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府的孟夏总裹着湿润的暖意,通和集市的青石板路缝隙里钻出嫩绿的苔藓,万宝楼前的石榴花绽得火红,连护民所外老槐树的浓荫里,都藏着蝉鸣的初啼。陈文瀚刚在同心坊的药膳馆敲定与欧洲商团的玻璃器皿贸易,便见钱掌柜领着一位身着粗布短褐的老者匆匆走来——老者肩扛竹篓,篓里装着几株带着泥土的幼苗,黝黑的脸上满是风霜,却透着股庄稼人特有的敦实劲儿。
“陈帮主,这位是从南方神农谷来的炎帝后裔,姜伯。”钱掌柜的声音带着几分激动,指着老者竹篓里的幼苗,“姜伯带来了神农谷的秘传粮种,说能在贫瘠土地上生长,产量还比普通粮种高五成,特意来平阳府,想让这些好种子惠及更多百姓!”
“炎帝后裔?”陈文瀚心中一震,快步上前,望着姜伯竹篓里的幼苗——叶片呈深绿色,根系粗壮,与寻常稻苗、麦苗截然不同。姜伯放下竹篓,拱手行礼,声音洪亮如钟:“老朽姜伯,世代居住神农谷,守着先祖传下的粮种。听闻平阳府百姓安居乐业,商路通达,便想着将这些能救命的种子带出来,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不辜负先祖‘教民耕种’的遗志。”
说着,姜伯从怀中掏出一本泛黄的绢册,上面用古篆写着《神农秘种录》,册中详细记载了十余种粮种的种植方法,从浸种、育苗到施肥、收割,每一步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是先祖传下的种粮心法,里面的‘旱稻’‘耐寒麦’‘高产粟’,既能抗干旱,又能耐贫瘠,最适合在北方草原与山地种植。”姜伯指着绢册上的插图,“去年北方大旱,若有这旱稻种,牧民们也不会饿肚子了。”
陈文瀚接过绢册,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神农氏教民耕种的温度。“姜伯,您这份心意,平阳府百姓定当铭记!”他当即决定,“我们在城南开辟百亩试验田,由您亲自指导农人种值;同时,让钱掌柜负责改良农具,卡文迪协助记录生长数据,确保秘种能在平阳府顺利推广。”
消息像一阵春风,很快吹遍了平阳府。农户们纷纷主动申请参与试验田种植,有的带来自家的农具,有的送来腐熟的农家肥,连科尔沁部的巴图都从草原派来几名牧民,想学种旱稻,好让草原也能产出粮食。
试验田开工当日,城南的荒地上挤满了人。姜伯穿着草鞋,亲自下田翻土,他手中的木犁虽简陋,却比寻常犁铧翻得更深更匀。“种地讲究‘深耕浅种’,土翻得深,根系才能扎得稳,耐旱能力才强。”他一边示范,一边向农户们讲解,“这旱稻种要先在温水里浸种三日,再用草木灰拌种,既能防虫,又能促发芽。”
农户们听得认真,有的蹲在田埂上记录,有的跟着姜伯学习翻土,连韦小宝都扛着小锄头凑过来,学着姜伯的样子翻地,却不小心把自己的鞋陷进泥里,引得众人阵阵发笑。“姜伯,等这旱稻熟了,俺要用新米做糖糕,保证比城里的点心还好吃!”韦小宝拍着胸脯,脸上满是期待。
钱掌柜也没闲着,他根据《神农秘种录》的记载,改良了中原的曲辕犁,在犁铧上加装了碎土齿,既能深耕,又能将土块打碎,更适合秘种生长;同时,他还制作了“滴灌竹管”,用打通节的竹子连接水源,将水精准地输送到幼苗根部,避免浪费。“这滴灌法结合了神农的‘细水勤浇’与西域的节水技巧,能让旱稻在缺水时也能正常生长。”钱掌柜拿着竹管,向农户们演示用法。
卡文迪则带着西洋农师,每日记录秘种的生长数据——株高、叶片数、根系长度,甚至土壤的湿度与肥力,都一一记录在案。“西洋的农科讲究数据化,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找到最适合秘种生长的环境,以后推广到其他地方时,就能少走弯路。”卡文迪将记录册递给姜伯,“姜伯,您看这些数据,与您记载的生长周期基本一致,说明秘种在平阳府的水土里能适应。”
姜伯接过记录册,看着上面整齐的数据,连连点头:“西洋的方法虽新奇,却很实用!先祖说过,‘顺天时,应地利’,这些数据就是‘知地利’的好法子,以后种粮再也不用全靠经验了。”
然而,种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六月初,平阳府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试验田的旱稻刚抽穗,便被蝗虫啃得满目疮痍。农户们看着辛苦种下的禾苗,心疼得直掉眼泪,有的甚至想放弃种植。
“大家别慌!”姜伯却异常镇定,他从竹篓里取出一包黄褐色的粉末,撒在田埂上,“这是神农谷的‘驱虫粉’,用艾草、苦楝叶、硫磺混合制成,蝗虫闻了就会避开。另外,我们还可以养鸡鸭进田,让它们啄食蝗虫,既环保又能增加收入。”
陈文瀚当即让人从农户家中收集鸡鸭,赶进试验田;沈知微则组织人手,跟着姜伯学习制作驱虫粉,在平阳府各地的农田里撒播。卡文迪还带来了西洋的“捕蝗网”,用细铁丝制成大网,在田间来回拖动,捕捉飞行的蝗虫。
经过三日的奋战,蝗灾终于被控制住。试验田的旱稻虽有损失,但在姜伯的指导下,农户们及时补施了草木灰与农家肥,禾苗很快又恢复了生机。“这秘种果然耐旱耐虫,换了普通稻种,怕是早就绝收了。”农户王大叔看着重新抽穗的旱稻,激动地说,“等秋收了,俺要把最好的新米送给姜伯与陈帮主!”
七月中旬,试验田的旱稻率先成熟。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随风摆动,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姜伯带着农户们,用改良的镰刀收割,割下的稻穗在打谷场上脱粒,新米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引得众人纷纷围拢过来。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