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东北谢文东> 第389章 远方的牺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9章 远方的牺牲(1 / 2)

第三百八十九章:远方的牺牲

1956年的深秋,冷风呼啸着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席卷而来,带着刺骨的寒意,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无情地掠过谢家村的田野。

田野里,原本郁郁葱葱的玉米秆已经被收割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排排光秃秃的秸秆茬子,孤零零地戳在地里,宛如一排沉默的哨兵,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田埂边的白杨树,叶子也已落尽,只剩下干枯的枝桠,嶙峋地指向那铅灰色的天空,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偶尔,有几片枯黄的叶子在风中打着旋儿飘落,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给这原本寂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萧瑟和凄凉。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院子里,谢文东蹲在地上,专注地修补着锄头。他的额头微微出汗,手中的锤头有节奏地敲打着铁锄头,每一下都发出清脆的叮当声,火星四溅,像烟花一样短暂而绚烂,然后迅速熄灭在地上。

合作社的麦子刚刚种下,农忙的季节暂时告一段落。趁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谢文东决定把家里的农具都拾掇利索,以备来年之用。他的动作娴熟而利落,仿佛这些农具都是他的老朋友,他对它们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屋檐下,张彩霞安静地坐着,手中的针线在鞋底上穿梭。她的动作轻柔而细腻,针线在她的手中翻飞,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她偶尔会抬起头,目光落在谢文东身上,眼中流露出的是满满的温柔和爱意。

屋内,念军正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写作业。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院子里锤头的叮当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这声音虽然不大,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到无比的宁静和安心。

“爹,娘,有人找!”念军的声音突然从屋里传来。

谢文东听到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他停下手中正在忙碌的事情,缓缓地抬起头来。目光穿越过眼前的一片金黄稻田,落在了村口的那条小路上。

只见两名身着军装的身影正快步朝这边走来,他们的步伐整齐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带着一种使命感。他们的身姿挺拔如松,肩上挎着的帆布包随着他们的走动轻轻摇晃,给人一种干练而稳重的感觉。

这两名军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肃穆的神情,他们的眼神坚定而锐利,透露出一种军人特有的威严。在这深秋的村庄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有些萧瑟和静谧,而他们的出现却如同一道明亮的阳光,瞬间打破了这种宁静,格外引人注目。

谢文东的心猛地一沉,手里的锤头“当啷”一声掉在地上。他想起当年自己从部队回来时,也是这样的装扮,也见过这样的场景——每当有军人穿着整齐的军装,带着严肃的神情走进村子,往往意味着有不好的消息。

“文东,怎么了?”张彩霞放下手里的鞋底,站起身,看着他苍白的脸色,心里也泛起了不安。

谢文东没说话,只是快步朝门口走去。那两个军人已经走到了院门口,为首的军人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声音低沉而庄重:“请问是谢文东同志吗?”

“我是。”谢文东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紧紧盯着军人的脸,试图从他的表情里看出些什么,可军人的脸上只有肃穆。

“我们是部队派来的,有一份通知书要交给你。”军人说着,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信封,信封上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字样,边角有些磨损,显然经过了长途跋涉。

谢文东伸出手,接过信封,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信封很轻,可在他手里,却重得像千斤巨石。他迟迟没有拆开,仿佛一拆开,就会有什么东西彻底碎掉。

“同志,这是……”张彩霞走到他身边,看着那个信封,声音里带着颤抖。

为首的军人叹了口气,轻声说:“这是李建国团长的牺牲通知书。李团长在抗美援朝战场英勇牺牲,被追授‘战斗英雄’称号。”

“李团长……牺牲了?”谢文东的声音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他猛地撕开信封,里面掉出一张薄薄的纸。他弯腰捡起,纸张在风里轻轻晃动,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扎进他的心里。

“李建国同志,于1953年7月在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中,为掩护部队转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谢文东蹲在地上,手里紧紧攥着那张牺牲通知书,半天没说话。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滴砸在纸上,晕开了墨迹。他想起李团长,那个总是笑着拍他肩膀,说他“有血性”的男人;那个在他刚参军时,手把手教他打枪的男人;那个在他受伤时,背着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去医院的男人。

“哥……”念军跑出来,拉了拉他的衣角,看着他满脸的泪水,吓得不敢说话。

张彩霞静静地站在他身旁,美丽的眼眸渐渐湿润,眼眶也泛起了一丝微红。尽管她从未与李团长谋面,但谢文东常常在她耳边念叨着这位老领导的点点滴滴。

谢文东对李团长的敬重和深厚情谊,让张彩霞对这位素未谋面的人充满了好奇和敬意。她知道,李团长在谢文东心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他不仅是谢文东的老领导,更是他最好的兄弟。

在谢文东的描述中,李团长是一个英勇无畏、正直善良的人。他对待下属如亲人般关怀备至,对待敌人则毫不留情。谢文东对李团长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这也让张彩霞对李团长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刻,张彩霞看着谢文东那因悲伤而略显憔悴的面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她明白,李团长的离去对谢文东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同志,谢谢你们。”张彩霞擦干眼泪,对着两个军人说,“进屋喝口水吧。”

“不了,我们还要去下一个同志家里。”为首的军人说,“谢同志,节哀。李团长是英雄,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我们。”

两个军人敬了个军礼,转身离开了。谢文东依旧蹲在地上,像一尊雕塑,一动不动。张彩霞蹲下来,轻轻拍着他的后背,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不知过了多久,谢文东慢慢站起身,走进屋里。他打开炕边的木箱子,翻找了半天,终于找出一面叠得整整齐齐的红旗。红旗有些褪色,边角也有些磨损,可上面的五角星依旧鲜红。

“这是李团长当年送我的。”谢文东的声音沙哑,带着回忆的温度,“那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部队里举行庆祝大会,李团长把这面红旗送给我,说‘文东,好好干,跟着党,跟着部队,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他拿着红旗,走到院子里,找了根竹竿,把红旗挂了起来。风一吹,红旗在空中飘扬,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在这萧瑟的深秋里,格外耀眼。

谢文东笔直地站在鲜艳的红旗前,身姿挺拔如松。他先是轻轻抚平了身上的军装,然后深吸一口气,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接着,他缓缓举起右手,五指并拢,掌心向外,手臂与身体呈一条直线,标准而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他已经练习过无数遍,无论是在部队里日常的训练中,还是在执行危险任务时,他都能做到分毫不差。

然而,这一次的军礼却与以往不同。他的动作格外郑重,每一个细节都显得那么缓慢而坚定。他的眼睛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紧紧地盯着那面红旗,仿佛透过它,能看到李团长那和蔼的笑脸,看到战场上弥漫的硝烟和激烈的战斗场景。

在这一刻,时间似乎都为他而静止了。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唯有那面红旗在他的眼中越发鲜艳夺目。

他想起1951年,他和李团长一起奔赴抗美援朝战场。那时候,战场条件艰苦,粮食短缺,天气寒冷。有一次,他们被困在山洞里,断了粮食和水。李团长把自己仅剩的半块干粮递给了他,说:“文东,你年轻,身子骨要紧,我是团长,能扛得住。”

还有一次,他们在阵地上坚守,敌人的炮火猛烈,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李团长拿着枪,高声喊道:“同志们,守住阵地,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绝不后退!”他带头冲了上去,子弹擦着他的耳边飞过,他却毫不畏惧。

谢文东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他放下手,抚摸着红旗,嘴里喃喃地说:“团长,你说过,等胜利了,我们一起喝酒,一起回家看看。现在胜利了,可你却不在了,这酒,我怎么喝得下去?”

张彩霞缓缓地走到他身旁,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千钧之重。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他,然后轻轻地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握住了他的手。

那是一双温暖而宽厚的手,但此刻却微微颤抖着。张彩霞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手心里的战栗,仿佛那是他内心深处痛苦的外在表现。她知道,他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折磨,而这种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她的思绪渐渐飘远,回忆起谢文东从部队归来的那一天。那同样是一个深秋的日子,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谢文东穿着一身略显破旧的军装,身上还带着未愈的伤痕,他缓缓地走进院子,步伐有些踉跄。

当他抬起头时,张彩霞看到了他的眼神。那是一双充满疲惫的眼睛,却又在深处透露出一股无法撼动的坚定。他的目光扫过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最终停留在了张彩霞身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