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发话了,冬至那天要去祭拜嵩岳。这可不是小事,咱们得赶紧把这祭祀的流程、用啥祭品、都有哪些规矩讲究,从头到尾都捋捋顺,不能出半点差错。”
他转头看向一位头发花白的学士:
“王学士,您老平日里就爱钻研这些礼法制度,经验最足。您先给大家伙儿说道说道,这整套流程,该从哪一步先着手准备起?”
被点名的王远学士,摸了摸下巴上的山羊胡:
“要说这祭祀,头一步肯定得是斋戒。然后是怎么摆祭品,行礼的时候先迈哪条腿、怎么磕头,这些都得照着老规矩来,一步也不能乱。就说这斋戒吧,我记得以前祭祀名山大川,大多是提前三天就开始斋戒。这次祭嵩岳,这个规矩要不要照旧?”
旁边一个专管祭品的礼官赶紧插话:“可不是嘛,祭品也得赶紧定下来。用什么牲口?是牛是羊还是猪?各用多少头?除了这些,还得准备些五谷杂粮、时令水果吧?这些都得跟咱们朝廷定下的礼制一一对应上,规格上绝不能含糊,更不能出错。”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列了个初步清单。礼官首领看着清单说:
“咱们按这个清单分头查资料、核旧例,三天后再聚到这儿商量。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就记下来,到时候一起报给圣人。”
大伙儿七嘴八舌地商量着,没多大一会儿,就凑出了个祭祀准备的初步清单。礼官头儿拿着清单,清了清嗓子说:
“行了,就按这个单子,大伙儿分头去查查老规矩,找找相关的记载。三天之后,咱们还在这儿碰头,再细细合计。
这期间要是碰上啥拿不定主意的事儿,都先记下来,到时候一起跟圣人回禀。”
众人听了,都纷纷点头应下,各自领了差事,便匆匆忙忙地散去忙活了。
哪知道才过了两天,这帮礼官就碰上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这祭祀大典,到底要不要让地方上的官员也来陪同观礼呢?
礼官头儿没了主意,只好赶紧进宫去禀报唐高宗李治。
“启禀圣人”
礼官小心翼翼:
“臣等几个在一块儿商议祭祀的细节,有个事儿拿不太准,特来请示。
您看,这地方上的官员,要是召他们来陪同祭祀吧,怕耽误了他们本地上的正经公事;
可要是不让他们来,又显得咱们朝廷对这事儿不够重视,两头都挺为难。”
李治听了,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嗯……这事儿确实得斟酌斟酌。若是让那些偏远地方的官员都赶来,一路上山高水远的,来回折腾不说,耽误了地方上的政务可就不好了。这样吧”
他拿定了主意:
“就传洛州和郑州的官员过来吧。这两个州离嵩岳最近,他们过来一趟也方便,不会太耽误日常政务,这么着,也算是显出了朝廷的重视。其他州的,就不必了。”
“臣明白了!”
礼官头儿连忙点头应下,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臣这就回去跟大伙儿说,按圣人的意思办。”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