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布谷村·布艺缀莲瓣
从泥洼镇出发,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布谷村。布谷村以布艺闻名,村里的林婶是布艺非遗传承人,她缝的布艺莲瓣,能做到“瓣瓣有软劲,针针有心意”。布谷村的房子都是白墙黑瓦,院子里晒着各色的布,有蓝的、粉的、黄的,风一吹,布角飘起来,像彩色的云。
林婶的家在村西头,院里摆着一张大木桌,桌上放着针线筐,里面满是各色的线和布料。她看见糖龙时,先摸了摸屏幕上的苏绣龙鳞:“李师傅的苏绣,针脚真细。”温如霜想起李师傅——那位在城里开苏绣工作室的老人,当初为了给糖龙绣龙鳞,熬了三个通宵。“我们想给糖龙加布艺莲瓣,缝在缠枝莲旁边。”温如霜说。
“缠枝莲要配软布,”林婶从筐里拿出一块浅粉色的棉布,“这布是我用老法子染的,软乎乎的,缝在绣线莲瓣旁边,能衬得绣线更亮。”她教温如霜缝“布艺莲瓣”,先画样,再剪布,最后用回针缝边。“回针要密,每一针的距离要一样,这样莲瓣的边才整齐,摸起来才软。”林婶的手指很巧,针在她手里像有了灵性,没一会儿,一片粉嫩嫩的莲瓣就缝好了——瓣尖有点卷,瓣边有细细的针脚,像真的刚摘下来的莲花。
温如霜缝的时候,总把针脚缝歪。林婶看她急得额头冒汗,笑着说:“别急,缝布艺就像哄孩子,得有耐心,你越急,针脚越不听话。”风痕在一旁观察布艺的质感,他要做的“布艺贴合”功能,不仅要让布艺莲瓣贴在绣线莲瓣旁边,还要模拟棉布的软劲——比如风吹过时,布艺莲瓣会轻轻晃动,和绣线莲瓣的动静呼应。
“得给布艺加个‘动态渲染’,”风痕对着电脑自言自语,“绣线莲瓣是硬的,不会晃,布艺莲瓣是软的,要让它跟着风动,幅度不能太大,不然就不像缝在身上的了。”他一边说,一边调试参数,屏幕上,虚拟糖龙的缠枝莲旁边,慢慢出现了一片布艺莲瓣——粉色的,瓣边有点卷,风一吹,真的轻轻晃了晃,刚好和绣线莲瓣的影子叠在一块儿。
林婶看了,又拿出一块蓝色的布:“这是‘青蓝染’的布,我们布谷村的特色,再缝一片蓝莲瓣,凑成‘粉蓝双莲’,好看。”温如霜跟着学染布,把白布放进染缸里,看着它慢慢变成浅蓝,像把天空的颜色染在了布上。缝蓝莲瓣时,她的针脚终于整齐了,林婶看着她的作品,笑着说:“以后你要是来布谷村,我教你缝布老虎。”
那天晚上,布谷村的人都聚在晒谷场,看虚拟糖龙在月光下“飞舞”——身上的窗花透着光,木盒里的泥塑闪着暖光,粉蓝双莲在风里晃着,龙嘴里还能吐出布谷鸟的叫声。老人们坐在石凳上,手里摇着蒲扇,嘴里念叨着“这龙真神”,孩子们围着屏幕跑,追着糖龙的影子,笑声撒了一地。
归途:竹溪村·龙归故里
“非遗新旅程”走了三个月,温如霜和风痕带着糖龙去了六个地方——除了平溪镇、泥洼镇、布谷村,还去了皮影之乡、竹编古镇、青瓷小镇。每到一处,他们就给糖龙加一样非遗手艺:皮影的龙纹贴在了糖龙的翅膀上,竹编的流苏挂在了龙尾上,青瓷的鳞片嵌在了龙腹上。风痕也给糖龙加了六个新功能:“皮影投影”“流苏摆动”“青瓷反光”……糖龙的样子越来越丰富,身上的非遗手艺从最初的四种,变成了十三种。
回程那天,竹溪村的人都在村口等着。竹阿婆拄着拐杖,站在最前面,手里还拿着当年给糖龙编身子的竹篾;李师傅从城里赶回来,背着他的苏绣针线包;王木匠(当年给糖龙雕龙角的老匠人)拿着一把新雕的木梳,说要给糖龙“梳毛”;赵奶奶(平溪镇的剪纸传承人,特意跟着来竹溪村)手里捏着一片“竹溪映月”的窗花,说要贴在糖龙的头上。
温如霜打开平板电脑,虚拟糖龙从屏幕里“飞”了出来——它的身子是竹编的,泛着浅黄;龙鳞是苏绣的,闪着银光;龙角是木雕的,透着木纹;百宝囊上贴满了各地的窗花,透光就能看见里面的竹编小篮;龙爪上挂着木雕盒子,里面嵌着迷你泥塑;缠枝莲旁边是粉蓝双莲,随风晃动;翅膀上是皮影龙纹,能投出影子;龙尾上挂着竹编流苏,摇摇晃晃;龙腹上嵌着青瓷鳞片,映着阳光;还有……
四位老匠人围着屏幕,眼睛都看直了。竹阿婆伸出手,轻轻摸了摸屏幕上的竹编身子,指尖能感觉到竹丝的纹路:“这是我们竹溪的竹编,你看这篮底的菱形,还是我教竹叔编的。”李师傅指着苏绣龙鳞,点头说:“这针脚,是我当年熬了三个通宵绣的,没白费劲。”王木匠看着龙角,笑着说:“我雕这龙角时,特意留了个小缺口,你看,还在呢。”赵奶奶把“竹溪映月”的窗花贴在糖龙头上,眼眶红红的:“这龙带着我们的手艺走了这么多地方,真是个‘小使者’。”
风痕突然点开一个按钮,屏幕上的糖龙竟开始“展示”非遗手艺——它先吐出一张红纸,自动剪成了“竹溪映月”;又拿出一块陶土,捏成了迷你竹溪村;再拿出一块布,缝成了小小的布老虎;最后,它的百宝囊打开,里面的竹编小篮掉出来,篮子里竟装着各地的小物件:平溪镇的窗花、泥洼镇的泥哨、布谷村的染布……
“这是我加的‘非遗展示’功能,”风痕说,“以后不管糖龙到哪儿,都能自己展示这些手艺。”温如霜看着屏幕里的糖龙,又看了看身边的老人们,突然想起毕业展那天,她问竹阿婆“这糖龙能做什么”,竹阿婆说“能让更多人看见老手艺”。现在,这句话真的实现了。
竹阿婆摸着屏幕,眼里满是笑意,她转头对温如霜和风痕说:“你们知道吗?昨天邻村的孩子来问我,能不能教他们编竹篮,说想给糖龙加个新篮子。”李师傅也说:“城里的学校找我,想让我去教苏绣,说要让孩子们给糖龙绣新的龙鳞。”王木匠和赵奶奶也跟着点头,说最近来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多了。
夕阳落在竹溪村的竹海里,金光洒在屏幕上,虚拟糖龙的影子映在竹墙上,像一条真的龙在飞舞。温如霜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发了条朋友圈,配文:“糖龙的非遗旅程还在继续,下一站,你想让它去哪个地方?”
评论区很快就热闹起来——有人说想让糖龙去剪纸之乡,有人说想让它去泥塑小镇,还有人说想让它去自己的家乡,把当地的老手艺加在龙身上。风痕看着评论,笑着对温如霜说:“看来,我们的糖龙,要忙起来了。”
温如霜点头,望向远处的竹海——风一吹,竹叶沙沙响,像在为糖龙伴奏。她知道,这条带着十三种非遗手艺的糖龙,不会停下脚步,它会带着这些老手艺,去更多地方,见更多人,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从来都不“老”,它们只是在等一个机会,重新“活”过来。
竹阿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温柔又有力:“这糖龙,不仅是你们的毕业作品,更是我们老手艺的希望啊。”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