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32集:老匠人的“跨屏研讨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2集:老匠人的“跨屏研讨会”(1 / 2)

竹篾绣线里的卡通时光

一、照片里的新念头

竹溪村的午后总带着竹篾的清香,竹阿婆坐在院中的老竹椅上,手里摩挲着一张打印出来的照片——那是虚拟糖龙在文化馆巡演的合影,屏幕上巨大的糖龙身上,竹编的万字纹、苏绣的缠枝莲挤在一起,底下围着攒动的人影,有穿校服的孩子,也有戴眼镜的年轻人,每个人脸上都亮着笑。

“你看这娃子,编的迷你竹篮还挂在糖龙爪子上呢。”竹阿婆把照片凑到老花镜前,指腹划过照片里一个小小的竹编影子,声音里带着点骄傲。照片是温如霜寄来的,一并寄来的还有一张U盘,里面存着巡演的视频,她昨天在村部的电脑上看了,看到有个小姑娘对着竹编互动区挪不开脚,手指在屏幕上跟着林舟的口诀比划,她就忍不住红了眼。

手机在桌上震动了一下,是李师傅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竹阿婆接起,屏幕里立刻跳出李师傅的脸,她身后是一排排挂着的苏绣香囊,五颜六色的绣线在竹筐里堆得像小山。“阿婆,看温丫头寄的照片没?”李师傅的声音带着点雀跃,手里举着同样一张照片,“我昨儿跟我孙女视频,她看见照片里的苏绣莲瓣,说‘奶奶绣的花要是有这么可爱就好了’。”

竹阿婆笑了:“你孙女才五岁,懂什么可爱?”

“怎么不懂?她床头全是卡通娃娃,”李师傅说着,起身拿过一个粉色的卡通玩偶,镜头对着玩偶的裙子,“你看这上面的小熊,圆眼睛圆耳朵,她就喜欢这样的。咱们绣的那些缠枝莲、牡丹,好看是好看,可娃子们看都不看一眼。”

正说着,张木匠的声音突然从手机里冒出来——他也被拉进了群聊,屏幕里能看到他的木雕工作台,上面摆着半块雕了龙纹的木坯,刨花堆在脚边。“你们俩聊啥呢?我刚看了巡演视频,那木雕盒子被年轻人围着拍,可要是雕点他们喜欢的样式,说不定更热闹。”张木匠拿起一把小刻刀,在木坯上轻轻划了道弧线,“我上次去镇上,看见杂货店卖的木雕钥匙扣,都是些卡通小猫小狗,娃子们抢着买。”

赵奶奶是最后加入群聊的,她那边的光线有点暗,背景是贴满剪纸的土墙,有红的福字,也有黄的窗花。“我也觉得,”赵奶奶的声音慢悠悠的,手里拿着一张刚剪好的喜鹊剪纸,“前几天有个城里来的姑娘,说想要剪个卡通兔子,我愣是没敢答应——不知道兔子的耳朵该剪多长,眼睛该留多大。”

四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题渐渐绕到了“怎么让年轻人喜欢非遗”上。竹阿婆叹了口气:“咱们做手艺一辈子,都是按老样子来,现在要改,难啊。”

“不难,”李师傅突然说,“温丫头不是帮咱们弄过虚拟工坊吗?咱们能不能开个视频会,一起商量商量?就像上次讨论嵌缝那样,把想法凑凑,说不定就能想出辙来。”

张木匠立刻附和:“这个好!我这两天雕木坯总觉得少点啥,正好跟你们聊聊。”

赵奶奶点点头:“我也想听听你们的主意,省得我剪剪纸总跟不上趟。”

竹阿婆看着屏幕里三张熟悉的脸,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照片,照片里年轻人的笑脸在阳光下晃着。她把竹篾往竹筐里一放:“行!就这么定了,让温丫头帮咱们搭个能看见彼此手艺的地方,咱们好好聊聊怎么让娃子们喜欢上咱们的东西。”

二、虚拟工坊里的碰头会

温如霜接到竹阿婆的电话时,正在工作室调试虚拟投影设备。听说四位老匠人要开“跨屏研讨会”,她立刻来了精神:“阿婆,我给你们搭个虚拟工坊,你们各自在自己的工坊里,屏幕上能看到彼此的工作台,还能把你们的作品放大了看。”

她花了两天时间搭建虚拟空间。竹阿婆的虚拟场景是她院中的竹棚,地上摆着几捆晒好的竹篾,竹椅旁放着她常用的竹刀;李师傅的场景是她的绣房,墙上挂着未完成的苏绣屏风,桌上铺着绷架,绣线按颜色排得整整齐齐;张木匠的场景是他的木雕坊,墙角堆着原木,工作台上摆着刻刀、刨子、砂纸,还有一个刚雕好的木盒;赵奶奶的场景是她的堂屋,桌上铺着红宣纸,剪刀、刻刀、蜡盘一字排开,墙上贴满了她剪的窗花。

研讨会定在周六上午九点。竹阿婆提前半小时就坐在了竹棚里,手里拿着一根刚劈好的竹篾,手指在竹篾上轻轻摩挲。八点五十九分,屏幕上跳出了李师傅的身影,她正把绣线往绷架上穿:“阿婆,早啊!我把上次绣的莲瓣香囊带来了,你看看能不能改改样式。”

紧接着,张木匠和赵奶奶也上线了。张木匠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木雕兔子,有点不好意思地笑:“我昨儿试着雕了个卡通兔子,眼睛雕大了,看着有点怪。”赵奶奶则举着一张剪好的卡通苹果,线条有点抖:“我也练了练,就是这弧线总剪不圆。”

温如霜的声音从虚拟音箱里传来:“阿婆、李师傅、张师傅、赵奶奶,虚拟投影功能已经开了,你们把手里的东西放在桌上的投影区,就能放大给大家看。”

竹阿婆把竹篾放在投影区,屏幕上立刻出现了竹篾的特写,连竹纤维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我琢磨着,咱们要做年轻人喜欢的东西,首先得知道他们喜欢啥。”竹阿婆的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温丫头发的巡演视频里,那娃子们都围着卡通图案的互动区,咱们是不是也能往卡通上靠靠?”

“我也是这么想的!”李师傅立刻接话,把绣线盒放在投影区,五颜六色的绣线在屏幕上铺开,“我孙女喜欢卡通龙,说龙的角要是圆一点,眼睛大一点,就不可怕了。咱们以前绣的龙都是张牙舞爪的,要不这次试试把龙绣得可爱点?”

张木匠点点头,把木雕兔子放在投影区:“我雕这兔子的时候,总想着以前雕的传统瑞兽,线条太硬,娃子们肯定不喜欢。刚才李师傅说卡通龙,我倒觉得可以给竹篮雕个卡通龙把手,圆滚滚的,握着手感也好。”

赵奶奶笑了:“你们要是做竹篮、雕把手,我就剪点卡通窗花贴在竹篮上。上次我看见城里的商店窗户上贴的卡通窗花,有小熊抱竹子的,还有小兔子啃胡萝卜的,咱们也能剪点跟竹篮配的图案。”

四个人越聊越热闹,可聊着聊着,竹阿婆却皱起了眉:“我编竹篮编了四十多年,都是编方的、圆的,卡通龙的身子是弯的,竹篾怎么编才能不塌?”

李师傅也跟着犯愁:“卡通龙的颜色要是太鲜艳,会不会跟竹篮的原色不搭?我上次用粉色绣莲瓣,我老伴说像打翻了胭脂盒。”

张木匠放下刻刀:“卡通把手的弧度不好掌握,太圆了没力气,太扁了又不好看,得琢磨琢磨比例。”

赵奶奶叹了口气:“我剪传统窗花都是有固定花样的,卡通图案没个谱,剪坏了好几张红纸了。”

温如霜在一旁听着,突然插话:“各位师傅,我有个主意。咱们可以先用虚拟软件画个卡通非遗套装的草图,把竹篮的形状、龙的图案、把手的样子、窗花的样式都画出来,你们再根据草图调整手艺,这样是不是能少走点弯路?”

竹阿婆眼睛一亮:“还有这好东西?那赶紧画出来让我们看看!”

温如霜打开虚拟绘图软件,在屏幕上画了一个圆圆的竹篮,篮身上绣着卡通龙——龙的角是半圆的,眼睛又大又圆,身上的鳞片用虚线绣,显得软乎乎的;竹篮的把手是卡通龙的形状,龙的爪子刚好搭在篮沿上;篮身上贴了一张小窗花,是小兔子抱着竹篾的图案。

“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温如霜把草图放大,“竹阿婆编竹篮的时候,可以先编个圆形的底,再慢慢往上编,龙的身子部分用稍软点的竹篾;李师傅绣龙的时候,用浅一点的黄色做龙身,红色绣鳞片,这样颜色不刺眼;张师傅雕把手的时候,把龙的身子雕得粗一点,这样既圆又结实;赵奶奶剪窗花的时候,可以先在纸上画个轮廓,再慢慢剪。”

竹阿婆凑到屏幕前,仔细看着草图:“这龙的身子弯得好看,我试试用两层竹篾编,应该能撑住。”李师傅点头:“颜色搭配得好,浅黄配红色,像小娃娃穿的衣裳,娃子们肯定喜欢。”张木匠摸着下巴:“把手的形状我有数了,先雕个小模型试试。”赵奶奶笑着说:“这小兔子抱着竹篾,跟我院中的竹子刚好配,我现在就想剪了。”

商量到最后,他们决定做一套“卡通龙竹篮套装”:竹阿婆编圆形竹篮,李师傅在篮身绣卡通龙,张木匠雕卡通龙把手,赵奶奶剪卡通兔子窗花贴在篮身上。研讨会结束时,竹阿婆把竹篾往竹刀旁一放:“我今天就开始劈竹篾,争取下周把竹篮的底编好。”李师傅把绣线收进筐里:“我下午就去镇上买浅黄和红色的绣线,先绣个龙的眼睛试试。”张木匠拿起木雕刀:“我现在就雕把手的小模型。”赵奶奶叠起红纸:“我这就画兔子的轮廓,晚上就能剪。”

屏幕里的四个人都笑着,阳光透过竹棚的缝隙照在竹阿婆的脸上,她看着屏幕里的老伙计,突然觉得心里亮堂堂的——原来老手艺不是只能守着老样子,换个新法子,照样能让年轻人喜欢。

三、竹篾里的软弧度

竹阿婆编竹篮前,要先劈竹篾。她选了几根三年生的毛竹,这些竹子韧性好,不容易断。清晨的露水还没干,她就扛着竹子到院中的石磨旁,把竹子竖在石磨上,用脚踩着根部,手里拿着劈刀,对准竹子的节疤处轻轻一砍,“咔”的一声,竹子裂开一道缝。

她的手指粗糙,指关节上有厚厚的茧,那是几十年编竹篾磨出来的。她把劈刀插进缝里,手腕轻轻一拧,竹子又裂开一截,再顺着裂缝往下撕,一根竹子就变成了好几片竹篾。她要把这些竹篾削薄,削得像纸一样软,才能编出圆润的竹篮。

削竹篾的时候,她想起昨天温如霜画的草图,卡通竹篮是圆形的,比她平时编的方形竹篮难编。平时编方形竹篮,竹篾都是直的,只要对齐角就行,可圆形竹篮的竹篾要弯着走,稍不注意就会断。她拿出一根削好的竹篾,试着弯了弯,竹篾“咔嗒”一声裂了个小口。

“还是太硬了。”她叹了口气,把裂了的竹篾放在一边,又拿起一根新的竹篾,用砂纸轻轻打磨竹篾的边缘,磨得光滑了,再放在温水里泡了泡。泡过的竹篾软了不少,她再试着弯,这次竹篾没裂,可弯的弧度还是不够圆,像个扁扁的月亮。

她坐在竹椅上,拿着泡软的竹篾,对着草图比划。草图里的竹篮底是正圆形的,她平时编圆形竹篮,都是用十二根竹篾当经线,再用竹篾当纬线绕着编,可卡通竹篮的底要大一点,才能放下更多东西,说不定要加两根经线。

她试着用十四根竹篾当经线,摆成放射状,再用纬线绕着编。第一圈还好,第二圈的时候,有几根经线歪了,竹篮底立刻变成了椭圆形。她把竹篾拆开,重新摆经线,这次她在每根经线的末端都压了一块小石头,固定住位置,再慢慢绕纬线。

绕到第五圈的时候,她的手指被竹篾划了一下,渗出血珠。她没在意,用嘴舔了舔,继续编。太阳升到头顶,院中的竹影变短,她终于编好了竹篮底,圆圆的,像个小月亮。她把竹篮底放在桌上,对着草图看了看,嘴角露出点笑——比她想象中好多了。

接下来要编竹篮的侧壁,这是最难的部分,因为要编出卡通龙的身子形状。她拿出泡软的竹篾,在竹篮底的边缘插了二十四根竹篾当经线,这些竹篾要比编底的竹篾粗一点,才能撑起侧壁。她先编了两圈平纹,让侧壁能立起来,然后开始编龙的身子。

她按照草图,在侧壁的一侧留出龙的位置,用稍软的竹篾编出弯曲的形状。编到龙的头部时,她要把竹篾弯成半圆,可竹篾总往回弹,她就用绳子把竹篾绑在竹椅上,固定住形状,等编好一圈再解开。编龙的鳞片时,她用了“斜纹编”的手法,让鳞片看起来层层叠叠,又不会太硬。

编到傍晚的时候,竹篮的侧壁编好了一半,龙的身子已经能看出大概的形状。她站起来伸了个懒腰,腰酸背痛的,可看着桌上的竹篮,又觉得浑身是劲。她拿出手机,给李师傅发了张竹篮的照片:“丫头,我把竹篮底和一半侧壁编好了,你看看龙的形状行不行。”

没过多久,李师傅就回了视频通话。屏幕里,李师傅拿着绣好的龙眼睛,红色的瞳孔,白色的眼白,圆圆的,像两颗玻璃珠。“阿婆,你编的龙身子太好看了!”李师傅的声音很兴奋,“我把龙眼睛绣好了,你看看大小合不合适,要是小了,我再绣大一点。”

竹阿婆把竹篮凑到屏幕前:“大小刚好!你绣的这眼睛,比我想象中还可爱,等我把竹篮编好,你就来绣。”

挂了电话,竹阿婆又拿起竹篾。院子里的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竹篾在她手里翻飞,像一条条绿色的小蛇,慢慢编织出一个带着卡通龙的竹篮,也编织着老手艺的新希望。

四、绣线里的卡通色

李师傅要绣卡通龙,首先得选绣线。她的绣房里有个老木柜,柜子里摆着几十种绣线,都是她攒了几十年的,有大红、明黄、墨绿,都是传统苏绣常用的颜色。可卡通龙要可爱,这些颜色太鲜艳,太“硬”,得选浅一点的颜色。

第二天一早,她就背着布包去了镇上的绣品店。镇上的绣品店是个小姑娘开的,店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绣线,还有很多卡通图案的绣布。“李奶奶,您来买绣线啊?”小姑娘笑着迎上来,“上次您买的浅粉色绣线,用完了吗?”

“这次不买粉色,”李师傅笑着说,“我要绣个卡通龙,你给我推荐点浅颜色的绣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