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03集:竹编纹里的乡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3集:竹编纹里的乡音(1 / 2)

竹编纹里的乡音与星光

林舟把新解锁的语音反复听了五遍,竹阿婆那句“编竹和做人一样,要稳,要实”像颗温软的糖,在心里慢慢化开。他低头看着屏幕上的糖龙——青蓝色的龙身已经覆上大半竹编纹,每一片鳞片都带着万字纹特有的交叉弧度,龙角的淡金纹路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仿佛把竹溪村的晨光都装了进来。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竹阿婆”的新私信,这次附带了一段更长的语音,背景里除了竹声,还多了柴火噼啪的声响:“后生仔,刚煮了红薯,边吃边跟你说。我们村以前家家户户都编竹编,我十三岁跟着我娘学,第一回编簸箕,竹篾断了七根,手被划得全是口子。我娘说,竹篾是活的,你对它急,它就跟你犟;你慢下来,它就服你了。”

林舟握着手机,仿佛能闻到语音里的红薯香。他想起自己第一次画竹编纹时的慌乱——对着照片里模糊的簸箕,连交叉角度都算不准,改了十几次才勉强像样。现在再看屏幕上的龙鳞,忽然觉得那些纹路里不仅有竹篾的形状,还有老匠人藏在时光里的耐心。他回复:“阿婆,我第一次画的时候,也跟竹篾‘犟’了半天,现在才懂,慢下来才做得好。”

“竹阿婆”几乎是秒回:“可不是嘛!你看村里的老槐树,长了五十年才够粗,竹编也一样,急不得。对了,昨天跟你说的万字纹,还有个讲究——编到最后要留‘活扣’,就是怕竹篾热胀冷缩崩裂,做人也得留几分余地,你说是不是?”

林舟愣住了,他之前修改龙鳞时,只注意了交叉角度,完全没考虑“活扣”。他赶紧点开改造界面,对着竹阿婆说的细节调整——在每片龙鳞的边缘加了一道细微的弧度,像竹编收尾时轻轻捏出的活扣。改完后,他对着屏幕里的糖龙看了又看,忽然觉得这只虚拟的龙,好像真的有了“呼吸”,不再是冰冷的像素组合。

他把调整后的糖龙截图发给竹阿婆,附文:“阿婆,我加了‘活扣’,您看对不对?”

半小时后,竹阿婆发来一张照片——照片里是她手里拿着的半完成竹编,在收尾处特意留了个小小的活扣,旁边放着林舟的糖龙截图,两者的弧度几乎重合。“对咯!就是这个意思!后生仔,你比我家娃子还灵!”语音里带着笑意,还有孩子喊“阿婆,红薯要糊了”的声音。

林舟忍不住笑了,他把这张对比图发到社群里,配文:“感谢竹阿婆教我竹编的‘活扣’,原来每个纹路里都藏着老匠人的心思。”

这条动态很快被顶上热门,评论区瞬间热闹起来:

“天呐!这也太细节了吧!我之前画的青花瓷纹,根本没考虑这些,现在想去改了!”(昵称:牡丹瓷)

“原来非遗手艺里有这么多讲究,突然觉得我的糖龙太敷衍了……”(昵称:青灯)

“求竹阿婆开课!我也想学制竹编!”(昵称:流云)

林舟看着评论,忽然有了个想法。他私信“牡丹瓷”:“你之前不是做了青花瓷纹糖龙吗?要不要一起跟竹阿婆请教,把传统纹样的细节做得更到位?”

“牡丹瓷”秒回,还发来个激动的表情包:“求之不得!我爷爷就是做青花瓷的,他总说我画的纹样‘少了点老味儿’,正好让竹阿婆指点指点!”

两人一拍即合,林舟又拉上之前在社群里抱怨糖龙失色的“青灯”——他之前捐了爷爷的《民间糖艺图谱》,对传统纹样也有兴趣。三人建了个小群,取名“非遗纹样小分队”,还把竹阿婆拉了进来。

竹阿婆进群后,第一时间发了段语音:“娃子们,以后每天晚上七点,我给你们讲纹样的故事,再教你们编竹编、辨糖纹,好不好?”

群里瞬间沸腾,“青灯”甚至发了个红包,附文:“谢谢阿婆!我终于能搞懂爷爷图谱里的‘朝阳纹’了!”

而此刻的逸霄平台办公区,温如霜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社群动态出神。她把林舟和竹阿婆的互动记录打印出来,贴在办公室的“故事墙”上——墙上已经贴了十几张类似的纸条,有“青灯”捐赠旧书的故事,有“牡丹瓷”分享爷爷青花瓷的片段,每张纸条旁边都画着对应的糖龙纹样。

“温姐,你看这个‘非遗纹样小分队’,才半小时就有二十多个人申请加入了。”小苏拿着平板走进来,屏幕上是群聊的申请列表,“还有人问,能不能把阿婆的讲课内容做成录音,方便回放。”

温如霜点点头,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快速拟定了一个方案:“我们搞个‘非遗联结计划’,把竹阿婆这样的老匠人请进平台,开设‘匠人课堂’,再开发一个‘纹样库’,把阿婆讲的竹编纹、‘青灯’爷爷的糖艺纹、‘牡丹瓷’家的青花瓷纹都整理进去,用户可以直接参考这些传统纹样改造糖龙。”

她刚把方案发给风痕,办公室的门就被推开了。风痕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是一个正在测试的3D模型——一只糖龙的龙身上,同时融合了竹编纹、青花瓷纹和朝阳纹,“我看到社群里的动态,已经让技术部做了‘纹样融合’的测试版,用户可以把多种传统纹样组合到糖龙上,还能标注每个纹样的来源和故事。”

温如霜凑过去看,屏幕上的糖龙在旋转时,不同纹样的交界处过渡得自然流畅,旁边还弹出小字:“竹编纹(源自竹溪村万字纹,指导匠人:竹阿婆)、青花瓷纹(源自景德镇传统青花,分享者:牡丹瓷)、朝阳纹(源自民间糖艺图谱,捐赠者:青灯)”。

“太赞了!”温如霜忍不住拍手,“这样一来,每个糖龙都成了非遗纹样的‘活载体’,用户看到纹样,就能想起背后的匠人故事。”

风痕笑了笑,指着屏幕角落的一个小图标:“我们还加了‘纹样溯源’功能,点击图标就能看到这个纹样的历史、制作技法,还有相关匠人的采访视频。刚才已经联系了竹溪村的支书,想给竹阿婆拍段采访,记录她的竹编手艺。”

温如霜心里一暖,她想起第一次和风痕讨论成长系统时,两人最大的顾虑就是“怕技术盖过文化的温度”。现在看来,他们做到了——技术没有成为冰冷的工具,反而成了传递温度的桥梁,把竹溪村的竹声、景德镇的瓷韵、老匠人手里的糖纹,都装进了小小的手机屏幕里。

晚上七点,“非遗纹样小分队”的第一次线上课准时开始。竹阿婆用老年机发起了语音通话,背景里能听到孩子们的嬉闹声和竹篾的摩擦声。

“今天我们先讲竹编的‘起头’,”阿婆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却格外清晰,“起头要选三年生的青竹,太嫩的竹篾软,太老的脆,三年生的正好,有韧性。就像做人,要选对‘根’,根正了,后面的路才好走……”

林舟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支笔,跟着阿婆的话在纸上画起竹编的起头步骤。他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爷爷学写毛笔字,爷爷也是这样,一边讲笔法,一边说做人的道理。那时他不懂,只觉得枯燥,现在听竹阿婆讲竹编,忽然懂了——老匠人传的不只是手艺,更是藏在手艺里的人生哲学。

“青灯”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是他对着《民间糖艺图谱》画的朝阳纹草稿,旁边标注着阿婆说的“起头要正”:“阿婆,我按您说的,把朝阳纹的起笔改了,您看是不是更顺了?”

竹阿婆听完,笑着说:“顺了顺了!你看这纹路,像太阳慢慢升起来,要的就是这份‘顺’。你爷爷要是看到,肯定高兴。”

“牡丹瓷”也发了自己的青花瓷纹修改稿:“阿婆,我加了‘冰裂纹’的细节,爷爷说这样更有老瓷的味道。”

“好!好!”阿婆的声音里满是欣慰,“娃子们,你们要记住,不管是竹编、瓷纹还是糖艺,最要紧的是‘走心’。你走了心,纹样就有了魂,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用了心思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