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54集:乡村孩子的“博物馆门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4集:乡村孩子的“博物馆门票”(1 / 2)

纸间霜华,山巅花开

温如霜站在非遗传承博物馆的虚拟展厅里,指尖划过屏幕上滚动的参观数据。线上开馆三个月,访问量突破三百万,留言区里满是各地网友的赞叹——有人说隔着屏幕摸到了老手艺的温度,有人晒出自己跟着体验课做的纸鸢,还有家长留言说孩子每天吵着要“云逛馆”。可温如霜的目光,却停留在数据后台的地域分布栏上,那些深褐色的空白区域,像一块又一块补丁,缀在祖国的西南腹地。

她想起上周和一位乡村教师的通话。对方是云南山区的支教老师,说班里的孩子从没见过电脑,更别提上网看博物馆,“孩子们问我,非遗是不是只有城里人才配看?”这句话像根细针,扎在温如霜心里,好几天都拔不出来。

“风痕,你来看。”温如霜叫住正在调试虚拟糖龙投影的技术总监,指着屏幕上的空白区域,“这些地方的乡村孩子,不是不想看,是没条件看。我们不能让博物馆只停在屏幕里。”

风痕凑过来,眉头也皱了起来:“可那边很多地方连网络都不稳定,虚拟展厅根本打不开。难道要把博物馆搬过去?”

“搬不过去,但我们可以把博物馆‘拆’开,变成孩子们能摸到的东西。”温如霜的眼睛亮了起来,她想起小时候外婆教她剪窗花,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就能剪出整个春天,“不如做绘本和工具包?把展品故事、手艺教程印在纸上,再配上简单的工具,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学。”

这个想法像颗种子,一落地就疯长出枝叶。当天下午,温如霜就联系了长期合作的公益组织“微光计划”。对接人陈姐在电话里听完她的设想,声音都透着激动:“温老师,你这想法太及时了!我们一直在找适合乡村孩子的文化公益项目,非遗绘本加工具包,既有内容又有互动,绝对可行!”

合作的齿轮迅速转动起来。温如霜牵头成立了专项小组,第一步就是筛选绘本内容。博物馆里的展品成千上万,不能一股脑全塞进绘本里,得挑孩子能看懂、学得会的。团队成员蹲在展厅里,逐个筛选展品:竹编太复杂,先放一放;泥塑需要黏土,运输不方便;剪纸倒是合适,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操作,而且图案能融入各地民俗,孩子们容易有共鸣。

“就以‘指尖上的非遗’为主题,先做第一册剪纸专辑。”温如霜拍板,“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剪纸的历史,用卡通插画讲古代匠人剪窗花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基础教程,从最简单的五角星、小花教起,步骤要像漫画一样直观;第三部分放博物馆里的经典剪纸展品,配上简短的解说,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学的手艺有多厉害。”

绘本绘制花了整整一个月。温如霜要求画师摒弃成人化的笔触,用圆润的线条、鲜艳的色彩,把每个知识点都藏在故事里。比如讲剪纸起源时,画里的古代匠人变成了留着长胡子的老爷爷,正蹲在院子里给孩子们剪小兔子;教程里的步骤图,特意放大了手指的动作,连剪刀该怎么拿都标得清清楚楚。

校对绘本样张的那天晚上,温如霜坐在办公室里,一页页翻看着。灯光落在纸上,卡通化的剪纸纹样在眼前跳动,她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捧着绘本时的笑脸。可转念一想,光有绘本还不够,没有工具,孩子们还是只能看不能做。

工具包的筹备比想象中麻烦。剪刀是第一个难题,普通剪刀太锋利,孩子用着不安全;圆头剪刀又怕剪不动红纸。温如霜带着团队跑了十几家文具厂,终于找到一款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安全剪刀——刀刃钝圆,握柄防滑,既能剪开红纸,又不会伤到手。

彩纸的选择也费了番功夫。普通彩纸太薄,一剪就破;太厚又太硬,孩子不好操作。最后他们选定了80克的双面彩纸,颜色选了红、黄、蓝、绿四种亮色,既符合剪纸的传统审美,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每包工具里除了10把剪刀、20张彩纸,还加了一本练习本,让孩子们可以先在纸上画草稿。

打包工具包的时候,团队里的年轻人提议:“温老师,我们在工具包上印上博物馆的logo吧,让孩子们知道这是谁送的。”温如霜却摇了摇头,她拿起笔,在一张便签上写了句话:“每一双小手,都能剪出春天。”“把这句话印在工具包上,”她说,“我们要给孩子的不是‘施舍’,是鼓励。”

物资筹备完毕,运输又成了难题。他们要送的第一站,是四川大凉山深处的瓦吾小学。陈姐说,那所学校在半山腰上,车子只能开到山脚下,剩下的路得靠人背。温如霜放心不下,决定亲自跟着物资车过去。

从成都出发,车子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六个多小时。越往山里走,路越窄,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温如霜坐在副驾驶座上,紧紧抓着扶手,心里却越发坚定——这样的地方,孩子们更需要看到山外的世界,更需要触摸非遗的温度。

车子终于在山脚下停了下来。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公益组织志愿者和学校老师,立刻围了上来。温如霜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李老师——她穿着朴素的蓝色外套,头发扎得整齐,脸上带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笑容。“温老师,可把你们盼来了!”李老师握住她的手,掌心粗糙却温暖,“孩子们昨天就问了我十几遍,城里来的老师什么时候到。”

物资被分装成一个个沉重的包裹,志愿者和老师们轮流背着,往山上走。山路崎岖,碎石子硌得脚生疼,温如霜走了没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可看着前面李老师背着比自己还大的包裹,脚步却依旧轻快,她咬了咬牙,又跟上了队伍。

走了将近一个小时,瓦吾小学终于出现在眼前。那是一座简陋的院子,几间土坯房拼成的教室,屋顶上的瓦片有些已经松动,院子中央的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下课铃刚响,几十个穿着洗得发白校服的孩子,从教室里跑了出来,好奇地围在他们身边,小脸蛋晒得黝黑,眼睛却亮得像星星。

“孩子们,快跟温老师问好!”李老师笑着说。

“温老师好!”孩子们齐声喊道,声音清脆得像山间的泉水。

温如霜蹲下身,看着面前的孩子,心里一阵发酸。她从工具包里拿出一本绘本,递给最前面的一个小女孩:“想不想学剪窗花?”

小女孩怯生生地接过绘本,指尖轻轻摸着封面上的卡通剪纸图案,小声说:“想。”

当天下午,第一堂剪纸课就在瓦吾小学的教室里开讲了。温如霜原本想自己教,可孩子们太多,她一个人忙不过来。李老师提议让高年级的孩子先学,再当小老师教低年级的同学。这个办法果然管用,教室里很快就热闹起来。

温如霜走到那个接过绘本的小女孩身边。她叫阿依,是三年级的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平时跟着奶奶生活。阿依的手很巧,跟着绘本上的步骤,很快就剪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五角星。可她看着自己的作品,却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把剪纸往背后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