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那天,陈默特意邀请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来参观。当孩子们走进展厅,看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展柜时,眼中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叫小宇的男孩,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触摸了感应屏。
就在他的指尖碰到屏幕的瞬间,一阵轻微的震动传来。那震动先是轻柔的“沙沙”感,像是竹篾在轻轻摩擦,紧接着,震动的节奏加快,变成了“咕叽咕叽”的沉稳触感,最后又化作细密的“簌簌”震动,如同针线在绸缎上穿梭。小宇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先是惊讶地睁大了眼睛,随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用力地在感应屏上抚摸着,一遍又一遍,仿佛在触摸一个全新的世界。
旁边的女孩也兴奋地比划着,询问小宇的感受。小宇抬起头,眼中闪着泪光,他拉着女孩的手,让她也触摸感应屏。女孩的指尖落下,同样的震动传来,她也惊喜地叫了出来,虽然听不见声音,可那震动却像一股暖流,淌进了她的心里。
孩子们围着声音展柜,一个个轮流触摸,脸上都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有个女孩触摸完后,在留言本上写下了一行字,字迹有些稚嫩,却饱含深情:“原来手艺不仅能看、能摸,还能‘听’到它的心跳。”
陈默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眼眶也有些湿润。他想起了竹阿婆作坊里的竹篾声,想起了刘婶手中的泥土声,想起了绣坊里的针线声。这些曾经被忽略的声音,此刻通过震动,在孩子们的指尖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
温如霜走到陈默身边,轻声说:“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陈默笑了笑,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其实,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非遗的世界,从来都不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还有温度,有心跳,有属于自己的声音。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送到他们的指尖,送到他们的心里。”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洒在声音展柜上,也洒在孩子们欢快的身影上。感应屏上的震动还在继续,那是手艺的心跳,是文化的回响,更是跨越无声世界的温暖桥梁。而这座桥梁,会带着非遗的温度,一直延伸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手艺的魅力,触摸到文化的脉搏。
之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听障孩子来到博物馆,专门为了“声音展柜”而来。他们在展柜前驻足,触摸,感受着那些独特的震动。有的孩子会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有的会画上手艺品的图案,还有的会拉着老师的手,兴奋地比划着,分享自己“听”到的声音。
陈默还特意在展柜旁边设置了一个小小的留言墙,上面贴满了听障孩子们的画作和留言。有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巨大的声音展柜,展柜里跳出了竹编的蜻蜓、泥塑的兔子和刺绣的花朵,每一个物件都长着翅膀,旁边有个小男孩,正伸出手,触摸着那些翅膀,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画的下方,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谢谢声音展柜,让我听到了手艺的歌。”
看着这面留言墙,陈默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声音展柜”不仅仅是一个展柜,更是一扇窗,一扇让听障孩子走进非遗世界的窗。而这扇窗,会一直敞开着,迎接每一个渴望感受手艺温度的人。
有时候,竹阿婆、刘婶和绣娘们也会来博物馆看看这个“声音展柜”。当她们看到孩子们触摸展柜时兴奋的样子,听到老师转述孩子们的留言时,都忍不住红了眼眶。“没想到我们做手艺时的声音,还能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多快乐,”竹阿婆感慨地说,“以后我编竹篮,要更用心,让声音更好听。”
陈默看着这些手艺人,又看了看那些沉浸在震动中的孩子,忽然明白,非遗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单向的传递。手艺人将手艺传承下去,而孩子们的喜爱和热情,又反过来滋养着手艺,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
而“声音展柜”,就像一条纽带,将手艺人、听障孩子和非遗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它让无声的世界里,有了手艺的回响;让冰冷的展柜,有了温暖的温度;让古老的非遗,有了更年轻、更包容的模样。
日子一天天过去,博物馆里的“声音展柜”成了最受欢迎的展项之一。不仅是听障孩子,很多普通游客也会停下来,触摸感应屏,感受那些独特的震动。有人说,通过震动,仿佛看到了手艺人专注的神情;有人说,那些震动里,藏着手艺最本真的温度。
陈默依旧会时常来到“声音展柜”前,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看着他们触摸屏幕时的神情。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还想录制更多手艺的声音,还想让“声音展柜”走进更多地方,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心跳。
就像那个听障孩子在留言里写的那样,手艺不仅能看、能摸,更能“听”到它的心跳。而陈默和所有热爱非遗的人,都在用心守护着这份心跳,让它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回响。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