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州衙,秦思齐立刻投入到文书制作中。
按照大丰律例和行政流程,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需由州县发起,撰写详细的申详文书,附上规划图册、预算清单、人力调配方案等,先呈送上级的延安府,由其审核后,再转呈陕西布政司,最终由布政司上报工部备案核准。流程漫长,环节众多。
秦思齐亲自操刀,撰写那份最重要的文书。充分发挥了翰林院出来的笔杆子优势,文章写得花团锦簇,情理并茂,既阐述了工程对于绥德民生、边境稳定的巨大意义,又详细罗列了技术可行性和初步预算,力求打动各级上官。
同时,他督促韩、冯二位老河工和胥吏们,日夜不停地完善那份《规划及预算详册》,务求数据准确,图文并茂。
在忙碌的间隙,亲自给远在京城的恩师,工部尚书李立恒,写了一封私信。信中,他没有过多提及地方上的具体困难和个人政绩,而是以学生的身份,诚恳地请教了若干水利工程中的技术问题,并附上了自已规划的简要思路,恳请恩师指点。
最后,才看似不经意地提了一句,此工程规划已初步成熟,不日将按流程上报工部备案,望恩师闲暇时能稍加关注。
给恩师李尚书的信,走官驿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与此同时,州衙内,由秦思齐亲自主笔、两位老河工及一众胥吏合力完成的申详文书,连同那本厚达数十页、图文并茂的《工程规划及预算详册》,也正式誊写用印完毕。
望着装订整齐、散发着墨香的文书册籍,秦思齐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按照常规流程,这份文书从绥德州出发,先送延安府,再由府转呈陕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最后由巡抚衙门定夺是否上达朝廷。
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的胥吏拖延、官员质疑,都可能让这份心血石沉大海,或者拖延数月乃至数年。
秦思齐不能坐等,在文书正式派发之前,他做了一件看似寻常,却极具深意的事情。分别给延安府的知府同知,以及布政使司各自去了一封私信。
信中以汇报工作的口吻,简要提及了绥德州筹划水利之事,言辞谦恭,但在关键处,秦思齐总会不经意地提上一句:
“…此工程构想,蒙恩师李立恒尚书不弃,于去岁末信中曾略有垂询,并指点迷津,言及‘水利乃国之命脉,因地制宜方为上策’,学生受益匪浅,故此番规划,力求稳妥详实,不敢有负恩师期许…”
没有直接说李尚书支持这个项目,只是透露了一个信息:这个项目,工部的李尚书知道,并且曾经在私人信件中给予过指点。
这就足够了。在官场上,很多时候,不需要明确的表态,只需要一个若有若无的关联,就足以让重和效率。
果然,这份来自绥德州的文书,在延安府几乎没有停留,便被加急送往省城。
而在陕西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相关的经承、书办们收到文书后,一看是绥德州关于水利的,本欲按常规排队,但因此事李尚书有所关注,态度立刻不同。
审核的速度明显加快,那些原本可能被挑出来反复诘问的细节,也被轻轻放过,或者只是象征性地提了些修改意见。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