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03集:竹编纹里的乡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3集:竹编纹里的乡音(2 / 2)

林舟把阿婆的话记在笔记本上,标题写着“竹阿婆的手艺课”。他抬头看向窗外,夜色里的星星正闪着光,像极了糖龙身上的金色纹路。他忽然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在对着手机屏幕上课,而是坐在竹溪村的院子里,身边是竹阿婆和孩子们,手里握着青竹篾,耳边是风吹竹林的声音——这份温暖,是他当初收藏糖龙时从未想到的。

课程结束后,林舟收到了竹阿婆的私信:“后生仔,明天我让村支书把我编的小竹龙寄给你,你照着它改糖龙,肯定更像。”

林舟心里一热,回复:“阿婆,太谢谢您了!我也给您寄点东西吧,您喜欢吃什么?”

“不用不用,”阿婆很快回复,“看到你们喜欢竹编,愿意传下去,比啥都强。”

接下来的几天,林舟每天都跟着竹阿婆上课,糖龙的纹样也一点点完善——龙尾加了竹编的“流苏纹”,龙腹融入了“回纹”,连龙须都改成了细竹篾的形状。每次修改,他都会把截图发给竹阿婆,阿婆总会仔细点评,哪里的弧度不对,哪里的纹路太密,像老师批改学生的作业。

社群里的“非遗热”也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尝试融入传统纹样,有人用剪纸纹改造糖龙,有人用刺绣纹装饰龙身,还有人把皮影戏的元素加进糖龙的互动特效里。温如霜把这些优秀的改造案例整理成“非遗糖龙图鉴”,发布在平台首页,每篇图鉴都附上用户和纹样背后的故事,点击量很快突破了十万。

周五下午,林舟收到了一个来自竹溪村的快递。拆开包装,里面是一个巴掌大的竹编小龙——青竹篾编的龙身,龙角用红绳缠了边,龙鳞是标准的万字纹,尾巴上还挂着个小小的竹编铃铛,一晃就发出清脆的响声。竹编小龙的旁边,还有一张纸条,是竹阿婆的笔迹,歪歪扭扭却很工整:“后生仔,这个竹龙给你,编得不好,别嫌弃。村里的娃子们说,等你把糖龙改好,他们要对着糖龙学编竹龙。”

林舟握着竹编小龙,指尖能摸到竹篾的纹理,闻到淡淡的竹香。他把竹龙放在书桌上,对着它一点点调整糖龙的细节——竹编小龙的龙角是微微弯曲的,他就把糖龙的龙角弧度调得更柔;竹龙的铃铛是六瓣花形的,他就在糖龙的尾巴上加了六瓣花的纹样。

修改完成后,他提交了方案,备注里写着:“致敬竹溪村的竹编小龙,致敬所有用心传承的老匠人。”

这次的系统提示来得格外快,还附带了一段温如霜亲自写的评语:“你的糖龙不仅还原了竹编的技法,更传递了匠人的心意。特授予‘非遗传承者’印记,解锁‘竹溪星光’特效——夜间查看糖龙,龙身将浮现竹溪村的星空,同步播放孩子们的童谣。”

林舟赶紧把手机调到夜间模式。屏幕里的糖龙瞬间变了模样——青蓝色的龙身泛着淡淡的银光,竹编纹之间点缀着细碎的“星光”,像竹溪村夜晚的星空;龙身边上,几个小小的虚拟孩子正围着糖龙,唱着童谣:“编竹龙,绕竹丛,竹丛里藏着老匠功;糖龙甜,甜入心,心里面装着传承梦……”

歌声里,林舟仿佛看到了竹溪村的夜晚:竹阿婆坐在院子里编竹龙,孩子们围着她唱童谣,星星挂在竹林上空,像撒了一把碎糖。他握着手机,眼眶忽然有点发热——这只糖龙,已经不再是一个数字藏品,而是一座跨越千里的桥,把他和竹溪村、和老匠人、和无数热爱非遗的人连在了一起。

他把“竹溪星光”特效的视频发到社群里,配文:“谢谢竹阿婆的竹编小龙,谢谢所有用心传承的人。现在,我的糖龙里,装着竹溪村的星空和童谣。”

视频很快被转发,评论区里满是温暖的留言:

“看得我眼泪都出来了,我也要去学传统纹样!”

“原来数字糖龙也能这么有温度,这才是真正的非遗传承!”

“求竹阿婆的联系方式,我想给村里的孩子们捐点竹编工具!”

林舟看着这些留言,忽然有了个更大的想法。他联系了“牡丹瓷”和“青灯”,提议发起“非遗助力计划”——向社群用户征集竹编工具、糖艺材料和非遗书籍,寄给竹溪村的孩子们。三人很快拟定了计划,还联系了温如霜,希望平台能提供支持。

温如霜看到计划后,立刻表示全力配合:“我们不仅提供物流支持,还会匹配捐赠——用户捐一套工具,平台就多捐一套,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手艺。”

风痕也说:“我们可以开发一个‘捐赠追踪’功能,用户能看到自己捐的材料用在了哪里,孩子们用材料做了什么作品,这样更有参与感。”

“非遗助力计划”上线当天,捐赠通道就收到了上千份申请。有人捐了全新的竹篾刀,有人寄了精装的非遗书籍,还有人专门定制了刻有糖龙纹样的模具。林舟自己捐了十套竹编工具,还附了一张纸条,写着:“希望你们能像竹阿婆说的那样,用心编竹龙,用心做手艺。”

一周后,竹溪村的支书发来一段视频——孩子们正围着新收到的工具,兴奋地讨论着要编什么样的竹龙,做什么样的糖艺。竹阿婆站在旁边,手里拿着林舟寄的竹编工具,笑着说:“娃子们,你们要记住,这些工具是远方的朋友寄来的,你们要好好用,别辜负了人家的心意。”

视频里,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竹篾刀,对着镜头说:“谢谢林舟哥哥!我要编一只和糖龙一样的竹龙,寄给你!”

林舟看着视频,心里满是感动。他把视频转发到社群里,配文:“这是竹溪村孩子们的反馈,谢谢大家的助力。我们的糖龙,不仅长出了纹样,还长出了连接彼此的心意。”

而在平台办公区,温如霜和风痕正看着“非遗助力计划”的数据——累计捐赠工具3200套,书籍1500册,材料包800份,参与用户超过5万人。

“你看,”温如霜指着屏幕上的用户留言,“有人说‘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能为非遗做这么多’,还有人说‘以后要带着孩子一起学竹编’。”

风痕点点头,目光落在屏幕上的糖龙3D模型上——这只糖龙融合了竹编纹、青花瓷纹、朝阳纹和剪纸纹,身上的“非遗传承者”印记正闪着光。“我们当初做成长系统,只是想让糖龙‘活’起来,没想到它能成为这么多人的联结。”

温如霜拿起桌上的竹编小龙——这是竹阿婆寄给平台的,和寄给林舟的那只一模一样。“其实不是糖龙‘活’了,是人心‘连’了。你看林舟、竹阿婆、还有那些用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心意,这份心意,才是让糖龙有温度的原因。”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竹编小龙上,竹篾的纹理泛着淡淡的光,像极了糖龙身上的星光。风痕看着温如霜,忽然笑了:“以后,我们要把更多的非遗手艺装进糖龙里,让更多的人能通过糖龙,感受到这份心意和温度。”

温如霜点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天空。她仿佛看到了无数只糖龙在阳光下飞舞,每一只都带着不同的非遗纹样,每一只都藏着不同的故事——竹编的乡音、青花瓷的韵味、糖艺的香甜、剪纸的灵动……这些纹样和故事,像星星一样,在江湖里闪烁,把非遗的火种,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而林舟,正握着手机,看着屏幕上的糖龙。夜间模式下,“竹溪星光”特效依旧亮着,孩子们的童谣还在轻轻唱着。他想起竹阿婆说的“编竹要用心”,忽然明白,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无数人用心的联结——就像竹篾交叉成纹,就像星光汇聚成河,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心意,这份传承,就会永远延续下去。

他轻轻点击糖龙,屏幕上弹出新的系统提示:“你的每一次用心,都在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逸霄糖龙’与你,共赴传承之约。”

林舟笑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他和糖龙的故事,他和非遗的故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那些藏在竹编纹里的乡音,那些闪在糖龙身上的星光,会一直陪着他,走向更远的未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