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下午,测试结果出来了——添加1%果胶的涂层,在沙质土中的附着力提升到80%,和黑土里的涂层附着力相差不大。“成功了!”双孩兴奋地击掌,叶之澜也笑着说:“你们又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现在不同土壤类型的地块都能使用涂层了。”
解决了土壤适配性问题,团队开始大规模测试“大豆专用复合涂层”。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农民在涂胶时,虽然知道要给根瘤薄涂,但把握不好“0.3毫米”的厚度,有的涂得太厚,还是会导致根瘤腐烂;有的涂得太薄,涂层容易开裂,起不到抗冻作用。而且,大豆的细根非常脆弱,普通的刷子蘸胶时,稍不注意就会把细根折断,影响幼苗生长。
项目组的成员都皱起了眉头,老农李大叔也叹了口气:“俺们庄稼人没读过多少书,不知道0.3毫米是多厚,也没见过这么娇贵的根,这可咋整?”叶澜听到李大叔的话,拉着萧汀的手说:“我们得想个办法,让农民伯伯一看就懂,一用就会。”
当天晚上,双孩在临时实验室里忙到很晚。叶澜翻出自己带来的儿童水彩笔,这些笔的笔尖比普通刷子细软,而且笔杆上有刻度。她把水彩笔的笔芯去掉,只留下笔杆和笔尖,然后在笔杆上贴了一张小纸条,标注“蘸胶不超过0.3厘米”:“这样农民伯伯蘸胶的时候,只要看笔尖的胶不超过刻度,厚度就差不多是0.3毫米,而且细软的笔尖不会折断细根。”
萧汀则用黏土捏了很多“根瘤模型”,裹上透明胶带模拟涂层,然后教李大叔怎么涂:“李爷爷,你看,涂的时候用拇指和食指轻捏笔杆,像给小虫子挠痒痒一样,涂完后对着光看,如果能看清根瘤上的纹路,就说明厚度刚好,要是看不清,就是涂太厚了。”他还特意用手机拍了一段教学小视频,视频里用方言解说,步骤清晰,李大叔看了一遍就学会了:“这下俺懂了!原来这么简单,还是这俩孩子会教。”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在大豆田推广“细根专用涂胶笔”和“根瘤涂法”,双孩每天都跟着叶之澜去田间,手把手教农民操作。叶澜负责教大家用涂胶笔:“笔尖轻轻碰根瘤,别用力压,细根要慢慢刷,像给它们穿衣服一样。”萧汀则负责核对涂层用量:“李爷爷,您这块地是沙质土,需要加1%果胶,低温区还要多加点抗冻肽,我帮您算好了,一共需要25公斤涂层。”
在双孩的帮助下,农民们很快掌握了涂胶技巧,大豆田的涂层测试进展顺利。半个月后,团队进行中期检测,结果让人惊喜:大豆根瘤腐烂率从15%降至3%,细根折断率从15%降至2%,冻伤率从10%降至2%,各项指标都远超预期。
又过了一个月,到了大豆收获的季节。东北的黑土地上,金黄的大豆挂满枝头,沉甸甸的豆荚压弯了豆秆。项目组的验收会就设在大豆田边,当地农业局的领导、合作社的负责人、还有参与测试的农民都来了。
萧凡拿着验收报告,声音洪亮地说:“经过两个多月的测试,‘大豆专用复合涂层’在东北黑土产区取得了显着成效:大豆亩产达到280公斤,比未使用涂层的地块提升15%,根瘤腐烂率3%,细根折断率2%,冻伤率2%,完全符合预期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叶澜、萧汀两位小研究员的帮助下,我们解决了涂层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适配性问题,还设计了‘细根专用涂胶笔’和‘根瘤涂法’,让农民容易操作、方便推广。”
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农业局的张局长走到双孩身边,笑着说:“你们两个小研究员真是了不起,不仅懂科研,还懂农民的需求,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农业科技!我们决定把你们设计的‘细根专用涂胶笔’和‘根瘤涂法’,纳入涂层推广的配套材料,在整个东北大豆产区推广。”
李大叔也激动地说:“俺种了一辈子大豆,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用的技术,涂胶简单,效果还好,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多了不少,这都要谢谢这俩孩子!”
验收会结束后,团队准备离开东北。双孩在民宿的临时实验室里,忙着整理这次大豆田实验的笔记。叶澜把“细根专用涂胶笔”的设计图、“根瘤涂法”的步骤漫画,都贴在笔记本上;萧汀则把土壤适配性测试数据、抗冻肽用量计算表,整理成清晰的表格。他们还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画了一片金黄的大豆田,旁边写着“家庭科研第2站:东北大豆田——根瘤涂法+土壤适配+低温抗冻”。
叶之澜看着孩子们整理的笔记,忍不住感慨:“这不仅是我们的科研成果,更是你们成长的记录。下次我们去研究玉米,要不要在机场就开始画玉米根系图?”双孩立刻点头,萧汀已经拿出平板,搜索“玉米根系结构”了:“妈妈,玉米的根系是须根系,和大豆的直根系不一样,涂胶的方法可能也要调整,我们得提前做预研。”叶澜也跟着说:“玉米的茎秆比较粗,可能需要在涂层里加一点增强韧性的材料,防止风吹倒。”
夕阳下,民宿的院子里,一家人围着整理好的科研笔记,讨论着下一次的科研计划。东北的黑土气息还萦绕在鼻尖,大豆田的金黄景象还留在脑海里,而家庭科研的下一站,已经在孩子们的畅想中,悄然开启。这场带着“小研究员”的科研远征,不仅收获了技术成果,更收获了成长与热爱——而这份热爱,将指引着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田野,探索更多农业科技的奥秘。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