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楼东侧的备用监控摄像头重启记录还停留在屏幕上,林晚的手指收拢,水杯边缘留下一道浅浅的指痕。她没有放下杯子,而是转身走向临时指挥室,脚步稳定,但额角的血管随着每一步轻轻跳动。
头痛还在,像是有细针在太阳穴里缓慢推进。她没说话,直接调出市场舆情监控面板。屏幕亮起的瞬间,数十条预警信号并行闪烁,颜色由黄转红。她放大其中一条,内容是一篇题为《联盟内部已失控?决策机制形同虚设》的短文,发布于一个刚注册不到四十八小时的自媒体账号,却已在三个区域性社交平台形成转发链。
“不是水军。”她低声说。
苏悦从侧门进来,手里拿着平板,眉头紧锁。“十分钟内,类似口径的内容出现了十七条,分布在全国不同城市的本地论坛和行业社群。措辞不完全一样,但核心指向一致——我们技术失灵、反应迟缓、管理混乱。”
林晚滑动屏幕,逐条查看传播路径。这些账号注册时间分散,Ip归属地跨度大,看似毫无关联,但她注意到它们首次发言的时间点高度集中,在同一分钟内全部上线,并且第一句话都包含“听说最近……”这样的引导性开头。
“有组织的。”她说,“不是自发,是投放。”
她拨通市场团队负责人的加密线路。对方接得很快,声音压得很低:“我们正在追踪源头,但所有账号都使用匿名代理,实名认证信息虚假。更奇怪的是,它们的互动模式很反常——几乎没有自推,全靠自然流量扩散,但每一次被质疑,都会有新的账号立刻补上相似内容。”
林晚闭上眼,凝神片刻,睁开时目光落在苏悦脸上。这是今天第一次启用“心灵洞察之镜”。视野中,苏悦的情绪清晰浮现:担忧未消,但思维已经进入应对状态,脑中正快速构建一份分阶段回应方案,重点在于“不扩大事态”。
她收回视线,做出判断:“他们不要舆论爆炸,只要持续滴漏。让怀疑一点点渗进去。”
“那我们要回应吗?”苏悦问。
“现在回应,等于承认我们在怕。”林晚摇头,“发一条统一声明,只写八个字:‘情况已知,正在核查。’其他平台的小号,交给技术组限流,别封,让它卡在半传播状态。”
市场负责人迟疑:“可已经有媒体开始引用这些说法了。”
“让他们引。”林晚手指敲了敲桌面,“等他们把话说满,我们再出手。”
她调出另一组数据,是过去十二小时内的关键词热度图谱。“决策混乱”“系统漏洞”这两个词的搜索量在缓慢爬升,但尚未突破阈值。真正让她在意的是,有几个长文开始用“亲历者口吻”讲述所谓内部会议泄密事件,细节逼真,连会议室布局都说对了。
“这些不是编的。”她说,“是有人提供了真实信息。”
苏悦脸色变了:“难道……还有人在往外传?”
“不一定是有意。”林晚想起刚才科研组发现的设备异常链,“可能是被间接获取的。比如某人开会时用了智能笔记录,或者随身设备自动同步了语音备忘录。这些内容被截取、加工,再伪装成爆料。”
她打开一份后台日志,标记出几个高频转发账号的登录设备型号,全是市面上常见的办公辅助工具。这类设备通常具备语音转文字、云端同步功能,而联盟内部并未强制禁止使用。
“他们在利用合规的缝隙。”她轻声说,“不像攻击,更像渗透。”
市场团队迅速调整策略。高影响力平台收到简短声明后,热度暂时被压制;低层级传播点则被技术手段悄然降权,评论区开始出现“消息未经证实”的系统提示。但林晚知道,这只是表层控制。
真正的较量在背后。
她让苏悦调出所有涉及“暗潮”代号以来的对外通讯记录,筛选出曾提及“系统异常”“响应延迟”等词汇的非加密邮件。结果令人不安——尽管内容模糊,但时间点与此次舆论爆发高度吻合。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