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眉毛一挑,显然没料到话题转得如此之快。他沉吟片刻:"老臣一介武夫,对朝政不甚了解。不过..."
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小女妙云自幼熟读诗书,若生在太平年代,未必不能成为一代才女。"
张昊闻言失笑。
徐妙云是京城有名的女诸生。
"妙云姐姐确实..."张昊脸上浮现温柔之色,随即正色道,"我是说,朝廷如今缺才少能,若能不拘一格选人才,未尝不是利国利民之举。"
徐达凝视张昊片刻,忽然大笑:"好!殿下有此胸襟,实乃大明之福!"
他举杯一饮而尽,"只是改革之事,宜缓不宜急。殿下可知为何陛下近来对此事举棋不定?"
张昊摇头。
"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啊。"徐达压低声音,"朝中那些老臣,哪个不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贸然推行新政,恐生变故。"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张昊,"殿下将来登基,有的是时间徐徐图之。"
"将来..."张昊喃喃重复,心中却涌起一丝不安。父皇身体康健,那个"将来"究竟有多远?
徐达似乎看穿他的心思,轻声道:"殿下勿忧。老臣虽不才,但在军中尚有几分薄面。只要殿下心存天下,老臣定当竭力辅佐。"
这句话像一颗定心丸,让张昊胸中郁结稍解。
他郑重举杯:"有将军相助,实乃昊之幸事。"
两人对饮,帐中一时无言。
夜风拂过帐帘,带来远处士兵的低语。
"说起来,"徐达忽然笑道,"妙云前日来信,说在宫中新得了一本《贞观政要》,日夜研读,说要为殿下分忧呢。"
张昊心中一暖。
徐妙云与他虽为政治联姻,但两人志趣相投,常有书信往来讨论政事。
这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能得如此知己,实属难得。
"妙云她..."张昊正要回应,忽听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报——"一名亲卫掀帘而入,单膝跪地,"京城八百里加急!"
张昊与徐达对视一眼,同时起身。
亲卫呈上一封火漆密信,封皮上赫然盖着皇帝的玉玺。
徐达接过,仔细检查封印无误后,才递给张昊:"殿下请过目。"
张昊拆开信笺,烛光下,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
随着阅读,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怎么了?"徐达关切地问。
张昊合上信纸,声音低沉:"父皇命我们即刻押解李善长回京,至于其家眷..."他顿了顿,"就地释放。"
"什么?"徐达难以置信,"这..."
"信中还提到,"张昊继续道,"关于女子为官的议案,父皇已决定暂缓施行。"
徐达沉默良久,忽然长叹一声:"看来朝中有人进言了。"
张昊握紧信纸,指节发白。
他想起那些反对新政的老臣们得意的嘴脸,胸中燃起一团怒火。
"殿下,"徐达按住他的肩膀,"小不忍则乱大谋。"
张昊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望向徐达坚毅的面容,忽然明白了这位岳父的深意。
"将军,"他郑重道,"我有一事相求。"
"殿下但说无妨。"
"回京后,我想请妙云入东宫,协助我整理奏章。"
张昊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既然朝廷不许女子为官,那我以太子妃身份召她入宫,总无人能置喙吧?"
徐达先是一愣,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殿下圣明。老臣这就修书告知小女。"
帐外,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清冷的月光洒在军营之上。
这看似平静的夜晚,两颗为改革大明而跳动的心,正悄然靠近。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