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看着满座的人说:“各位客官,民间传言虽热闹,但大多没凭没据。就说这《熙陵幸小周后图》,既没有正史记载,也没有实物佐证,反而有好几本正经史书,能证明传言里的事不合常理、不合事实。这种传言,多半是有人故意编造,要么是为了博人眼球,要么是为了抹黑陛下,大家可不能随便相信,更不能到处传播,免得误了真相。”
有人忍不住问:“那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言呢?”
“一来,李煜是南唐后主,不少南唐旧臣对大宋灭了南唐心存不满,编造这种传言,既能抹黑陛下,也能博取别人对李煜的同情;二来,有些说书人、话本作者,为了让故事更热闹、更吸引人,就故意添油加醋,编造些离奇的情节,久而久之,传言就传开了,大家也就信以为真了。”中年男子解释道。
这时候,茶馆老板也站了出来,对着中年男子躬身行礼:“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不知先生是……”
“在下是史馆的史官,姓刘,今日出来是为了核对一些史料,没想到听到这样的传言,才忍不住多说了几句。”刘史官说着,把书收起来,“各位客官要是不信,可以去史馆查阅这些史书,都是公开的,大家一看便知。”
说完,刘史官转身离开了茶馆。
茶馆里的人还在议论,刚才骂宋太宗的人,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有人说:“原来都是瞎编的!我还真信了,差点冤枉了陛下!”还有人说:“以后可不能随便听民间传言了,还是得看正经史书,不然容易被误导!”
说书人站在台上,再也没了刚才的神气,收拾了东西,灰溜溜地走了——经这么一拆穿,他要是再接着说那套传言,只会被人笑话。
从那以后,汴京城里关于《熙陵幸小周后图》的传言,就少了很多。有人去史馆查阅了《宋史》《资治通鉴》和《太宗起居注》,确认了刘史官说的都是真的;也有人把这事编成了新的话本,不是说李煜的悲惨遭遇,而是说史官拆穿谎言、还原真相的事,在街头巷尾传唱。
后来,有一次宋太宗赵光义召见大臣,提到了民间的这些传言,宰相赵普说:“陛下,民间传言难免不实,要是任由其传播,恐会影响陛下的名声,不如让史馆把相关史料整理出来,张贴在城门处,让百姓都能看到真相。”
赵光义点了点头:“好。百姓不知情,才会相信传言。把史料贴出去,让大家知道真相,比解释一百句都有用。再说,身正不怕影子斜,朕没做过的事,也不怕别人说,只是不能让这些不实之言,误导了百姓,坏了大宋的风气。”
没过多久,史馆就把《宋史》《资治通鉴》和《太宗起居注》里关于李煜夫妇入宫的记载,整理成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张贴在汴京的各个城门处,还派了史官在旁边讲解。百姓们都围过来看,看完后,大多明白了传言是假的,再也没人到处传播那套关于《熙陵幸小周后图》的说法了。
而李煜的词,依旧在民间流传。
人们念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依旧会感叹他作为亡国之君的悲惨命运,却不再把他的死,和那幅子虚乌有的画联系在一起;人们提到宋太宗,也依旧会讨论“烛影斧声”的疑惑,讨论他的武功,却很少再有人提起那些抹黑他的不实传言。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