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花屋湘军传奇> 第98章 焚世仁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8章 焚世仁学(2 / 2)

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沉重。父亲的殷殷期望如同无形的枷锁,朝廷的昏聩颟顸如同厚重的铁幕,洋人的骄横如同冰冷的刀锋,民众的苦难如同沉重的铅块……

这一切,都重重地压在他心头,几乎要将他压垮。

他踱到窗边,猛地推开紧闭的窗户。刺骨的寒风立刻呼啸而入,吹得案头书页哗哗作响,烛火疯狂摇曳,几乎熄灭。

冰冷的空气涌入肺腑,让他打了个寒噤,头脑却为之一清。他抬头望向漆黑的夜空,没有星辰,只有无边无际的、沉重的黑暗。

就在这极致的压抑与孤寂中,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悲怆的明悟,如同闪电般劈开了他混沌的思绪!那“仁”之道,不正是在这至暗之时,所迸发出的、照亮自身也照亮他人的生命之光吗?它贯穿生死,连接古今,融通万物!

它不是温吞水,而是焚毁一切腐朽荆棘的烈焰!不是调和剂,而是荡涤一切污浊的洪流!

他倏然转身,大步回到书案前,不再犹豫,不再斟酌,重新抓起那支饱蘸浓墨的狼毫笔。

笔锋落下,带着千钧之力,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在雪白的宣纸上划下雷霆般的轨迹:

“*罗重重,冲决为要!”

这六个字,墨迹淋漓,力透纸背,如同刀劈斧凿,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原始力量!

它不再仅仅是口号,而是凝聚了无数血泪观察、痛苦思索、孤愤呐喊的灵魂宣言!是向整个腐朽旧世界宣战的檄文!

闸门轰然洞开!思想的洪流再无阻滞,裹挟着他对宇宙本体的思考(以太、电)、对传统伦理的猛烈批判(三纲五常为“惨祸烈毒”)、对西方科学政制的吸收(平等、自由)、对佛学精义的融会(慈悲、无我)、对墨家兼爱的推崇……万千思绪,熔铸一炉,化为笔下奔涌不息、惊世骇俗的文字。

烛光下,他伏案的背影如同一尊凝固的雕像,只有手中的笔在疾走如飞,沙沙的书写声是这寂静寒夜里唯一的、也是最澎湃的惊雷。

长江浩荡,不舍昼夜。谭嗣同乘坐的客轮犁开浑浊的江水,逆流而上。他凭栏而立,江风吹拂着他略显宽大的长衫,猎猎作响。

两岸的景色在冬日里显得萧索而凝重。

他怀中紧紧贴着一个蓝布包裹,里面是厚厚一叠手稿。

那是他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心血结晶,是秦淮河的悲愤、外滩的耻辱、时务学堂的激荡熔铸而成的思想利剑。

此刻,它正带着体温,安静地躺在他胸前,却仿佛有千钧之重,又似蕴含着即将爆裂的能量。

船抵武昌码头。谭嗣同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衫,抱着那沉甸甸的包裹,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径直去了父亲谭继洵的巡抚衙署书房。书房里,红木书案,紫檀座椅,一尘不染,弥漫着墨香和一种刻板严肃的官衙气息。

谭继洵端坐于书案后,正批阅公文。他年近六旬,面容清癯,法令纹深刻,眉宇间凝聚着久居上位的威严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

看到儿子进来,他放下笔,目光落在谭嗣同怀中那个与这庄重书房格格不入的蓝布包裹上,眉头不易察觉地微微一蹙。

“父亲大人。”谭嗣同躬身行礼,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郑重。

“嗣同回来了。”谭继洵的声音低沉平稳,“南京候缺,可有眉目?吏部那边,为父已……”话题自然转向他最为关心的儿子的仕途。

“父亲,”谭嗣同打断了他,双手将那个蓝布包裹轻轻放在父亲宽大的书案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孩儿此来,非为官职。此物,乃儿近年心血所寄,名曰《仁学》。”他解开包裹绳结,露出里面一沓沓用棉线仔细装订好的、墨迹犹新的手稿。

谭继洵的目光扫过手稿封面上那力透纸背的“仁学”二字,又掠过儿子眼中那近乎燃烧的执拗光芒,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不安。

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册,随手翻开。目光所及,是那些惊世骇俗、如同匕首般锋利的字句:

“独夫民贼,固甚乐三纲之名……”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厚塞,无复人理……”

“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

“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冲决天之网罗……”

“放肆!”谭继洵的手猛地一抖,那册手稿几乎脱手掉落。他脸色瞬间变得铁青,额头青筋隐隐跳动,仿佛被那些文字烫伤了眼睛,更刺痛了他一生信奉并赖以立足的根基。

他猛地将手稿重重拍在书案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震得笔架上的毛笔都跳了一下。

“此乃大逆不道之言!”谭继洵的声音因惊怒而微微颤抖,手指几乎戳到谭嗣同的鼻尖。

“毁纲常!蔑君父!悖圣教!你……你这是要自绝于朝廷,自绝于祖宗!是要将我谭氏满门拖入万劫不复之地!”

他胸膛剧烈起伏,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痛心和一种深切的恐惧。书房里那刻板的宁静被彻底撕碎,只剩下沉重的喘息声和书稿散发的、无声却无比尖锐的对抗气息。

谭嗣同静静地站着,承受着父亲暴怒的雷霆。

他看着父亲因愤怒而扭曲的面容,看着那拍在案上、如同废纸般被斥为“大逆”的手稿,心中并无多少委屈,反而升起一种近乎悲凉的明澈。

他明白,这不仅是父子观念的冲突,更是两个时代、两种命运的激烈碰撞。这沉甸甸的《仁学》,这耗尽心血的思想利剑,在父亲的眼中,无异于催命的符咒,焚家的烈焰。他缓缓跪下,对着父亲深深叩首,额头触碰到冰凉坚硬的金砖地面。

“父亲息怒。此书所言,字字句句,皆出自儿肺腑,为的是天下苍生,为的是华夏不亡。”

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儿深知其险,然此心此志,九死未悔。此书若成罪证,儿一身当之,绝不连累家门。”

言毕,他直起身,目光坦然地迎向父亲那双盛怒而复杂的眼睛。

书房内,死一般的沉寂降临,唯有父子二人目光在空中激烈交锋,如同冰与火的无声鏖战。

良久,谭继洵疲惫而沉重地挥了挥手,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声音里充满了无力与苍凉:

“滚……拿着你的东西……滚出去!莫要再让为父……看到这等祸根!”

谭嗣同默默起身,重新将散乱的手稿仔细包好,紧紧抱在怀中。

那蓝布包裹,此刻显得更加沉重。他再次向父亲深深一揖,然后转身,挺直了脊背,一步一步,走出了这象征着威权却也弥漫着暮气的巡抚书房,走向外面未知的风雨。

身后,是父亲沉重的叹息和书案上那象征权力的惊堂木投下的长长阴影。

长江水奔腾不息,带着上游的泥沙与寒气,注入更加开阔的江面。

谭嗣同再次登船,顺流而下,目的地是上海。这一次,他怀中那蓝布包裹里的手稿,不再仅仅是他思想的结晶,更像是一块滚烫的烙铁,也像一颗等待引爆的惊雷。

船舱狭小,光线昏暗。谭嗣同坐在铺位上,借着舷窗透入的微弱天光,最后一次仔细校阅着《仁学》的手稿。

墨迹已干,字字句句,依旧带着书写时的力度与锋芒。

他拿起笔,并非修改,而是翻到那本凝聚心血的《仁学》手稿扉页。雪白的宣纸上,除了书名,尚是一片空白。

他凝视片刻,眼神沉静如水,却又仿佛倒映着未来汹涌的风暴。手腕沉稳落下,狼毫饱蘸浓墨,写下两行力透纸背、如铁画银钩的字:

待我血荐轩辕时,此书方显真意。

墨迹未干,在昏暗中幽幽发亮,带着一种不祥的预言气息,一种近乎祭献的悲壮。他放下笔,指尖拂过那湿润的字迹,指尖冰凉。

船抵上海。谭嗣同径直来到梁启超位于租界边缘的寓所。这是一间不大的西式公寓,书架顶天立地,塞满了中外书籍,桌上、椅上散乱地堆着稿纸,空气中弥漫着油墨、烟草和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气息。

“复生兄!你终于来了!”梁启超一见谭嗣同,立刻放下手中的笔,热情地迎了上来,眼中满是期待。

“《仁学》手稿可曾带来?愚弟望眼欲穿矣!”他早就从谭嗣同的信中和数次深谈中,知晓了这部着作的分量。

谭嗣同没有多言,只是郑重地将那个沉甸甸的蓝布包裹递了过去。

梁启超接过,触手便觉分量惊人。他迅速解开绳结,小心翼翼地捧出那厚厚一叠手稿。

当他翻开第一页,目光落在开篇那句石破天惊的“网罗重重,冲决为要!”时,瞳孔骤然收缩,呼吸为之一窒。

梁启超不再说话,捧着书稿,如同捧着稀世珍宝,也如同捧着一盆灼人的炭火,快步走到书桌前坐下。

他迫不及待地沉浸其中,一页,又一页,速度极快,却又时而停顿,手指划过某段文字,嘴唇无声地翕动,眼神时而锐利如剑,时而炽热如火,时而陷入深深的思索。

窗外的喧嚣、室内的光线变化,仿佛都已与他无关。他完全被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磅礴力量、深邃洞见和石破天惊的叛逆精神所攫住。

时间在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谭嗣同安静地坐在一旁,没有打扰,只是默默地看着梁启超脸上变幻的神情,那是思想遭遇强烈冲击时最真实的反应。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一个时辰,也许是两个,梁启超终于翻过了最后一页。他没有立刻抬头,而是将手稿轻轻合上,放在书桌上,双手用力按在封皮上,仿佛要按住那即将破纸而出的狂暴能量。

他缓缓抬起头,望向谭嗣同。脸色因激动而微微泛红,胸膛起伏着,眼中燃烧着一种混合着极度震撼、狂喜和某种战栗的光芒。

他猛地站起身,由于用力过猛,椅子腿在木地板上刮擦出刺耳的声响。

他双手重重拍在书桌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震得桌上的墨水瓶都跳了起来。

“好!好!好!”梁启超一连三声,声音因激动而高亢得有些变调。

“复生兄!此非书!”他手指颤抖着指向那叠手稿,眼中精光爆射,“此乃炸药!足可炸裂三千年之铁屋,惊醒四万万人之沉梦!其声之巨,其光之烈,必将震动寰宇!”

“炸药……”谭嗣同咀嚼着这两个字,嘴角慢慢浮现出一丝复杂难言的笑意,苦涩中带着一丝奇异的释然。

他看着桌上那叠承载着他全部思想与生命重量的手稿,看着梁启超因激动而闪闪发亮的眼睛,耳畔仿佛真的听到了那惊天动地的爆炸声,看到了那撕裂沉沉黑暗的炫目强光。

他最后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手稿扉页上那两行墨迹已干的字:

“待我血荐轩辕时,此书方显真意。”窗外,上海滩的暮色正无声合拢,将这座华洋杂处、光怪陆离的巨城,连同城中那无数沉睡或挣扎的灵魂,一同吞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