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56集:博物馆的“声音展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6集:博物馆的“声音展柜”(1 / 2)

指尖的回响

陈默站在非遗传承博物馆的展厅中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玻璃展柜的边缘。展柜里,竹编的蜻蜓翅膀薄如蝉翼,泥塑的小兔子憨态可掬,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手艺人的心血,可此刻在他眼里,这些静默的展品却像隔了一层雾。

就在半小时前,他看见两个穿着校服的孩子在展厅里徘徊。女孩牵着男孩的手,时不时在他耳边比划着什么,男孩则专注地盯着展柜里的草编蚂蚱,手指轻轻贴在玻璃上,似乎想透过冰冷的玻璃触摸那编织的纹路。陈默认出他们是附近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男孩是听障人士。

女孩察觉到陈默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老师,他想知道这个草编是怎么做的,我跟他说要先劈草、再编织,可他总问我,编的时候会有声音吗?”

陈默愣住了。他从未想过,对于听障孩子而言,非遗手艺的世界里,少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声音。竹篾在手中弯折时的脆响,丝线穿过布料时的轻吟,泥土在掌心揉捏时的闷声,这些伴随着手艺人创作的声音,是手艺鲜活的脉搏,可听障孩子却永远无法听见。

那天下午,陈默在博物馆的会议室里,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我们应该加一个‘声音展柜’,”他的声音有些激动,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把那些手艺的声音录下来,转换成他们能感知的信号。”

温如霜托着下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声音展柜?具体怎么做?”

“我想先去录制手艺人制作时的声音,”陈默语速飞快,“竹阿婆编竹篮时竹篾的摩擦声,刘婶捏泥塑时泥土的揉捏声,还有绣娘刺绣时针线的穿梭声。然后把这些声音转换成震动信号,装在感应展柜里,听障孩子触摸展柜,就能通过震动‘听’到声音。”

林舟皱了皱眉:“这技术上能实现吗?而且震动的频率和声音的节奏能对应上吗?”

“我去联系科技公司问问,”陈默语气坚定,“只要能让听障孩子感受到手艺的温度,再难也要试试。”

接下来的一周,陈默成了手艺人作坊里的“常客”。他背着录音设备,蹲在竹阿婆的竹编作坊里,看着老人枯瘦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篾间。阳光透过老旧的木窗,洒在竹篾上,泛着淡淡的光泽。“阿婆,您慢着点,我录个声音。”陈默轻声说。

竹阿婆笑着摆手:“你尽管录,我这老手艺的声音,还能被人惦记着,是福气。”说着,她拿起两根竹篾,轻轻一折,“咔嚓”一声脆响,紧接着是竹篾相互摩擦的“沙沙”声,像春雨打在竹叶上,清脆又温柔。陈默屏住呼吸,录音设备的红灯静静闪烁,将这声音仔细收藏。

随后,他又去了刘婶的泥塑坊。作坊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刘婶正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捧着一团陶土,轻轻揉捏。泥土在她掌心渐渐成型,发出“咕叽咕叽”的声音,带着几分憨厚的暖意。“这声音可是我的宝贝,”刘婶笑着说,“泥听话不听话,我一捏就知道,你们录下来,让孩子们也摸摸这‘听话’的泥。”

最后一站,陈默去了城郊的绣坊。绣娘们坐在窗前,手中的绣花针上下翻飞,丝线穿过绸缎,发出“簌簌”的轻响,像春蚕啃食桑叶,细密而温柔。陈默站在一旁,看着那一根根彩色的丝线在绣布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录音设备里,针线穿梭的声音与绣娘们偶尔的低语交织在一起,成了最动听的旋律。

录完声音,陈默马不停蹄地联系了一家科技公司。工程师们听完他的想法,也很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音频分析技术,将声音的频率和振幅转换成对应的震动信号,再通过感应屏传递出来。这样一来,触摸的位置不同,震动的强度和节奏也会不同,就像真的在‘听’声音一样。”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默几乎天天泡在科技公司和博物馆之间。他和工程师们反复调试震动的频率,一次次对比声音和震动的对应度。有时候,为了让竹篾摩擦的震动更精准,他会拿着录音反复听,再让工程师调整参数,直到指尖触摸感应屏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清脆的“沙沙”感。

半个月后,“声音展柜”终于在博物馆的角落安装完成。展柜通体呈乳白色,正面是一块巨大的感应屏,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手艺人制作的画面。展柜上方,挂着一块木质牌匾,上面写着“指尖的回响”四个烫金大字,是温如霜亲笔题写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