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中国古代名人传> 第330章 羊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0章 羊祜(1 / 2)

西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冬,荆州襄阳城外,寒风卷着落叶掠过岘山,一支素白的队伍缓缓前行。

队伍中,无论是西晋的文武百官,还是对面东吴戍边的将士,皆身着丧服,神色凝重——他们送别之人,便是时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羊祜。

这位半生镇守荆州、为西晋灭吴铺路的儒将,以一身风骨撑起了乱世中的治世理想,其功在社稷,德在民心,即便跨越千年,仍让“羊祜”二字成为魏晋风骨中最温润也最坚毅的注脚。

羊祜出身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泰山羊氏”,这一家族自东汉起便以儒学传家,世代为官,且与当时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大族有着紧密的联姻关系,家风严谨,声望卓着。

羊祜的祖父羊续,是东汉末年着名的廉吏,“悬鱼拒贿”的典故便源自于他,那尾悬于府衙梁上的鲜鱼,不仅成了羊续清正廉洁的象征,更成了羊氏家族刻在骨子里的家训。

父亲羊衜,官至曹魏太常,学识渊博,待人宽厚,对羊祜的启蒙教育有着深远影响;母亲蔡氏,是东汉大儒蔡邕的女儿、才女蔡文姬的妹妹,自幼便教羊祜读《诗》《书》《礼》《易》,让他在儒学的浸润中成长。

或许是出身自带的世家底蕴,羊祜自幼便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与沉稳。

《晋书·羊祜传》记载,他年幼时曾在邻人园中误折了桃子,事后主动向邻人道歉,并用自己的财物赔偿,其处事的坦荡与有礼,让长辈们啧啧称奇。

稍长之后,羊祜更是博览群书,上至诸子百家,下至兵法谋略,皆有涉猎,且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常与父辈探讨天下大势,见解独到。

当时的名士王沈曾感叹:“羊祜此人,非池中之物,将来必能辅佐君王,安定天下。”

成年后的羊祜,仪表堂堂,气质儒雅,且品性高洁,不慕虚荣,很快便在士林中声名鹊起。

曹魏正始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先是任中书侍郎,后又迁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皆为亲近君王的要职。

但此时的曹魏政权,早已被司马懿父子掌控,正处于“高平陵之变”后的权力动荡期,朝堂之上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不断。

羊祜深知乱世之中,若卷入权力旋涡,不仅难以施展抱负,更可能祸及家族,因此他多次以病为由推辞官职,选择闭门读书,静观时变。

直到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掌权后,羊祜才逐渐步入仕途。

司马昭对羊祜的才学与品行早有耳闻,多次派人征召,羊祜见司马昭有安定天下之志,且行事颇有章法,便不再推辞,出任相国从事中郎,后又迁中领军,掌管禁军,成为司马昭的心腹重臣。

在此期间,羊祜不仅协助司马昭处理朝政,稳定朝局,还多次为其出谋划策,助力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乱,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的统治地位。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西晋王朝,是为晋武帝。

司马炎登基后,深知天下尚未统一,东吴仍据守江南,对西晋构成威胁,因此一心想要完成统一大业。

而羊祜作为司马氏的核心重臣,又兼具文韬武略,自然成了司马炎倚重的对象。

公元269年,司马炎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假节,镇守荆州襄阳,全面负责对东吴的军事与外交事务——这一去,便是九年,也正是这九年,让羊祜成为西晋灭吴不可或缺的基石。

初到荆州时,羊祜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

当时的荆州,因常年战乱,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军队士气低落,且与东吴的边境冲突不断,局势十分严峻。

羊祜没有急于用兵,而是先从治理内政、安抚民心入手,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

在民生方面,羊祜下令减免百姓的赋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派军队中的士兵协助百姓耕种——他规定,士兵与百姓共同耕种的田地,收获的粮食士兵与百姓平分。

这一政策不仅调动了百姓的耕种积极性,也让士兵在农闲时参与生产,既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又拉近了军民关系。

短短几年时间,荆州便从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了“仓廪充实,百姓安居乐业”的富庶之地,流离失所的百姓纷纷返回故乡,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在治军方面,羊祜一改以往将领“重威慑、轻教化”的作风,主张以仁治军,善待士兵。

他不仅关心士兵的衣食住行,还经常与士兵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对受伤的士兵更是亲自探望,亲自换药。

同时,羊祜还十分重视军队的纪律建设,严禁士兵骚扰百姓,若有士兵违反军纪,无论官职大小,一律严惩不贷。

在羊祜的治理下,荆州的军队士气大振,战斗力大幅提升,成为西晋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在与东吴的边境关系上,羊祜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胸襟。

他主张“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严禁军队主动挑衅东吴,若东吴的士兵不小心越过边境,羊祜不仅不会下令射杀,还会派人将其送回,并赠送粮食与衣物;若东吴的百姓因饥荒越过边境投奔西晋,羊祜也会妥善安置,给予他们土地与粮食,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有一次,西晋的士兵在边境巡逻时,发现了东吴将领陆抗的士兵在打猎,便想上前抓捕,羊祜得知后,立即制止了士兵,并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更何况是打猎的士兵,我们不能失了大国的气度。”

不仅如此,羊祜还派人给陆抗送去了美酒与礼物,陆抗对羊祜的为人十分敬佩,也派人回赠了羊祜一些江南的特产。

此后,西晋与东吴的边境便出现了“虽为敌国,却和睦相处”的奇特景象——双方不仅不再发生大规模的冲突,还经常互相赠送礼物,甚至在对方将领生病时,还会派人送去药品。

陆抗曾对部下说:“羊祜此人,品德高尚,胸怀宽广,若不是生在敌国,我真想与他结为好友。”

而羊祜也十分欣赏陆抗的才学与品行,他曾对西晋的官员说:“陆抗是东吴难得的良将,有他在,我们若想轻易灭吴,恐怕很难。”

正是这种“以德服人”的外交策略,让羊祜在东吴的军民中也赢得了极高的声望,为后来西晋灭吴奠定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当然,羊祜并非一味地“以德服人”,在推行仁政与和睦外交的同时,他也从未放松对灭吴大业的准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