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33集:听障用户的“震动演唱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3集:听障用户的“震动演唱会”(1 / 2)

陈默的手机在桌面上震了三下,不是普通消息的短促震颤,是那种带着急切节奏的、连缀成串的震动——像有人用指尖在屏幕上快速叩击,要把心里的话砸出来。他放下手里正在描摹的“触感地图”草稿,指尖先在手机边缘碰了碰,确认不是误触,才缓缓贴上屏幕。

屏幕亮起时,社群里的消息正像潮水似的涌。置顶的是小宇发的手语视频,十七岁的少年举着手机,镜头里能看到他身后墙上贴满的竹编图案——有竹阿婆寄来的万字纹样本,也有他自己编坏的迷你竹篮碎片。小宇的手势打得又快又急,指尖在空中划出的弧度里满是兴奋:“陈默哥!我们能不能办一场‘演唱会’?不用声音的那种——用竹篾的震动,绣线的震动,就像……就像我们摸着手艺时的感觉,把它们编成‘歌’!”

叹号:“上次摸小木的木雕嵌缝,那种‘咔嗒’的震动太舒服了!要是能把这些震动串起来,肯定比手机铃声还好听!”还有老周,他是群里最年长的听障用户,平时话少,此刻却连刷了三条:“我想让孙子知道,爷爷摸的手艺,也能‘唱’出曲子。”“想让赵奶奶看看,她的剪纸豁口,能变成‘音符’。”“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听不见,但能‘听’到手艺的声音。”

陈默的指尖在屏幕上慢慢划过,每一条消息的震动反馈都透过指尖传进心里。他想起上个月跟着温如霜去竹溪村,竹阿婆教他编竹篮时,竹篾在指间穿梭的触感——刚削好的竹篾带着点糙意,却有韧劲,每绕一圈,指腹就能感受到一次轻微的、带着弹性的震动;也想起李师傅把绣线递给他时,让他摸绣绷上的针脚,绣线穿过棉布的瞬间,绷子传来的那种绵长的、柔而不软的震动;还有张木匠的木雕,刻刀轻划木坯时,震感沉得能传到手腕,像敲在空心的木头上;赵奶奶的剪纸更特别,剪刀剪过红纸的“沙沙”感,转化成震动就是细碎的、脆生生的,像春天落在竹篮里的雨。

这些震动,早就是他们听障用户之间的“悄悄话”了。上次社群里有人问“苏绣和竹编的震动哪个更软”,陈默还拍了段视频,把手机放在绣绷和竹篮上,让大家对比两种震动的频率。可把它们编成“演唱会”——这个想法像颗刚剥壳的糖,甜得让人心尖发颤。

他立刻点开和温如霜的对话框,发了段手语视频。镜头里,他身后的书架上摆着那套“非遗触感样本”:竹篾编的小方块、绣着莲瓣的棉布片、雕着纹路的小木片、剪着豁口的红纸,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在样本上投下细碎的影子。陈默的手势比平时慢了些,每个动作都透着郑重:“温姐,我们想办一场震动演唱会,用四种手艺的震动当音乐。我们想让大家知道,非遗的震动,也能很好听。”

发送键刚按下去,手机就震了——是温如霜的视频通话请求。陈默接起时,正好看到温如霜手里拿着赵奶奶前几天寄来的剪纸,剪的是条小龙,龙鳞的豁口处还留着剪刀划过的细毛边。她把剪纸凑到镜头前,声音透过屏幕转化成的字幕跳得很快:“这个想法太好!陈默,你们不是一直说,手艺是有温度的吗?震动就是温度的声音啊!我马上找风痕,咱们把‘震动编曲’功能做出来!”

挂了电话,陈默的指尖还停留在屏幕上——温如霜说“震动是温度的声音”,这句话像颗小石子,在他心里漾开了圈。他想起小时候,妈妈带他去庙会,他听不见舞龙的锣鼓声,妈妈就把他的手放在龙灯的杆子上,龙灯晃动时,杆子传来的震动让他知道“这是热闹”。现在,他们要把非遗手艺的震动,变成属于自己的“热闹”。

风痕的回复来得比想象中快,半小时后,他发来一个测试版的小程序链接,附言:“先试试手感,有问题随时说。”陈默点开链接,屏幕上跳出一个浅青色的编曲界面,上方是四个带着图标的“震动库”:竹篾是一圈圈的绿色线条,绣线是粉色的莲瓣,木雕是棕色的木纹,剪纸是红色的豁口。中间是一条长长的编曲栏,像铺在屏幕上的五线谱。

他先点开竹篾的震动库,指尖刚触碰到图标,手机就传来一阵短促的、带着弹性的震动——和他上次摸竹阿婆编的竹篮时的感觉一模一样!不是那种机械的“嗡嗡”声,是有起伏的、像竹篾在指间“跳”的震动。陈默忍不住笑了,又点了绣线的图标,这次是绵长的震动,从指尖一直传到手腕,像李师傅教他绣莲瓣时,针脚穿过棉布的那种“柔劲”。木雕的震动沉一些,每一下都像刻刀轻轻敲在木头上,有钝感但很扎实;剪纸的震动最轻,细碎的、脆生生的,像赵奶奶剪完纸,把纸屑从红纸上拂掉的感觉。

他试着把竹篾的震动拖进编曲栏,调整了长度——三短一长,像竹阿婆编篮时“压三挑一”的节奏。接着是绣线的长震动,放在竹篾后面,像莲瓣绕着竹篮生长。然后是木雕的重震动,隔一段放一个,当“鼓点”。最后是剪纸的轻震动,撒在结尾,像给曲子缀上的小碎钻。

编完时,窗外的天已经暗了,陈默的指尖有点发麻,却舍不得停下。他点了“播放”键,手机先是短促的竹篾震动,接着是绣线的绵长震动,中间穿插着木雕的沉震,最后是剪纸的脆响——整个震动节奏像一条小蛇,从指尖钻进心里,带着竹溪村的竹香、李师傅绣线的花香、张木匠木头的木香,还有赵奶奶红纸的暖意。

他把这首“曲子”发到社群里,附了句:“第一版,大家试试,提提意见。”没过一分钟,小宇就发来一段手语视频,少年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手里拿着一个迷你竹篮,随着手机的震动轻轻摇晃:“陈默哥!竹篾的震动太像编篮了!我刚才跟着震动编了两圈竹篾,居然没编错!”林姐发了张截图,是她在屏幕上画的莲瓣,每个莲瓣旁边都标了震动的长度:“绣线的震动再柔一点就更好啦,像李师傅绣的软布。”老周则发了段文字,很简短:“我摸着手腕上的震动,想起张木匠雕木框的样子了。”

陈默把大家的意见整理好,发给风痕。风痕很快回复:“马上调整!我去张木匠那边录个真实的木雕震动,再去李师傅工作室录绣线的,这样更准。”

第二天下午,风痕带着新的震动样本赶来陈默的工作室。他手里拿着个小录音笔,还有块雕了一半的木坯:“张木匠说,木雕的震动不能太硬,要像‘刻刀跟木头说话’,我录了他雕嵌缝的声音,转化成震动时加了点缓冲。李师傅那边,我录了她绣薄棉布的针脚声,震动调得更柔了。”

陈默接过手机,试了试新的震动——木雕的震动果然不一样了,之前是“敲”,现在是“揉”,像刻刀在木头上轻轻划,带着木头的纹理感;绣线的震动更软,像指尖蹭过刚绣好的莲瓣,连线的纹路都能“摸”到。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曲子,这次再播放时,小宇在群里发了段视频:他闭着眼睛,手机放在腿上,手指跟着震动在桌子上画竹圈,嘴角一直翘着。

接下来的一周,社群里像开了锅。大家都在忙着编自己的“曲子”。小宇编了首《竹篮谣》,全是竹篾的震动,中间穿插了一点剪纸的轻震,他说:“这是竹阿婆编完竹篮,贴上赵奶奶剪纸的样子。”林姐编了《莲瓣绣》,绣线的震动为主,结尾加了木雕的重震,“像李师傅把绣好的莲瓣缝在张木匠雕的木框上。”老周的曲子最特别,四种震动混在一起,却不杂乱——竹篾的短震当背景,绣线的长震当主线,木雕的重震定节奏,剪纸的轻震当点缀,他说:“这是四位老匠人一起做手艺的声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