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大捷!”
“海寇尽殁!”
急促的马蹄声和嘶喊声,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了京城清晨的宁静。
街巷间的百姓纷纷驻足侧目,交头接耳,猜测着这“大捷”背后的详情。
这份沾染着淡淡海腥气的捷报,被以最快的速度送进了皇城,摆在了即将开始的常朝之上。
两仪殿内,文武百官分列左右。
太子李承乾立于御阶之下,面容比以往更加沉静,只是那紧抿的唇线和微微上扬的下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气。
内侍省官员朗声宣读着由登州水师刘都尉,牧云商会主事钱荣联名签署,并经太子府属官润色确认的详细战报。
当念及“焚毁,俘获敌舰三十余艘,阵斩,溺毙海匪逾五百,生擒数十,我方商会护卫伤亡二十七人,水师将士殉国十一人”时,殿内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叹声。
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大胜,战果辉煌,代价却控制在极低的范围。
李承乾在战报宣读完毕后,稳步出列,向御座上的李世民深深一礼,声音清越:“父皇,登州之捷,实乃前线将士用命,亦是陛下圣心独运,坚定海防之果。”
“此战证明,整饬海防,畅通海路,非但不是虚耗国帑,实是靖海安民,扬我国威之必需!”
“儿臣恳请,对战死将士从优抚恤,对有功之臣厚加封赏,并以此为契机,将海防新政推行到底!”
太子的话语条理分明,沉稳有力,不再是往日那种带着书生意气的急切辩白。
郑元寿的脸色阴沉如水。
很快,他身后一名清流言官出列,高声道:“陛下!臣有本奏!”
“牧云商会不过一民间商号,其护卫竟能与水师并肩歼敌,战力如此彪悍,长此以往,若天下商贾竞相效仿,广蓄私兵,恐非国家之福!”
“臣斗胆请问,此等民间武力,是否应严加管束,以防尾大不掉之患?”
这话虽未直言“养寇自重”,却将“尾大不掉”四个字咬得极重,暗指太子纵容民间武力坐大,其心可诛。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没等李承乾开口,一位素来中立的兵部侍郎却出列反驳:“郑御史此言,未免有因噎废食之嫌!”
“若无商会护卫拼死抵抗,待水师赶到,商船早已损失殆尽,海匪亦已远遁。”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商会护卫为保商路而战,其心可嘉,其功难没!”
“岂能因逾制之虚名,寒了忠勇之心?”
又有一位官员附议:“臣以为,太子殿下所奏甚妥。”
“当务之急,是抚恤功臣,巩固海防。”
“至于商会护卫,可加以规范引导,譬如纳入水师协防体系,而非一味打压。”
朝堂上的风向明显变了。
在铁一般的战功面前,郑元寿一党那些缺乏实据的猜忌,显得格局狭小。
端坐于龙椅上的李世民,面色平静,目光却如鹰隼般扫过全场,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
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太子所奏,准!”
“阵亡将士,护卫,从优抚恤,有功之人,着吏部,兵部会同太子府议定封赏。”
“海防及市舶司事宜,由太子总领,会同相关部门详议章程,再行上奏。”
顿了顿,李世民又看向郑元寿等人,语气转冷道:“至于那些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之言,今日之后,休得再提。”
“大战初歇,正需上下同心,尔等当以国事为重。”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