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零三分,M27星球科技基地的时空测试场正被一场盛大的晚霞包裹。西侧高达十米的钛合金围墙不是单调的金属色,墙面上蚀刻着淡蓝色的能量导流纹路,夕阳穿过大气层时被折射成碎金,落在纹路里便化作流动的光带,顺着墙面蜿蜒而下,最终轻轻舔舐着“云月号”的机身。
这架刚完成核心改造的时空飞车通体银灰,机身两侧各有三道弧形的时空导流槽,槽内泛着脉冲式的蓝紫色光晕——那是时空推进器预热时产生的“以太粒子流”,光晕每闪烁一次,周围的空气就会泛起极细微的涟漪,像湖面被石子轻碰。机腹正中央的冷凝金属舱门紧闭,边缘嵌着一圈荧光绿的密封胶条,胶条上每隔五厘米就有一个微型传感器,此刻正亮着微弱的绿光,实时传输舱内温度数据。
叶云天穿着深灰色的智能工装服,袖口别着一枚银色的身份徽章,徽章上“首席工程师”的字样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他没有直接触碰控制台,而是抬起左手——手腕上戴着的柔性智能手套指尖弹出三枚纳米级探头,探头轻触控制台的金属按键时,按键表面立刻浮现出淡蓝色的全息投影,投影里是“云月号”的内部线路图,红色线条代表能源通路,绿色代表数据链路,此刻所有线条都保持着稳定的流动状态。
“所有参数校准完毕。”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目光扫过全息投影里的“时空跳跃参数面板”,“目标锁定‘1小时前的测试场中心坐标(N38°21′06″,E112°35′42″)’,跳跃时长预计0.8秒,时空曲率控制在0.3,属于短距离安全范围。”
站在他右侧的林月瞳手里握着的不是纸质检测报告,而是一块半透明的柔性全息屏,屏面贴合在她的小臂上,随着她的动作轻轻弯曲。她的指尖在屏面上滑动,调出“冷凝金属温度阈值”的历史数据曲线——曲线上有一个淡红色的圆点,标注着“模拟测试3次,第2次出现信号波动,当时温度-33℃”。
“你加的保温垫片是‘气凝胶复合材质’吧?”她抬头看向叶云天,目光落在机腹的冷凝舱门上,“上次模拟时,芯片接口在-33℃就有微弱波动,这次你说能稳定在-35℃到50℃,会不会太极限了?”
叶云天笑了笑,抬手在全息面板上点了一下,调出保温垫片的参数:“放心,我在气凝胶里加了‘纳米温控颗粒’,能自动调节导热率——温度低于-34℃时,颗粒会收缩堵住散热孔,相当于给接口加了层‘保暖衣’。”他说着按下控制台中央的银色按键,按键弹出一个微型全息旋钮,他顺时针拧了半圈,“预热程序启动,冷凝系统开始降温。”
引擎的嗡鸣瞬间在测试场里扩散开来,不是刺耳的噪音,而是低沉的、带着韵律的震动,地面的金属支架底部弹出缓冲垫,缓缓收回时与地面摩擦产生极淡的火花。测试场边缘的观测台是悬浮式的,距离地面五米高,此刻叶启和林福贵正并肩站在观测窗前。
叶启手里拿着一个银色的保温盒,里面装着刚从基地食堂热好的肉包,蒸汽透过保温盒的透气孔飘出来,在观测窗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林福贵则攥着个皱巴巴的能量纸袋子——袋子是可降解材质,里面装着基地门口“老冯糖糕铺”的招牌糖糕,糖糕表面裹着一层金椰蓉,透过半透明的袋子能看到淡淡的油光。
“这糖糕是早上排队买的,老冯说今天最后一锅,卖完就收摊。”林福贵晃了晃袋子,声音里带着点期待,“等会儿测试成功了,让孩子们趁热吃,补充点能量。”
叶启笑着点头,目光却没离开“云月号”——观测窗的玻璃是智能屏,实时显示着飞车的各项数据:“冷凝舱温度-28℃,下降速率0.5℃/s,推进器能量储备98%,时空坐标芯片信号强度99%……”
就在这时,叶云天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传到观测台,清晰得像在耳边:“冷凝舱温度达到-35℃,启动时空跳跃程序。”
林月瞳迅速坐进副驾驶位,座椅自动感应到她的身形,腰部和肩部弹出缓冲气囊,安全带像水流一样缠上她的身体,最后在胸前扣合,发出“咔嗒”一声轻响。她面前的全息主屏幕亮起,时间轴从“18:07:03”开始倒转,数字变成淡蓝色,每跳动一次就会留下一道浅痕,像在屏幕上画着倒计时的轨迹。
“云月号”周围的空气开始扭曲,不是简单的模糊,而是形成了一层半透明的球形时空屏障——屏障表面布满了细密的量子涟漪,能看到测试场1小时前的模糊虚影:那时夕阳还没这么低,叶云天正在检查推进器,林月瞳蹲在机身旁记录数据,虚影与现实重叠,像一幅错位的油画。远处的晚霞被屏障折射成七种颜色,在屏障上晕开,顺着涟漪的纹路流动,美得有些不真实。
林月瞳的心跳微微加快,她盯着时间轴——还有0.3秒,就能抵达“17:07:00”。
可就在这时,机身猛地一震!
不是普通的颠簸,而是像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攥住,然后狠狠摇晃。林月瞳的身体瞬间前倾,又被安全带猛地拉回座椅,额头撞到了前面的扶手,一阵发麻。头顶的应急灯“唰”地亮起红光,不是持续的亮,而是每秒三次的频闪,同时舱内响起刺耳的警报声——那是“时空坐标丢失”的最高级警报,频率尖锐得让人耳膜发疼。
全息主屏幕瞬间花屏,原本稳定倒转的时间数字变成了刺眼的红色乱符,“-00:59:58”变成“-∞:∞:∞”,又跳成“ERR-732”的故障代码,最后彻底黑掉,只留下一道闪烁的红色警告框:“时空坐标芯片信号中断,时空屏障不稳定。”
推进器的蓝紫色光晕突然熄灭,机身陷入短暂的黑暗,紧接着“嘭”的一声,推进器的外壳炸开一团蓝白色的等离子火花——火花溅到机身的钛合金外壳上,留下一个个淡灰色的印记,然后迅速冷却,变成细小的斑点。
“怎么回事?!”观测台上的叶启猛地往前迈了一步,手紧紧抓住观测窗的栏杆,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观测窗的智能屏此刻也红屏,弹出“云月号”的实时位置坐标:“N38°21′10″,E112°36′05″,偏离目标点1.2公里,正在失控移动!”
林福贵的手一抖,能量纸袋子从手里滑出去,掉在观测台的地板上,袋子裂开一道缝,一块糖糕滚了出来,金椰蓉撒了一地。但他没心思捡——屏幕上“云月号”的图标正朝着测试场外围的防护网冲去,防护网是能量护盾,此刻却因为飞车的撞击而泛起剧烈的红光,然后“啵”的一声,护盾破裂,飞车像脱缰的野马,一头扎进了测试场旁边的农田里。
农田里种的是M27星球特有的“晶麦”,麦秆有半米高,穗子是淡绿色的,里面裹着透明的晶状麦粒。飞车冲进农田时,麦秆被压断,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泥水溅起半米高,落在机身的冷凝舱门上,瞬间冻结成细小的冰粒——因为冷凝舱的温度还停留在-32℃。最终,飞车在一声沉闷的“哐当”声里停了下来,机身倾斜了大约15度,机尾的推进器还在冒着淡淡的白烟。
叶云天第一时间解开安全带,推开机门时,一股带着泥土和晶麦清香的风灌了进来。他跳下去,裤腿瞬间沾满泥水,冰冷的液体透过工装服渗进来,让他打了个寒颤。但他没在意,快步绕到机腹,从腰间的工具包里掏出一把钛合金扳手——扳手的手柄是智能的,能根据他的握力调节大小。他对准冷凝舱门的螺丝,扳手自动卡住,顺时针转动,螺丝松开时发出“吱呀”的金属脆响。
舱门被撬开的瞬间,一股寒气冒出来,叶云天掏出检测笔——笔端弹出一枚微型全息投影仪,他将笔尖贴在时空坐标芯片的接口上,投影仪立刻显示出芯片的实时状态:“连接强度40%-70%反复跳动,接口金属片收缩量0.02,超过安全阈值0.01,信号传输中断。”
“是接触不良!”他抬头喊向跑过来的林月瞳,声音因为用力而有些沙哑,“冷凝金属降温到-40℃了!刚才测试场的湿度突然升到65%,导致金属散热加快,温度比预估低了5℃,接口处的铜制金属片收缩过量,直接断开了信号,时空定位就偏了!”
林月瞳跑过来时,头发有些乱,她蹲在叶云天旁边,伸手摸了摸冷凝舱的内壁,指尖传来刺骨的寒意。她掏出自己的检测笔,对着接口扫了一下,屏幕上弹出金属片的三维模型,红色的线条标着收缩后的缝隙:“缝隙太大了,普通的保温垫片根本挡不住这么低的温度。”
林福贵和叶启也赶了过来,两人都穿着便服,裤脚同样沾了泥水。叶启蹲在农田边,伸手扶起一根被压弯的晶麦,麦秆上的泥水顺着他的手指滴下来。他看着眼前满身泥泞的“云月号”,声音里带着点担忧:“连1小时的短距离测试都出问题,要是真的启动长距离跳跃,送我们回1998年,半路上要是再遇到这种情况……那时候没有基地的设备,没有备用芯片,我们可就真的被困在时空缝隙里了。”
林福贵没说话,只是盯着冷凝舱里的芯片接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那里装着一支银色的钢笔,笔帽上刻着“2022届毕业生林月瞳赠”。他想起七年前,林月瞳刚毕业创业,做智能设备研发,第一次样机测试就失败了,主板烧得焦黑,女儿坐在实验室里哭,他也是这样,蹲在旁边,看着烧焦的样机,一句话不说,最后默默去买了女儿爱吃的糖糕,陪着她重新画图纸。
他走到叶云天身边,伸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叶云天的工装服沾满泥水,他的手掌也沾了不少,但没人在意。“我年轻时在地球开食品厂,第一次进原料就遇上天灾。”林福贵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经历过风浪的笃定,“那时候订了一车土豆,从东北运到南方,结果半路上遇到暴雪,货车堵在高速上三天三夜,土豆全冻烂了,赔了十几万,把家底都掏空了。”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