。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那根黑色的管子。
随着压力逐渐增大,橡胶管微微膨胀,但并未破裂。当压力达到相当于将水提升到近两丈高度时,管身开始明显鼓胀,叶明示意停止。
“很好!密封性如何?”叶明问道。
负责检查的工匠仔细查看连接处和管身:“回大人,连接处有轻微渗漏,需改进接口。但管身完好,无泄漏!”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