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整段音轨,嵌入一段开源音频处理算法的测试样本里。
这是一种极为小众,但却在全球开发者论坛中广泛使用的技术。
他故意制造了一些细微的漏洞,让这段音频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噪音。
然后,他将这份测试样本上传至全球开发者论坛。
标题简单粗暴:“求助!新型语音降噪模型测试,有漏洞!”
接下来,就是等待。
不到十二个小时,奇迹发生了。
三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程序员,分别在调试语音降噪模型时,都“意外”提取出了这段对话。
他们被这段对话深深震撼,自发整理成文字帖,发布在各自的社交媒体上。
这句话,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与此同时,李哲正襟危坐在办公室里,目光如炬地盯着墙角那不起眼的窃听器。
他早就察觉到自己办公室被安装了监听装置,但他并未拆除。
他知道,这是对方在监视他,试图找出他的破绽。
但他李哲,又岂是那么容易被击垮的?
他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清了清嗓子,开始每日朗读伪造的“悔过书”。
“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我不应该激进审计,不应该破坏大局……”
他的声音抑扬顿挫,充满着自我批评和对“激进审计”的反思。
如果不知情的人听了,肯定会以为他已经彻底屈服。
但实际上,他正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与此同时,他利用审计系统内部权限,在一批看似无关的基建项目数据流中,植入加密标记。
这些标记,就像一个个隐藏的坐标,指向“新星联”资金链的关键节点。
这些数据被设计成可在特定算法下自动重组为证据链,只要有人能够找到解密钥匙,就能彻底揭开“新星联”的真面目。
而解密钥匙,正是林晚秋此前发布的那篇《无声革命》文章的首段哈希值。
这是一场跨媒介的隐秘协作,一场在暗流涌动中展开的无声革命。
香港,南方都市报的办公室里,林晚秋正皱着眉头,看着桌上一个其貌不扬的包裹。
包裹上没有任何寄件人的信息,只有一个简短的标签:“给还记得火的人”。
她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感。
但作为一名调查记者,她对真相的渴望,战胜了恐惧。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发现里面是一枚老旧的U盘。
插入电脑后,她发现U盘里是星火计划早期研发日志的镜像备份,包含大量未公开的技术演进记录和团队成员手写笔记。
她意识到,这是某位已退出项目的老研究员,冒着生命危险传递出来的。
这份资料,是揭露真相的关键。
但她也知道,这份资料一旦曝光,必将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会给她带来杀身之祸。
她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既能保护自己,又能让这份资料重见天日。
为了防止被溯源查封,她将全部内容拆分为数百个碎片,混入城市公共WiFi热点的欢迎页面跳转链接中。
用户每次连接WiFi,都会随机下载一小段数据。
想要集齐完整的数据,需要上千次独立接入不同的公共WiFi热点。
这是一场由市民无意识参与的分布式保存行动。
数据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地生根,最终汇聚成燎原之势。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青藏高原,张立诚正带领着学生,在冰川科考站举办第二期“冰原创客营”。
今年的主题,被定为“记忆的载体”。
他引导孩子们用冻土层中的气泡、冰芯纹路,模拟数据存储逻辑。
他告诉孩子们,自然界本身就是最好的存储介质。
他们还制作了一套基于声波共振原理的“物理刻录装置”,可以将重要信息转化为低频震动,永久铭刻于深层冰体之中。
当有学生问:“张老师,如果我们刻在冰里的东西,以后没人来听怎么办?”
张立诚微微一笑,指着远处的雪山说道:“雪会记得,风会传下去。”
当晚,他们将星火计划的第一版架构图,以摩尔斯码形式刻入新钻取的冰芯,然后郑重其事地封存于地下三十米。
在黑暗而寒冷的冰层深处,这段被尘封的历史,将被永久保存。
总有一天,会有人找到它,倾听它,理解它。
雪会记得,风会传下去。
夜幕降临,楚墨正准备休息,手机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
屏幕上,显示着雷诺的名字。
楚墨心中一凛,接通了电话。
“楚先生,国家档案馆外围,出现可疑人员……”雷诺的声音低沉而急促。
雷诺的声音像冰碴子一样扎进楚墨的耳膜,带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楚先生,国家档案馆外围,发现三批可疑车辆,车牌号已锁定,初步判断是境外势力。他们正在试图进入档案馆,疑似准备销毁更多关联资料。”
楚墨深吸一口气,压住胸腔内翻涌的怒火。
他盯着窗外被夜色吞噬的城市,雨水敲打着玻璃,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无数只无形的手在撕扯着他的神经。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