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穿越>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第2837章 孔丘庭中述教化与秩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37章 孔丘庭中述教化与秩序(2 /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仅靠政令刑罚,百姓或可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他们只是为了逃避惩罚而遵守法律,并非从内心深处认同这种行为准则。以道德引导,以礼乐规范,百姓则有羞耻心且能自我约束,归于正道。

当人们心中有了道德的标杆,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已的行为,这样的社会秩序才是真正稳固的。此乃根本之道。”

“然则,‘仁政’具体何解?”王晨微微前倾身体,目光紧紧盯着孔子,追问道。

“仁政,首在‘仁者爱人’。”孔子放下茶杯,神情庄重地阐释道,“为君者,当有仁爱之心,视民如伤。具体而言,需‘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不夺农时,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减轻刑罚可以让百姓感受到君主的仁慈,减少他们的恐惧;减轻赋税可以让百姓有更多的积蓄,改善生活;不夺农时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这是国家稳定的根基。

其次,需‘举贤才’,选拨有德有能者治理地方,如此政令才能通达,恩泽才能普施。贤才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执行君主的政策,为百姓谋福利。

再者,需‘正名分’,明确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常,使社会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则秩序井然,和谐稳定。此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知道自已的身份和责任,就不会出现越位和混乱的情况,社会自然就能和谐发展。”

王晨微微皱眉,思考着说道:“夫子的意思是,法治建立外部秩序,而德教(仁政礼制)培育内部秩序,二者结合,方能根基稳固?尤其在大一统后,需从‘得天下’向‘安天下’转变,教化人心、构建认同,或许比单纯的严刑峻法更为关键?”

“太上皇圣明!”孔子眼中露出欣慰之色,他站起身来,微微躬身,激动地说道:“统一六国,靠的是武功与谋略;但要将文化各异、习俗不同的六国之人凝聚成真正的大秦子民,则需要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纽带。

礼乐教化,便是构建这种认同的桥梁。它不仅能规范行为,更能陶冶性情,培养人的恭敬、辞让、廉耻之心,使社会充满温情与敬意,而非只有冷冰冰的法条和畏惧。一个既强大又文明,既有序又有礼的帝国,才是真正垂范万世的伟大帝国。”

王晨听后,微微颔首,脸上露出认同的神情,说道:“夫子所言,深得朕意。大秦欲传之万世,确需在法治骨架之上,赋予其文明的灵魂。严法足以立威,仁德方能聚心。刚猛不可久,柔韧方能长。儒家之学,于帝国长治久安,实有莫大裨益。朕愿与夫子及门下贤士,共商教化大计。”

离开儒家学宫时,王晨的步伐变得格外坚定。

他的心中已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蓝图:一个以法家为骨架确保强大与效率,以儒家为血肉赋予温情与认同,并汲取百家之长的新型帝国模式,正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这四次拜访,如同为他打开了四扇通往不同智慧殿堂的大门,每一扇门后都藏着无尽的宝藏。

让他对治理这个庞大帝国有了更深邃、更全面的思考,仿佛看到了大秦帝国未来繁荣昌盛、万世传承的美好景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