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痕挑眉,回复:“礼物?什么礼物?”
“陈老没说,只说是用竹溪村的麦芽糖做的,上面有万字纹。”温如霜发了个好奇的表情,“估计是想鼓励林舟这种年轻人吧。”
风痕看着消息,忽然想起自己昨天优化“竹编触感”特效时,特意去查了竹编的历史——原来江南竹编早在宋代就有了,那时候的匠人会把竹编纹画在瓷器、漆器上,现在林舟把它画在数字糖龙上,也算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他对着屏幕上的竹编糖龙,在备注里写了一行字:“技术无界,传承有心。”
第二天早上九点五十分,林舟提前打开了“非遗云工坊”的预约页面。距离开放还有十分钟,页面上已经有三千多人在排队。他盯着倒计时,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敲击,心里竟有点紧张,像学生等着上喜欢的课。
十点整,预约通道准时开放。林舟秒点“预约”,屏幕上弹出“预约成功”的提示,还附带了一个小小的“竹编学徒”徽章。他刚把徽章截图发给陈默,就收到了平台推送的直播提醒:“10:30,竹阿婆《万字纹基础教学》,特邀嘉宾:陈守义。”
十点半,直播准时开始。镜头里是竹溪村的一间老院子,院墙上爬着青藤,院子中央摆着一张长桌,桌上放着竹篾、剪刀、尺子,还有几个刚编好的竹编小篮子。竹阿婆坐在桌前,身上穿着件蓝布衫,头发用竹簪挽着,旁边坐着位白发老人,正是陈守义。
“大家好呀,我是竹阿婆。”竹阿婆对着镜头笑了笑,手里拿起一根竹篾,“今天教大家编万字纹,编好了可以画在糖龙上,也可以编个小挂件,送给朋友。”
陈守义接过话头,声音温和却有力量:“竹编和糖艺,都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看起来简单,实则要用心。就像编万字纹,每一根竹篾的力度都要一样,不然编出来的纹是歪的;熬糖也是,火候差一点,糖的味道就变了。”
直播里,竹阿婆一边演示编竹篾,一边讲解步骤,陈老在旁边补充竹编的历史:“以前我们村里,姑娘出嫁前都要学编万字纹的竹篮,里面装着自己做的糖糕,寓意‘甜甜蜜蜜,长长久久’。后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手艺差点就断了,还好有平台帮我们,让更多人知道竹编。”
林舟拿着手机,跟着竹阿婆的步骤,在草稿纸上画竹编纹路。他特意找了张绿色的纸,模拟竹篾的颜色,画到第五个交叉点时,突然想起竹阿婆说的“提半寸”,赶紧修改角度。
直播到一半,竹阿婆突然对着镜头说:“昨天帮我指导后生仔林舟的事,平台跟我说了。林舟啊,你要是在看直播,举个手呗?阿婆想看看你画的竹编鳞。”
林舟一愣,赶紧在弹幕里发了个“我在”,还把自己糖龙的截图发了上去。没想到竹阿婆真的看到了,指着屏幕上的截图笑:“你看你看,这后生仔画得多好!比村里有些娃子第一次编的还像!”
陈老也凑过来看,点了点头:“纹路很规整,看得出来用心了。这样吧,林舟,你要是愿意,下次来竹溪村,陈爷爷教你做实体糖龙,把竹编纹画在糖龙上,比数字的更甜。”
弹幕瞬间炸了,有人刷“羡慕林舟”,有人问“怎么去竹溪村”,竹阿婆笑着说:“平台说,以后会组织藏家来村里体验,大家都有机会来编竹编、做糖龙。”
直播结束时,林舟的草稿纸上已经画满了万字纹。他看着纸上的纹路,又看了看手机里的糖龙,忽然生出一个念头:他想把竹编纹和糖艺结合起来,设计一款新的糖龙——龙身是竹编纹路,龙角是糖艺做的朝阳纹,龙尾裹着一层麦芽糖似的光泽。
他打开“改造灵感区”,刚要动笔,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系统通知:“恭喜!你在“非遗云工坊”表现积极,获陈守义老人推荐,解锁“定制糖龙”资格!可提交专属设计方案,由平台联合竹溪村匠人制作实体糖龙模型”。
林舟盯着通知,足足看了半分钟。他想起昨天竹阿婆的语音,想起陈老的话,想起孩子们的歌声,突然觉得鼻子发酸。他握着手机,指尖在屏幕上慢慢敲下设计理念:“以竹溪村万字纹为鳞,以传统朝阳纹为角,愿非遗之美,如糖似竹,绵长恒久。”
提交方案的瞬间,他手机里的流云糖龙突然闪了一下,竹编鳞上的光泽更亮了,龙角的金色纹路里,竟慢慢浮现出细小的糖粒特效,像是撒了一层碎糖霜。屏幕下方弹出一行新的提示:“糖龙感知到你的传承心意,解锁终极形态“非遗守护者”,后续将同步生成实体糖龙模型,寄往竹溪村非遗工坊永久展示”。
林舟看着屏幕上的糖龙,突然笑了。他想起半年前第一次打开APP时,这只糖龙还只是个简单的青蓝色模型,现在却成了承载着竹编、糖艺、乡音和心意的“非遗守护者”。
而在竹溪村的老院子里,竹阿婆正拿着手机,给孩子们看林舟的糖龙截图:“你们看,城里的后生仔把我们的竹编纹画在了糖龙上,以后会有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手艺啦!”
孩子们围在手机旁,指着糖龙的竹编鳞叽叽喳喳:“阿婆,我也要学编这个纹!”“我要把糖龙画在竹篮上!”
竹阿婆笑着摸了摸孩子们的头,阳光透过竹林洒下来,落在桌上的竹篾上,泛着淡淡的绿光,像极了林舟手机里糖龙的竹编鳞。
逸霄平台的办公区里,温如霜正对着林舟的设计方案,和内容部的同事讨论实体糖龙的制作细节;风痕则在技术部,调试“实体糖龙3D扫描”功能,准备把数字糖龙的纹路精准还原到实体上。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办公区的白板上,上面写着一行字:“糖龙的成长,是人的成长,也是非遗的成长。”
林舟握着手机,走到窗边。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屏幕上的糖龙身上,竹编鳞和金角相映成趣,像一件会发光的非遗艺术品。他忽然明白,温如霜在《匠人指引》里写的“双向奔赴”是什么意思——他用心对待糖龙,糖龙用成长回应他;他为非遗付出心意,非遗用温暖回馈他。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就像竹阿婆编竹编时说的“慢慢来,别慌”,非遗的传承需要时间,糖龙的成长需要耐心,而他和这只糖龙的故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手机屏幕上,糖龙轻轻摆了摆尾,竹编鳞摩擦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是在说:“我们一起,把非遗的温度传下去吧。”
林舟笑着点了点头,指尖轻轻触碰屏幕上的糖龙,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约定——未来的日子,他们会一起见证更多非遗的故事,一起长成更好的模样。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