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的清晨带着薄雾,华夏中文学校的礼堂外早已热闹起来。穿着校服的孩子牵着家长的手,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会投影的糖龙”;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互相搀扶着走来,他们的衣襟上别着小小的中国结——那是早年从国内带来的旧物。
安安穿着红色的中式上衣,怀里紧紧抱着她的吸管福字。爷爷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一个泛黄的竹编小筐,那是他当年出国时带的唯一一件手作。“安安,别紧张,就把你知道的竹编故事说给同学们听。”爷爷拍了拍她的肩膀,眼里满是期待。
上午九点整,礼堂里的灯光渐渐暗下来。陈怀安走上舞台,拿起话筒:“今天,我们在这里迎来‘非遗传承博物馆’旧金山分展。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远方的‘客人’——虚拟糖龙。”
话音刚落,舞台中央的投影设备骤然亮起。一道金色的光影从设备中跃出,在空中盘旋一周,化作一条栩栩如生的虚拟糖龙。龙身鳞片闪烁着微光,每一片鳞片上都印着不同的非遗纹样:竹编的纹理、剪纸的镂空、泥塑的纹路。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纷纷伸出手,想要触碰那道流动的光影。
“现在,让我们跟随糖龙,走进非遗的世界。”陈怀安的声音落下,虚拟糖龙缓缓展开身体,龙身两侧浮现出四块悬浮的数字展板。第一块“手艺起源”里,古老的竹编器具从屏幕里“走”出来,配合着动画讲解,诉说着竹编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演变;第二块“大师工坊”里,竹阿婆编竹篮的视频清晰呈现,她粗糙的手指穿梭在竹篾间,每一个动作都被放大标注;第三块“教学课堂”播放着林舟录制的入门教程,屏幕下方设有互动按钮,触摸就能回看关键步骤。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四块“少年传承”展板。当安安的吸管福字出现在展板上时,台下响起一阵掌声。陈怀安笑着招手:“有请安安同学,为大家讲解她与竹编的故事。”
安安深吸一口气,抱着福字走上舞台。她站在虚拟糖龙旁,小小的身影被金色的光影笼罩。“我第一次知道竹编,是听爷爷说太爷爷的故事。”她的声音有些颤抖,却格外清晰,“爷爷说,竹编是用竹子做的,但这里没有竹子,林舟老师就教我们用吸管代替。”
她举起福字,手指指着编织的纹路:“大家看,这个福字要先编横条,再编竖条,每一根都要压得紧紧的,就像家人之间互相依靠。”说着,她按下展板上的互动按钮,屏幕上立刻出现她编福字的过程视频:从笨拙地折断吸管,到反复拆解重编,最后终于完成一个略显粗糙却格外认真的福字。
台下的孩子们安静地听着,有人小声说:“原来福字还能这么做,我也想试试。”一位华人母亲拿出手机,对着展板拍照,眼里泛起泪光:“等下次回国,一定要带孩子去看看真正的竹编。”
此时,几位老华侨缓缓走到“大师工坊”展板前。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看着竹阿婆编竹篮的视频,忽然红了眼眶。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磨损的竹编烟盒,声音沙哑:“我老家在浙江嵊州,小时候就跟着父亲编这个。后来出国,再也没碰过竹篾,没想到今天在这里,又看到了熟悉的手艺。”
另一位来自四川的老华侨,指着展板上的竹编蜻蜓,感慨道:“我母亲当年就是靠编竹器供我读书。这手艺,是我们华人的根啊。”他伸手触碰虚拟展板,指尖穿过光影,却像是摸到了久违的乡愁。
温如霜团队通过远程摄像头看着礼堂里的场景,林舟的眼睛有些湿润:“没想到一根小小的吸管,能让孩子们这么认真。”风痕推了推眼镜,嘴角扬起笑意:“虚拟糖龙不仅投影了展板,更投影了文化的根脉。”
安安讲解完,走到爷爷身边。爷爷拿起那个旧竹编小筐,递给她:“这个小筐,是你太爷爷编的。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就像把家乡的手艺交给你。”安安接过小筐,轻轻抚摸着粗糙的竹篾,忽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那是文化的重量,也是传承的温度。
第四章永不褪色的根脉
分展进行到中午,礼堂里依旧人声鼎沸。孩子们围在互动展板前,有的跟着视频学编吸管福字,有的在虚拟糖龙身上寻找自己喜欢的非遗纹样;家长们则和老华侨们聚在一起,分享着各自与非遗相关的记忆。
陈怀安走到温如霜团队的远程投影屏幕前,对着镜头深深鞠躬:“温馆长,太感谢你们了。今天我才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走进生活、连接人心的纽带。”
温如霜看着屏幕里热闹的场景,微笑着说:“这只是开始。我们计划把分展模式推广到更多海外华人学校,让虚拟糖龙带着非遗手艺,飞到更多他乡的土地上。”
下午三点,分展接近尾声。陈怀安组织大家在礼堂中央合影,虚拟糖龙盘旋在人群上方,金色的光影落在每个人的脸上。安安举着福字,站在爷爷身边,对着镜头笑得格外灿烂。照片里,老人们的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孩子们的眼里闪烁着好奇与向往,虚拟糖龙的鳞片上,映照着一张张黄皮肤的脸庞。
分展结束后,陈怀安收到了许多家长的留言。有家长说:“孩子回家后,一直缠着我要学竹编,还说下次回国要去拜访竹阿婆。”还有老华侨表示,想组织侨社的手艺人,一起录制海外非遗手作视频,交给温如霜的团队,放进博物馆的线上展。
安安把爷爷的竹编小筐放进书包,每天上学都会带着。她在学校发起了“非遗手作小组”,十几个孩子跟着她一起学编吸管福字。有一次,小组里的美国男孩汤姆问:“安安,竹编是你们中国的手艺,我们能学吗?”安安笑着点头:“当然可以,非遗是全世界的宝藏。”
三个月后,温如霜收到了陈怀安寄来的包裹。里面装着一本厚厚的相册,记录着旧金山分展的每一个瞬间:孩子们专注编福字的模样、老华侨抚摸虚拟展板的神情、安安讲解时认真的侧脸。相册最后一页,是安安用竹编纹样画的一幅画:金色的虚拟糖龙跨越海洋,一头连着中国的非遗博物馆,一头连着旧金山的华夏学校,中间是无数只编织的福字,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画的下方,是安安的笔迹:“爷爷说,乡愁是一根竹篾,编着编着,就把他乡变成了故乡。”
温如霜把相册放在博物馆的“海外传承”展区,旁边摆放着安安的吸管福字和那只旧竹编小筐。每当有游客驻足,虚拟糖龙就会投影出旧金山分展的视频,视频里,老华侨的感慨清晰传来:“在异国他乡,也能摸到家乡的手艺根。”
那天傍晚,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窗,洒在展板上。虚拟糖龙的光影与夕阳交融,仿佛一条金色的纽带,跨越山海,连接着故土与他乡,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温如霜知道,这场跨洋的非遗展,不是终点,而是千万条传承之路的起点——只要手艺的根还在,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