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项目的建设一旦开动就要快,特别是有裸露金属表面的构件,那是属于跟时间赛跑的,和海水接触的越久,其被腐蚀破坏性就会越大。
雷洪汕这段时间和所有深潜员一起天天下水,处理各种水下机器人,自动设备所不能处理的工作,特别是气闸排水舱的建立是重中之重。
这是一个和外部海水连接的独立机构,安置在整个竖井建筑的另一边,不与其它任何建筑相连接。
它的作用很简单,就是等整个竖井建筑修建封顶完毕后,内部海水排空且降压后,这个气闸舱这里就会成为临时和外部海水交换的重要节点位置。
哪怕是今后其他主气闸舱修建完成启用,这个气闸舱也会继续使用,将少量物资通过人员和小型水下潜航器运送到这里。
这种气闸舱在陆地上就已经修建了核心密闭结构,送到水下后只需要拼接构件剩余的连接部分和各种管线即可,其中还有很多部分的管线是后期减压后才安装的,毕竟这些活深潜员带着厚重的手套没法完成。
除了气闸舱,同一批放下来的还有另外几个大套件设备。
其中一个是被密封好的盾构机,其它的有未来竖井的大型电机设备和各种超宽超大的构件,这些东西送进来后就会封顶,从此不再开启顶部直至寿终正寝。
当如同锅盖一样的金属大罩子稳稳的扣在竖井架上,自动焊接机器人快速的扒拉上去,一个个焊点慢慢顺着缝隙连成一整个圆圈,整个竖井结构钢体总算是告一段落。
完成这一步只是又走完了万里长征的又一步,所有深潜员都上浮,一个很奇特的水下潜航器拖曳着线缆来到整个钢体结构旁,小心的贴着钢体结构开始顺着所有焊缝释放着人类不可见,但却致命的射线。
这位玩意说出来有些吓人。
放射性金属探伤机!
没错,这玩意真的很恐怖,它的工作原理就像X光一样会释放高强度的射线,但使用的强度更高,如同X光一样穿透钢铁内部窥探钢铁内部存在的空隙、裂纹。
这东西很早以前就诞生了,其射线驱动源就是高纯度的某放射性材料,如果没有厚厚的铅盒保护抑制射线的话,正常人近距离接触的话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被强大的辐射剂量致死,这也就是为何所有深潜员离场的重要原因。
探测机勘测的速度不算慢,但整个建筑结构毕竟太大了,光是外面结构的焊缝就需要消耗60个小时,趁着这个时候,正好给深潜员和其它工作人员休息一下。
只是其它人能休息,雷洪汕和甲方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却不能休息,他们正在抓紧时间总结前面的经验教训。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每次物资运送前的清场、准备工作耗时最多,但好消息是我们分析数据后发现,我们高估了大型物件在下潜过程所需要消耗的时长,在三级海况下,我们水下运输过程实际消耗时间只需要预期的三分之二,这其中缩减部分最大来源于最后的对接调整部分,我们决定在接下来的时间加快10%的下降速度,这部分耗时会继续缩短。”
一位年轻的技术员正站在投影布前对前面整个建设中的耗时进行逐个分析,将一个个最耗时的工程部分用数据化的分析统计出来。
就目前而言,安装作业中最耗时的部分居然是来自物资下潜运送的过程。
干过工程的都知道,吊车在吊运物品时,下方是不能站人的;同理,每次每个大构件下潜运送的过程中,现场工地就要进行清场等待,等清场完毕才能将货物从海面上放下,每次一消耗的时间都是以天为计数的。
不过这部分的耗时没法从程序上缩减太多时间,毕竟水上水下的通讯很困难,而下潜运送的物件又特别的大,一旦出现啥问题,
而让人意外惊喜的,是下潜的末端对接却为大家节省了不少时间,原本大家都认为这一部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这主要得益于航天局编写的自动对接程序,让整个大构件从下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沿途调整,当靠近海底目标时,虽然不敢说是马上就能严丝合缝的对接成功,可前期缩小的误差给后面最后的对接工作减轻了不小的压力,使得后续的对接变得异常流畅省时省力。
“小姜你先稍等一下。”
雷洪汕作为甲方打断了那位年轻技术员的汇报,指着背后的数据分析表格:
“劳烦你们之后受累,把竖井结构的主体和外部结构的所有运输次数,具体尺寸,每一次消耗时间帮我独立列个文件出来,既然每一次清场和等待时间都会浪费我们太多的时间,我需要更准确的尺寸数据留档,今后再有这样的项目时,我们会从设计之初就根据当地的水文情况,尽可能的将每个主结构件都造大一些,减少每次清场的工序。至于设备结构的建造方那边,他们有过这次的经验后,已经开始准备着手这类海底超大结构设备的专业建造船台设计和建设。”
甲方施工人员将雷洪汕提出的新要求记录下来,这才回应道:
“好的,这部分资料我们会整理出来,不过雷总,关于下潜过程加速10%的想法你有啥意见吗?”
“这个……我个人没啥意见,我相信这10%的速度是你们经过周密计算后得出的结果,你们按自己的步骤操作就行。”
其实雷洪汕不太赞同在下潜过程中加速太猛,因为这么重,这么大的金属疙瘩产生的惯性是很可怕的,但这么浅显的道理这些技术工程人员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拿着这一点来开玩笑,对方能提出加速10%就肯定是经过周密的计算和考虑的,要不然他们会提出20%,甚至更快的下潜速度。
会议进行了很久,除了找不足之处的缺点,优点也不能放过,这也是一种优良传统,连自己的优缺点都不清楚还玩个屁啊。
当探伤机一点点的爬完所有缝隙,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99.8%的焊缝位置是完美的,自动焊接设备就这点好处,它可以稳定持续的发挥技术优势,而不用受人类视力、体力、经验这些多重因素干扰影响焊接质量。
至于那0.2%不足的焊缝,自然有焊接机器人进行补焊作业,在再次探伤确定修补妥当后,预期的排水作业并没有开始,众人在等待另外一个结果的到来。
多份在竖井建筑内部采样的海水被直升机送到了陆地上,在经过仔细的检测后,一份合格报告发出:
“该海水辐射值低于核污水值,允许自然排放。”
这份报告让大家松了一口气,探伤机的射线向超级大金属罐子放射了这么多射线,从某种意义上,这里面的海水还真就是核污水,周边海域可是自家的地盘,咱们可不像小日子和戴嘤偷摸的排放核污水祸害全世界。
深潜员终于再次下水。
这一次,多根管道被连接到竖井建筑的进出口上,随着海量的高压空气的注入,另一边的出水口也开始将内部受到挤压的海水挤出,如果检测不合格放射值过高,这些核污水就会顺着管道向海面输送到专门的运输船中,拉回到陆地进行专门的处理。
那整个工程的造价成本就疯狂飙升,不过好在探伤机的放射强度处在可控范围,它只会对探伤区的那一小块范围起作用,而钢体结构又阻挡吸收了一大部分,还有本身这个巨大的钢体结构内部又足够的庞大,这点剂量相当于是往整个泳池里倒了一包盐而已。
排水作业进行了足足三天,毕竟竖井的钢体结构内部实在太大了,哪怕是海面上钻井和专业工程船二十四小时拼命的加压,也只能通过内部的摄像头,一点一点的看着水面在下降。
而深潜员这个时候也没有闲着,它们会驾驶小型推进器在钢体表面附近转悠,检查是否有气泡冒出,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嘛。
而且……雷洪汕很喜欢干这活。
因为这种小型推进器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像个背包大小,提供给普通潜水者在潜水游玩时使用节省体力,大一点的就像尼古拉—赵四主演的《勇闯夺命岛》中海底突击队偷偷潜水摸入魔鬼岛里使用的那种可骑乘式的。
雷洪汕现在用的就是这种可骑乘式的,坐在上面的深潜员可以无须消耗深潜服自身的电力,利用这些像水下摩托艇一样的东西溜达,速度不仅更快一些,而且也更省电,但雷洪汕喜欢它的原因,是驾驶这玩意有种畅快感。
当然,普通人是驾驶不了的,毕竟面对前方完全一片黑暗的深海,那种恐惧感是普通人所不能承受的。
钢体内部来到了最后的排水阶段,雷洪汕和深潜队队长合力转动圆形的金属手柄,在机械齿轮的作用下,厚重的耐压壳钢铁大门在机械式的绞盘下逐渐的合闭,直至发出一声沉闷的金属锁扣撞击的特有声音,气闸舱的和外界的大门已经关闭,内部闸门按照同样的步骤再次慢慢一点点的打开,气闸内部的存留的海水和内部钢体存余的海水混合在了一起,
过程有点繁琐,因为气闸舱有内外两个舱门,每一个都需要这样繁琐的步骤进行开合关闭,但是没人会觉着厌烦,因为这是一个安全锁装置,就是要保证两边舱门必须不能同时打开,只有一个舱门在机械锁处于锁死状态时,另外一个舱门才能打开。
这不是开玩笑的,在深海下,如果两个舱门可以同时打开的话,那么一旦有人误操作,那就意味着每秒钟成百上千吨的海水会冲开舱门涌入进来。
这种机械锁死装置最早使用就是在潜艇的鱼雷管上,就是为了保证前舱盖在锁死的状态才能打开后舱盖装填鱼雷,要不然在水下,半米多粗的鱼雷管舱盖一打开,海水用不了一分钟就能把潜艇内部全部装满海水。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