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30集:小老师的“手艺盲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0集:小老师的“手艺盲盒”(1 / 2)

手艺盲盒里的共生密码

小木的指尖在虚拟雕刻板上停顿了三秒,屏幕上的木雕龙纹框刚完成最后一道嵌缝,社群提示音就像撒了把碎星子,叮叮咚咚响个不停。他随手点开置顶的“手艺盲盒”活动帖,底下的回复已经堆到了三百多条——有人晒出刚抽到的林舟竹编口诀,配着歪歪扭扭的竹篾小篮子;有人求欧气,说抽了五次都没抽到陈默的触感图;还有条新留言被顶到了前排,带着个委屈的哭脸表情:“盲盒里的技巧太单一啦,要是能一次学两种就好,比如编竹篮的时候顺便学绣花纹,多省事儿呀!”

小木盯着那条留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键盘边缘。这已经是“手艺盲盒”发起的第三天,最初的热乎劲儿刚过,用户的需求就像雨后的竹笋,冒得比他雕木框的速度还快。他原本想的是,把小老师们的拿手绝活拆成单个盲盒,比如自己的木雕嵌缝法、林舟的“压篾如搭积木”口诀、陈默专为听障用户画的触感示意图,这样新手学起来压力小。可现在看来,大家要的不是“单点突破”,是“举一反三”的巧劲儿。

“又在愁盲盒的事儿?”温如霜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手里还端着两杯冒着热气的菊花茶,杯壁上贴着张迷你剪纸,是赵奶奶新寄来的莲瓣图案。她把杯子放在小木手边,目光扫过屏幕上的留言,指尖轻轻点了点那条“求双技巧”的回复,“你还记得上个月咱们做的竹编苏绣香囊吗?林舟编的竹框,李师傅绣的莲瓣,竹篾的硬挺刚好托住绣线的软劲,那就是手艺在‘共生’。”

小木猛地抬头,杯沿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片。他想起那个香囊——竹编框的纹路是斜着走的,李师傅特意把绣线的针脚也调成了斜向,两种手艺凑在一起,竟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你是说,技巧也能像竹编和苏绣那样,缠在一起?”

“不是缠,是‘搭手’。”温如霜把杯壁上的剪纸揭下来,平铺在桌面上,莲瓣的边缘留着细细的豁口,“就像这剪纸的豁口,得找个木框的嵌缝刚好卡住,技巧也得找个‘卡位点’。比如林舟的竹编口诀,能不能搭着苏绣的针脚节奏?陈默的触感图,能不能对着木雕的震动找位置?”

这话像颗小石子投进小木心里,漾开一圈儿涟漪。他立刻抓起平板,点开和林舟、陈默的群聊,把用户的提议和温如霜的想法一股脑发了过去。没过两分钟,林舟就发来一段语音,背景里能听到竹篾碰撞的清脆声响:“我早觉得光教编竹篾太单调了!上次编竹篮,我试着用李师傅绣线的‘软劲’控制竹篾的力度,编出来的弧度比之前圆多了,像抱着团云似的!”

陈默则发来一张手绘的示意图,左边是木雕的嵌缝剖面图,右边是不同频率的震动波纹,中间用箭头连在一起。他还附了段文字:“我摸木雕时,总靠震动判断嵌缝深浅。如果把剪纸的震动节奏加进来,说不定能更快找到活口——就像跟着声音找门牌号。”

第二天一早,小木和温如霜直接去了林舟的竹编工作室。那地方藏在城郊的竹林边,推门就是满院的竹香,墙角堆着刚砍下来的楠竹,翠绿的竹皮还沾着露水。林舟正坐在竹椅上编一个小竹篮,手里的竹篾在他指间翻飞,像条灵活的小青蛇。看到他们来,他立刻放下竹篾,从抽屉里翻出个半完成的竹编框:“你们看,这框子的每道竹篾间距,我都按苏绣的针脚算过——麦粒那么宽,刚好能让绣线从缝里穿过去,还不勾丝。”

他拿起一根竹篾,指尖轻轻捏着:“编竹篾要‘狠劲’定形,但到了边缘,得像哄绣线似的收力,不然竹篾会断。这就是两种技巧的‘卡位点’——力度的轻重。”说着,他演示了一遍,竹篾在他手里先是硬挺地立着,到了转角处,手指一松,竹篾就温顺地弯成了弧形,刚好和他画在纸上的苏绣针脚轨迹重合。

从林舟工作室出来,他们又去了陈默的住处。那是个不大的公寓,墙上贴满了各种触感图纸——有木雕的纹路放大图,有苏绣的针脚剖面图,每张图上都贴着不同材质的贴纸,砂纸代表木雕的粗糙感,丝绸代表绣线的顺滑感。陈默看到他们,笑着递过来一个木雕小盒子,盒子边缘有圈嵌缝。他把小木的手放在嵌缝上,然后点开手机里的震动程序——先是短促的“哒哒”声,震感偏硬,像木雕刻刀划过木坯;接着是绵长的“嗡嗡”声,震感偏软,像剪纸剪刀划过红纸。

“‘哒哒’是嵌缝的边缘,‘嗡嗡’是剪纸的活口。”陈默用平板打字给他们看,“摸到‘哒哒’转‘嗡嗡’的地方,就是嵌缝该停的位置。之前有听障朋友说找不准活口,要是把这两种震动编进盲盒,他们就能‘摸’着学了。”

收集完想法,温如霜立刻联系了风痕。风痕的技术工作室在市中心的写字楼里,四面墙都是显示屏,有的在播非遗手艺的视频,有的在跳着复杂的代码。他听温如霜说完需求,立刻调出“手艺盲盒”的后台程序,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要实现‘技巧融合’,得先给每种技巧标上‘属性标签’——竹编的‘间距’‘力度’,苏绣的‘针脚’‘走线’,木雕的‘嵌缝深度’‘纹路走向’,剪纸的‘震动频率’‘活口位置’。用户抽到两个盲盒,系统就自动匹配最搭的属性标签,生成融合提示。”

小木凑过去看屏幕,只见风痕在“竹编口诀”和“苏绣针脚”的标签之间画了条线,旁边跳出一行提示:“编竹篾时,针脚间距像麦粒,力度像哄绣线——紧处如掐芽,松处如拂云。”他又点了“触感图”和“木雕震动”,提示变成了:“摸木雕时,顺着剪纸的震动找嵌缝——‘哒哒’停,‘嗡嗡’进,卡缝如扣锁。”

“还得加个‘实时引导’。”风痕调出虚拟雕刻板,模拟小木雕木框的场景,“用户雕到嵌缝位置,屏幕会弹出剪纸的震动波纹,跟着波纹走,嵌缝就不会歪。编竹篮时,竹篾旁边会显示苏绣的针脚轨迹,像有人在旁边递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