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玄幻>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644章 机场到黑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4章 机场到黑土(1 / 2)

机场到黑土:一场带着“小研究员”的科研远征

东北的晨光还沾着黑土的凉意,返程的机场候机厅里已响起行李箱滚轮的咕噜声。萧凡将大豆实验样本箱小心放进托运柜台,转身就看见叶澜蹲在休息椅旁,把橡皮泥捏成的玉米气生根往笔记本上贴——浅棕色的“根系”沿着纸页上的横线蔓延,顶端还捏了几个圆鼓鼓的凸起,与旁边大豆直根系的示意图形成鲜明对比。

“气生根得再往上挪半厘米,”萧汀举着平板凑过来,屏幕上是他刚下载的玉米根系结构图,“资料说玉米的支持根从茎基部第3-4节长出,离地面10-15厘米,你现在贴得太靠下,像扎根在土里的侧根了。”他指尖在屏幕上划动,调出东北玉米主产区的气候数据表格,“还有,咱们要去的白城产区,10月夜间低温能到-5c,比大豆产区还低2c,涂层的抗冻性得再加强,之前大豆用的20公斤\/公顷抗冻肽,可能不够。”

叶澜噘着嘴调整橡皮泥的位置,忽然被路过孩童手里的玉米糖吸引了目光——透明糖纸裹着金黄色的糖块,被孩子捏在手里揉成一团,松开后又慢慢展开,连一点褶皱都没留下。她猛地抓住萧汀的手腕:“哥!你看那个糖纸!咱们之前测大豆涂层韧性时,加的纤维素太脆,一折就裂,要是像糖纸这样能揉能拉,玉米气生根涂了涂层,就算被风吹得晃,也不会掉!”

萧汀立刻掏出平板里的“涂层配方笔记”,指尖在屏幕上飞快敲击:“那我们可以试试加不同比例的聚乙烯醇,之前查资料说它能增强薄膜韧性。大豆涂层加的是0.5%,玉米说不定要加到0.8%?”他抬头时,正撞见叶之澜手里拿着两袋玉米糖走过来,包装袋上印着“白城特产”的字样。

“刚去便利店问了,这糖纸就是聚乙烯醇做的,”叶之澜把糖递给双孩,“你们的思路没错,不过韧性和抗冻性得一起测,不能顾此失彼。”她指了指候机厅角落的充电站,“我已经跟工作人员说好,借那边的桌子当临时操作台,你们把平板里的玉米数据导出来,咱们现在就做初步测算。”

萧汀立刻跑过去占位置,叶澜则把橡皮泥分成三份,分别捏成玉米的主根、须根和气生根模型,还用彩笔标注出“易冻伤区”“易折断区”。萧凡也凑过来,从行李箱里翻出便携式电子秤和小量杯——这是之前测大豆涂层残留率用的工具,没想到在机场派上了新用场。“先算涂层覆盖面积,”萧凡把电子秤放在桌上,“玉米须根系比大豆直根系分散,每株的涂层用量得从2.5毫升增加到3毫升,1公顷20万株,总共需要600升涂层,要是加0.8%聚乙烯醇,就得额外准备4.8公斤原料。”

萧汀在平板上输入数据,突然“哎呀”一声:“白城产区有一半是沙质土,之前大豆在沙质土里加了1%果胶,玉米涂层是不是也得加?不然附着力不够。”叶澜立刻拿起气生根模型,往上面涂了一点随身携带的胶水——这是之前粘橡皮泥用的,“你看,要是不加果胶,胶水一蹭就掉,加了之后能牢牢粘在橡皮泥上,玉米涂层肯定也得加!”

正说着,机场广播响起登机提示,双孩慌忙把模型、平板和工具塞进“迷你科研包”。登机后,他们没像其他孩子一样靠在座椅上休息,反而挤在客舱过道的小桌板旁,继续完善测算。叶澜用彩笔在笔记本上画“玉米涂层配方表”,萧汀则在旁边补充备注:“沙质土地块:+1%果胶;低温区:+22公斤抗冻肽;所有地块:+0.8%聚乙烯醇。”

突然,飞机遇气流颠簸,小桌板上的橡皮泥模型被晃掉在地上,气生根的“涂层”(胶水)裂开一道缝。叶澜捡起模型,盯着裂缝突然眼睛一亮:“哥!咱们可以用颠簸模拟田间的风力!”她把模型放在桌板上,故意轻轻晃动桌板,“你看,没加聚乙烯醇的涂层容易裂,加了之后说不定能扛住晃动!”

萧汀立刻点头,从包里掏出三张透明胶带——分别粘了0.5%、0.8%、1%的聚乙烯醇粉末,这是刚才在候机厅用糖纸剪的小碎片做的实验样本。他把胶带贴在模型上,然后慢慢晃动桌板:“0.5%的裂了,0.8%的没裂,1%的太黏,粘在桌板上拿不下来!”萧凡和叶之澜凑过来看,忍不住笑起来:“这可是个重要发现,”叶之澜摸了摸叶澜的头,“咱们到了白城,就按0.8%的比例测聚乙烯醇。”

三个多小时后,飞机降落在白城机场。走出航站楼,一股比大豆产区更冷的风扑面而来,萧汀立刻掏出手机查温度:“现在10c,晚上会降到-3c,比预研的-5c高一点,但还是要注意抗冻。”叶澜则盯着远处的玉米田,拉了拉叶之澜的衣角:“妈妈,你看那些玉米的叶子有的发黄,是不是已经开始受冻了?咱们得赶紧测涂层!”

合作社的张社长早已在机场外等候,看到双孩手里的科研包,忍不住打趣:“这俩小研究员,刚下飞机就惦记着玉米啊?”萧汀立刻把平板递过去,上面是“玉米科研初步方案”:“张叔叔,我们算好了涂层配方,还得测沙质土的附着力,您能帮我们找块试验田吗?”张社长接过平板,看着上面详细的数据和图表,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比我们合作社的技术员算得还细,放心,试验田早就准备好了!”

到了合作社,双孩跟着张社长去看试验田。玉米田里的玉米秆已经长到一人多高,叶子在风中轻轻晃动。叶澜蹲在田埂上,用手拨开土壤,露出玉米的须根系:“你看,这是支持根,扎在土里能抗倒伏,涂层得重点涂这里。”萧汀则用小铲子挖了一点土,放在电子秤上:“这土的沙质含量比大豆产区高,果胶得加到1.2%,不然附着力不够。”

当天下午,合作社的临时实验室里热闹起来。萧凡带着研究员调试涂层原料,叶之澜则指导双孩做附着力测试。叶澜负责将不同比例果胶的涂层涂在玉米根系样本上,萧汀则用电子秤称取涂胶前后的重量差,计算残留率。“1%果胶的残留率78%,1.2%的85%,1.5%的86%,”萧汀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加1.2%就行,既能保证附着力,又不会浪费原料。”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出现——玉米须根系分支太多,普通刷子涂胶时,容易遗漏细根。老农王大伯蹲在田埂上,看着研究员涂胶忍不住叹气:“这细根跟头发丝一样细,用刷子涂得涂到啥时候?俺们种地都是抢时间,哪有这么多功夫慢慢涂。”

双孩听到王大伯的话,立刻凑过来。叶澜盯着田埂上的滴灌带——这是合作社灌溉玉米用的,管壁上有很多小孔,水流能从小孔里滴出来。“王爷爷,”叶澜指着滴灌带,“咱们能不能把涂层从孔里挤出来,直接涂在根系上?”萧汀立刻眼前一亮:“对!就像给花浇水一样,把滴灌带剪短,对准根系挤涂层,一次能涂好几根细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