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30集:小老师的“手艺盲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0集:小老师的“手艺盲盒”(2 / 2)

三天后,“技巧融合”功能正式上线。小木第一个试手,他抽中了“木雕嵌缝法”和“剪纸活口技巧”。点开虚拟雕刻板,屏幕上先跳出融合提示:“雕龙鳞嵌缝时,跟着剪纸活口的震动走——长震雕弧,短震雕尖,活口卡缝如咬线。”他握着虚拟刻刀,刚碰到木坯,屏幕就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先是短而急的“哒哒”声,提示他雕龙鳞的尖端;到了活口位置,震动突然变成了长而柔的“嗡嗡”声,刻刀像是被无形的手牵着,顺着震动的轨迹走,刚好在木框边缘雕出一道和剪纸活口完美契合的嵌缝。

“咔嗒”一声轻响,剪纸的龙鳞豁口卡进嵌缝里,透光的细缝里能看到木框的纹路绕着剪纸走,连一点多余的木屑都没有。小木激动地把成品截图发到社群,配文:“雕木框时,跟着剪纸的震动走,嵌缝能跟活口卡得更紧~融合技巧也太香了!”

消息刚发出去,林舟就发来他的融合作品——一个竹编小篮,篮身的竹篾间距刚好能放下苏绣的莲瓣,莲瓣的绣线顺着竹篾的纹路走,远看像竹篾上开了真花。他还附了段视频,一边编竹篾一边念口诀:“麦粒间距卡针脚,紧掐芽,松拂云,竹篮绣莲不分家~”

陈默则晒出了他用“触感图+苏绣”做的绣品——一块绣着龙纹的方巾,边缘贴着触感贴纸,盲盒用户能摸着贴纸的震动,判断苏绣的针脚对错。他在文字里说:“有听障朋友试了,说跟着震动绣,第一次绣出完整的龙鳞,像摸到了龙的温度。”

社群里瞬间炸开了锅,用户们抽盲盒的热情比之前还高,晒融合作品的帖子刷满了首页。有个叫晓雨的大学生,抽中“竹编口诀+木雕嵌缝法”,编了个竹编盒,盒盖用木雕嵌缝法雕了朵小莲花,她在帖子里说:“之前编竹盒总盖不严,现在用木雕的嵌缝技巧给竹盒留缝,盖盖子时‘咔嗒’一声,比锁还严实!”

还有个叫老周的退休工人,抽中“苏绣针脚+剪纸活口技巧”,他剪了张福字剪纸,用苏绣的针脚在剪纸边缘绣了圈金边,“剪纸怕潮,绣上金边就像给它穿了件雨衣,还好看!”他晒的照片里,福字的金边在阳光下闪着光,剪纸的活口处绣着小小的莲瓣,两种手艺缠在一起,竟有种说不出的雅致。

最让人惊喜的是听障用户小艾,她抽中“触感图+竹编口诀”,编了个迷你竹篮,篮身上贴着她画的触感图——用不同颜色的贴纸标注竹篾的走向和力度。她发了段视频,闭着眼睛摸着竹篮,手指顺着贴纸的震动走,嘴里还比划着手语:“跟着触感图编竹篮,像林舟老师在旁边手把手教我,第一次编出没断的竹篾!”

小木每天都泡在社群里,看大家晒作品,帮着解答问题。有天晚上,他收到一条私信,是个叫张阿姨的用户,她说:“我年纪大了,记不住融合提示里的口诀,编竹篮时总把苏绣的针脚和竹篾的间距弄混,能不能有更简单的办法呀?”

小木把这事告诉了团队。第二天,风痕就优化了“实时引导”功能——用户编竹篮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苏绣针脚动画”,竹篾编到哪,动画就跟到哪,用不同颜色的线标出针脚的位置;陈默则画了套“简化版触感图”,把复杂的震动波纹换成了简单的“长短杠”,像小时候玩的跳房子,长杠代表松劲,短杠代表紧劲;林舟还录了段“口诀儿歌”,用方言唱的,“竹篾长,针脚短,麦粒间距别忘算;紧掐芽,松拂云,竹篮绣莲笑盈盈~”

张阿姨试用后,特意发来一段她编的竹篮视频,篮身上绣着歪歪扭扭的小莲花,她在文字里说:“跟着动画和儿歌编,我终于学会啦!这竹篮要送给我小孙女,让她也知道老手艺能变出新花样。”

又过了半个月,社群里的融合作品越来越多,小木和温如霜商量着,办一场“融合手艺展”。他们把用户的作品汇总起来,有竹编苏绣的书签、木雕剪纸的摆件、触感图引导的绣品,甚至还有人用三种技巧做了个“非遗百宝盒”——竹编的盒身,苏绣的内衬,木雕的盒盖,剪纸的装饰,盒身上还贴着陈默画的触感图,听障用户也能摸着打开盒子。

开展那天,四位老匠人也来了——竹阿婆摸着竹编盒,李师傅看着苏绣内衬,张木匠敲着木雕盒盖,赵奶奶抚着剪纸装饰。竹阿婆笑着说:“咱们以前做手艺,各干各的,没想到现在能凑在一起,像一家人搭伙过日子似的。”

小木看着满屋子的融合作品,突然明白“手艺盲盒”的意义不止是教技巧,更是搭起一座桥——让年轻用户爱上非遗,让不同的手艺找到彼此,让老匠人看到手艺的新可能。他拿起手机,在社群里发了条新帖:“下一轮‘手艺盲盒’要加新技巧啦!你们想让哪两种手艺‘搭手’?比如泥塑和布艺,皮影和剪纸……评论区告诉我!”

帖子刚发出去,回复就像潮水般涌来。小木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文字,指尖又痒了起来——他想试试,把泥塑的“塑形”技巧和木雕的“嵌缝”技巧融合,说不定能做出更有趣的作品。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桌面上的剪纸和木框上,两种手艺的纹路在阳光下交叠,像在诉说着未完的故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