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小炉子设计很简洁,有铁皮炉子和陶土炉子,铁皮的更轻便和耐用,而陶土的则更便宜。
炉子内壁都有耐火的泥,
底部一个方形的开口,配备了支炉篦子等。
可以烧煤块,也可以烧蜂窝煤,都是长安煤场里工人手工制作的。
蜂窝煤更好燃烧。
对于订购煤多的主顾,煤场还会送煤炉子。
用煤虽然也有不少缺点,但优点也是不少的,尤其是买价高点的优质蜂窝煤,无烟,味道少。
对于京城百姓来说,
多数人的燃料是靠买的,每到冬天柴、炭价格都高,有时还买不到,煤还是不错的。
李家今年也是规模上来了,
渭北的炭场增加了,采矿工人也增加了,选煤、洗煤等加工量上来,运输车队也增加了,
源源不断的煤运来长安,
进行再加工出售,
为了即将到来的寒冬旺季,各种型号的煤炉子,以及各种煤块、蜂窝煤等,着实已经加工储备了许多。
本来随着十月初一开炉,他们也就能迎来旺季,
但现在这暖冬,
却是让需求提不上来。
李逸倒不急,
“这煤又不会放坏,真就是今年冬不冷,还有明年嘛。再说了,煤又不是只能取暖用,这也还是煮饭做菜的燃料啊。”
对于一个很缺燃料的京师长安来说,
煤是永远不用担心会滞销点,顶多是需求没那么大,价格不会如往年一样暴涨而已。
禁军、家丁护卫下卫王府马车抵达宫门前,
李逸下车,时间还早,宫门依然紧闭着,他来到待漏室,听到几位宰相也正在说开炉的事呢。
“本来每年这个时候,天已经很冷了,有时甚至已经下雪了,今年这天很反常啊。”
“是啊,太史局的太史令傅奕说今年会是暖冬,而太史局的将仕郎李淳风更是称今冬无雪,明春大旱,夏秋有蝗!”
中书令温大雅忍不住道,“李淳风区区九品小官,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听说他对历法有些研究,
但他就能如此狂妄,敢说今冬无雪、明春大旱、夏秋有蝗”
房玄龄这个时候站出来替李淳风说了句好话,“李淳风虽年轻,但确实很有才华,武德二年,他经刘文静推荐,入秦王府为参军,与我共事了不少时间,
他不仅精通历法,而且对算学和天文也颇有研究的。
傅奕是太史令,他们都说今年暖冬,那就真得提前做些准备了。”
暖冬的危害,宰相们都清楚。
轻则,明年粮食减产,
重则明年会有饥荒。
若是真的还出现大的蝗灾,那就更麻烦了,蝗灾严重时,能席卷数十州,引起全国性的大饥荒。
那样就不仅是明年可能饥荒,后年都有可能饥荒。
真要出现这些灾情,
以大唐如今的粮食等储备,根本承受不住。
现在风调雨顺,大家还能温饱,发生一些小范围的灾荒,朝廷也还能勉强救济。
可如果出现大规模的灾害、饥荒,那是拿不出那么多粮来救济的。
都说三年丰,才有一年积。
现在国家刚刚统一,
哪里有积储。
宰相们都是忧心忡忡。
李逸也是头痛,真要出现这些情况,说实话,朝廷也没太多好办法。
魏征这时开口,
“如果真的暖冬,就得提前做好准备,我们能做的,就是备粮备荒,停掉那些不必要的开支,
比如明年征吐谷浑这事,可以先暂停。”
将军还朝,士兵归府,
让府兵们回家生产。
停止战争行动,也能节省下来许多粮草消耗,毕竟一场大的战争,需要耗费无数钱粮,
征召民夫,路上转运消耗损耗的也十分巨大。
李逸这个时候抛出一个更惊人的提议。
“假如今年真出现严重暖冬,那么我认为,明年长安和关中,必然会首先出现饥荒,
关中本就难以自给,每年都需要从关东转运大量粮食,转运成本又高。
我建议,
到时可以请陛下率京师百官和番上的将士们,全都暂时迁往洛阳。
如此一来,也能减轻关中粮食负担,免的雪上加霜。”
杜如晦听后,道:“隋朝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隋文帝率文武百官就食洛阳。”
这是有先例的,
但当年文帝也因此落下一个逐粮天子之称。
这个名头不好听,但真出现大饥荒时,这却不失是一个不错的应对之策了。
温大雅却觉得现在说暖冬,说明年饥荒还为时过早。
“说不定只是比往年晚些天入冬而已,诸位相公又何必如此惊慌呢。”
魏征不客气的道:“温相岂不知未雨绸缪,我等既身为天子宰相,就得把这些事情提前考虑好,做好应对预案才对,而不能真等到灾祸发生时,束手无策!”
温大雅被魏征堵的哑口无言!
这时,有官员来告,时辰已到,宫门已经打开,请宰相们入宫。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