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二年的春天,来得似乎比往年更早些。
京师郊外的柳树已抽了新绿,护城河畔的桃花也绽开了粉白的苞蕾,暖风裹挟着泥土与花草的清新气息,拂过这座巍峨的皇城。
在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意中,周勃率领着远征高丽的五万火器营将士,浩浩荡荡地班师回朝。
凯旋的队伍自德胜门入城,绵延十数里。
将士们身着笔挺的军服,肩扛着擦得锃亮的步枪,枪刺在春日阳光下闪烁着冷冽寒光。
炮车辚辚,沉重的车轮碾过青石铺就的御道,经过战火洗礼的炮身,留有战争磨损痕迹。
京师百姓万人空巷,箪食壶浆,夹道欢迎。
欢呼声、赞叹声、孩童追逐嬉笑声响成一片,花瓣与彩纸从临街的窗户纷纷扬扬撒下,落在将士们的肩头帽檐。
皇宫,太极殿前广场,建武帝亲自参与了盛大的献俘和凯旋仪式。
南北高丽国主和承和天皇等扶桑、高丽俘虏被押解至御前时,广场上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
建武帝宣布了对俘虏的最终处置,扶桑君臣与高丽王室,将被分别安置于京畿之地几处特意改建的庄园府邸内,由内廷派人严密看守。
朝廷将供给他们衣食,保其生活用度,但严禁与外界交通信息,更不得擅自离开。
昔日的王侯将相,自此便只能在这锦绣牢笼中,默默度过余生,遥望故土,了却残生。
建武帝对周勃及火器营有功将士进行了封赏。
周勃晋爵一等公,赏赐金银田宅无数,石头因练兵、作战之功,擢升为从三品武将,授定远将军号。
王二蛋等一众特战队员及有功教官、士卒,也各依功勋,晋升爵位、官职,获得丰厚赏赐。
建武帝勉励全军,高丽之役只是牛刀小试,征讨北方宿敌草原蛮族,即将到来,火器营将士即刻休整补充,加紧操练,做好出征蛮族的万全准备。
半年来,在方南主导的部路司统筹下,倾举国之力,采用水泥筑路、钢铁铺轨。
一条宽阔平坦、可并行四辆马车的公路,以及两条并行坚实的铁路,从京师贯通到了北部边陲重镇庭州。
沿途架桥穿隧,遇水搭桥,遇山开洞,工程之浩大,前无古人。
一列列火车,拖挂着数十节满载粮草、军械、物资的车厢,日夜奔驰在钢铁脉络上。
从京师到庭州,过去大军开拔需耗时数月,且受天气、粮草制约极大,如今乘坐火车,仅需数日便可抵达,物资运输更是畅通无阻。
方南这半年几乎忙得脚不沾地。
部路司衙门从无到有,搭建起一套高效运转的官僚体系,下设规划、营造、材料、运输、财务等诸多分曹,招募和培养了大量精通工程、算学、管理的吏员。
各地州府也相继建立了分部衙门,负责本地区的道路修建与维护事宜。
在京师至庭州的干线贯通后,连接各主要州府、矿产重地、粮仓枢纽的支线公路和铁路建设也陆续启动,一张覆盖大楚的交通巨网正在缓缓铺开。
教导太子的重任方南也未曾松懈,不仅教授经史策论,引导太子接触格物、几何、地理乃至初步的军事常识。
每日方南都会带着太子进行跑步、弓马等身体锻炼,半年多的坚持,让原本有些文弱的太子体格健壮了许多,面色红润,目光也更加自信坚定。
通过参与部路司的实务讨论,聆听方南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太子的见识和心性有了显着提高,言谈举止间渐具沉稳气度。
建武帝与皇后数次考察太子学业,见其进步神速,心中欣慰不已,对方南更是信赖有加。
镇国公府内,楚盈月的腹部高高隆起,行动已颇显不便,再有两个月便要临盆。
楚盈月现在是全府上下重点保护的对象,老太君和婆婆方王氏像眼珠子似的看护着,饮食起居无不精心安排,身边伺候的丫鬟婆子更是寸步不离。
府里的大小事务和外面的生意,楚盈月早已完全放下,安心在幽静雅致的院落里养胎。
方南无论多忙,每日总要抽空陪楚盈月说说话,抚摸着妻子隆起的腹部,感受着小生命的悸动,那是在繁忙政务之外最温暖的慰藉。
方南的父亲方乐山,仕途上也再进一步。
年迈的户部尚书于年后荣休致仕,建武帝念方乐山勤勉能干,在钱粮调度上支持新军、道路建设有功,且其子方南乃国之栋梁,便顺势提拔接任了户部尚书一职,正式位列九卿,位极人臣。
这一日,大朝会,寅时刚过,皇宫已是冠盖云集,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品级肃立等候。
晨曦微露,钟鼓齐鸣,百官依序步入气势恢宏的金銮殿,分列丹墀两侧。
镇国公、方乐山、方南,祖孙三代,皆位列朝班。
镇国公虽年事已高,精神矍铄,户部尚书方乐山,气度沉静,方南沉稳如山、智珠在握的气度,令满殿瞩目。
一家三代,分掌军、财、革新之重权,同立于此庙堂之巅,此情此景,羡煞了不知多少文武官员。
建武帝端坐于九龙金漆宝座之上,目光扫过满朝文武:“高丽已平,海疆靖宁。然北疆之患,蛮族之扰,乃我大楚百年之心腹大患。”
“去岁蛮族内乱,蛮王三子相争,朕纳方爱卿之言,静观其变,厉兵秣马。”
“如今通往庭州之公路、铁路已然畅通,火器营历经战火锤炼更显精锐,粮草军械囤积充足。”
“朕问尔等,征讨蛮族,犁庭扫穴,此其时否?”
皇帝话音甫落,殿内群情激昂。
以镇国公为首的勋贵武将,以及众多主战文臣,纷纷出列附和。
“陛下圣明!蛮族内斗半年,元气已伤,正宜天兵征讨,永绝后患!”镇国公声若洪钟。
“臣附议!铁路畅通,补给无忧,当以雷霆之势,荡平草原!”周勃虽刚回朝,亦斗志昂扬。
“蛮族骑射不足为惧,我大楚火器方为破敌根本,战机已至,不可错失!”兵部尚书亦慷慨陈词。
满殿响应之声,如同潮涌。
建武帝微微颔首,目光最终落在方南身上:“方爱卿,你乃首倡征蛮、革新军备之臣,如今万事俱备,朕欲任你为主帅,统兵北征,你意下如何?”
方南应声出列,躬身行礼:“陛下信重,臣万死不辞!蛮族恃骑射之利,纵横草原,然其战术陈旧,部落离心。”
“我大楚有新式火器、畅通后勤、严整军纪,更兼陛下决胜千里之雄心!”
“臣愿领王命,挥师北上,必为陛下,为大楚,扫清漠北,开万里疆土,保永世太平!”
“好!”
建武帝长身而起,眼中精光爆射。
“方爱卿有此信心,朕心甚慰!传朕旨意:任命方南为北伐大将军,总督北疆平虏诸军事,赐节钺,统辖火器营五万及北疆庭州镇守军十万,总计十五万大军,征讨蛮族!”
“北伐期间,北部边境各道、州、府县,凡涉及军事所需之粮草、民夫、场地,皆需听其调遣,违令者,以贻误军机论处!”
“臣,领旨谢恩!”方南深深一躬。
北伐大将军,总督北疆平虏诸军事,赋予了方南在北方战场和边境地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权力,便于统一事权,协调各方。
几天后,京师东郊,北门火车站,巨大的站台上,人声鼎沸,蒸汽弥漫。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