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江畔的施工围挡之内,机械的轰鸣声日渐规律而有序;政务服务中心里,高效便捷的服务逐渐成为常态;人才公寓的灯火下,新引进的专家们正为江泉的明天埋头钻研。江泉的内部变革,如同一台经过精密调试的机器,各个齿轮开始顺畅咬合,运转日益加速。然而,市长秦风的目光,早已越过市域的边界,投向了更广阔的区域版图。他深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可能闭门造车。江泉的转型突围,不仅需要内在的刮骨疗毒,更需要外部的借势乘风。主动融入更大的发展格局,寻求区域协同,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
这个“势”,首先便是近在咫尺的省会经济圈。省城南州,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江泉难以比拟的资源集聚优势、市场辐射能力和政策倾斜力度。如何搭上省城发展的快车,在区域分工中找准自身定位,实现借力发展,是提升江泉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周一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区域协同发展被列为重点议题。秦风没有一开始就谈具体项目,而是先抛出了一个宏观问题:“同志们,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未来的省会经济圈乃至全省发展格局中,我们江泉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个问题,让在座的副市长和部门负责人陷入了沉思。过去,江泉更多的是自成一格,与省城的联系多限于行政往来,经济上的协同合作并不紧密,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
发改委主任率先发言:“秦市长,我认为我们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扎实,尤其是经过绿色化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和新兴的光伏、环保科技产业,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同时,雾江治理后潜在的生态价值和文旅资源,也是我们的独特名片。”
交通局长补充道:“从区位看,江泉是省会通往西部几个资源大市的重要通道,交通枢纽地位可以进一步强化。”
规划局长则提出:“我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相对省城有优势,可以承接省城的产业溢出和功能疏解。”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路逐渐清晰。秦风总结道:“说得很好。我们的战略定位,不能是省城的简单‘跟跑者’或‘复制品’,而应该是‘特色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我们要做省会经济圈的绿色产业承接地、生态屏障守护者、区域性物流枢纽和特色文旅目的地。这意味着,我们的规划、我们的项目、我们的政策,都要围绕这一定位来展开,主动与省城乃至周边城市对接。”
会议明确了“主动融入、精准对接、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一场围绕区域协同的战略谋划,悄然启动。
战略思路清晰后,秦风深知,争取省级层面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他首先向市委书记周海洋做了详细汇报。周海洋完全赞同这一思路,并表示:“区域协同是篇大文章,省委省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我们要主动汇报,积极争取,把江泉的发展纳入全省的大盘子中去考量。需要我出面协调的,我全力支持。”
随后,秦风亲自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精心准备了汇报材料,重点阐述了江泉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思路、优势、具体需求以及可能对全省发展做出的贡献。他特别强调了江泉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方面可以为区域承担的独特功能。
在一个精心安排的日程里,周海洋和秦风一同赴省城,先后向分管发改、交通、工信、生态环境等工作的副省长以及省委秘书长做了专题汇报。汇报中,他们不仅谈江泉的需要,更站在全省角度,分析区域协同带来的整体效益,比如:江泉承接省城部分绿色制造业,有利于省城腾出空间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强雾江流域共治,能提升整个流域的生态价值;打通断头路、加密城际交通,能激活区域经济活力。
这种立足全局、富有建设性的汇报,赢得了省领导的普遍认可。分管发改的副省长明确表示:“江泉的思路很有前瞻性,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体现了大局观。省里正在编制新一轮都市圈发展规划,会充分考虑江泉的定位和需求,在重大项目布局、政策试点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为后续争取具体政策打开了大门。
区域协同,交通先行。打破物理隔阂是合作的基础。秦风将打通与省城及周边城市的“断头路”、“瓶颈路”作为突破口。
他亲自带队,与交通局长、规划局长一起,多次往返于江泉与省城之间,实地勘察现有公路、铁路的运行状况,与省交通厅、铁路局进行密集磋商。重点推动两项工程:
一是江泉至省城快速通道(江岚快线)的立项和前期工作。这条规划中的城际干道,将大大缩短两地通勤时间,强化同城效应。秦风反复向省厅强调这条道路对促进产业协作、人员往来乃至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