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玄幻>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644章 机场到黑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4章 机场到黑土(2 / 2)

他们立刻找张社长要了一段废弃的滴灌带,萧汀用剪刀把滴灌带剪成10厘米长的小段,然后用针在管壁上扎了几个小孔——孔径刚好能对准玉米细根。叶澜则往滴灌带里倒了一点涂层,然后对准根系轻轻挤压:“你看!涂层从小孔里流出来,刚好涂在细根上,一点都不浪费!”

王大伯试着用了一下,忍不住笑起来:“这法子好!比用刷子快多了,俺们一天能涂好几亩地!”萧汀还嫌不够,从包里掏出3d打印笔——这是之前做大豆根瘤模型用的,他用打印笔在滴灌带顶端做了一个小漏斗,“这样倒涂层更方便,不容易洒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在试验田推广“根系涂胶器”(改造后的滴灌带)。双孩每天都跟着研究员去田间,手把手教农民使用。叶澜负责教大家调整小孔位置:“对准细根,别扎太用力,不然会把根戳断。”萧汀则负责核对涂层用量:“李爷爷,您这块地是沙质土,得加1.2%果胶,我帮您算好了,一共需要33公斤涂层。”

就在涂层测试顺利推进时,当地气象局发布寒潮预警——未来3天夜间温度将降至-12c,远超预研的-5c。萧凡拿着预警信息,在临时实验室里召开紧急会议:“现在已涂胶的玉米有100亩,还有100亩没涂,库存抗冻肽只够再涂50亩,要是不解决抗冻问题,玉米气生根肯定会冻伤。”

研究员们都皱起眉头,叶之澜突然说:“白城特产店有卖甘油,之前查资料说甘油能增强抗冻性,咱们能不能试试混合甘油?”双孩立刻举手:“我们来测!”萧汀从实验室里找了三个小冰箱——这是之前测大豆低温抗冻性用的,他把冰箱温度分别调到-8c、-10c、-12c,然后将抗冻肽和甘油按1:1、1:2、1:3的比例混合,涂在玉米根系样本上,放进冰箱。

叶澜则在田间选了三块小地块,分别涂了不同比例的混合涂层,每2小时记录一次根系状态。凌晨3点,气温降到-10c,叶澜裹着厚外套蹲在田埂上,用手电筒照着根系样本:“1:1的冻伤了,1:2的没冻伤,1:3的太黏!”她立刻跑回实验室,把结果告诉萧汀。

萧汀打开冰箱,果然和田间测试结果一样:1:2比例的混合涂层在-12c下仍保持完好。“太好了!”萧凡立刻安排研究员去采购甘油,双孩则跟着大家一起混合涂层。王大伯和其他农民也赶来帮忙,连夜给剩下的50亩玉米涂胶。叶澜负责教大家混合比例:“一碗抗冻肽,加两碗甘油,搅拌均匀再用!”萧汀则负责核对用量:“这块地是低温区,得多加2公斤混合涂层!”

寒潮过后,团队去田间检测,结果让人惊喜:使用1:2抗冻肽-甘油混合涂层的玉米,冻伤率仅5%,而未涂胶的地块冻伤率达30%。王大伯看着自家的玉米田,激动地拉着双孩的手:“多亏了你们这俩小研究员,俺的玉米才没冻坏!”

接下来的日子,双孩又开始解决“农民操作”的难题。他们发现老年农民不会看配方表,就编了方言顺口溜:“须根细,涂薄层,气生根,厚一点;涂胶器,对小孔,挤一下,全覆盖;抗冻肽,配甘油,一比二,不怕寒。”还联合合作社的小学生,用手机拍了教学小视频——视频里,双孩拿着涂胶器,一步一步教大家操作,连“怎么搅拌涂层”“怎么判断涂胶厚度”都讲得清清楚楚。

针对农民提出的“涂层保质期短”问题,双孩还做了防腐测试。他们在涂层里分别加了0.3%、0.5%、0.7%的防腐剂,然后放在实验室的阴凉处观察:“0.3%的3天就坏了,0.5%的能放15天,0.7%的有异味,就加0.5%!”这个发现解决了农民“一次用不完浪费”的顾虑,大家用涂层的积极性更高了。

一个月后,玉米到了收获季。白城的玉米田里,金黄的玉米棒挂满枝头,沉甸甸的果穗压弯了玉米秆。合作社的验收会就设在田边,农业局的领导、周边村镇的种粮大户都来了。萧凡拿着验收报告,声音洪亮地说:“经过测试,‘玉米专用复合涂层’成效显着:亩产达650公斤,比未使用涂层的地块提升18%,倒伏率从10%降至2%,冻伤率仅5%!更重要的是,叶澜、萧汀两位小研究员设计的‘根系涂胶器’和‘方言教学法’,让技术推广效率提升了3倍,农民上手快、用得好!”

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热烈的掌声。农业局的李局长走到双孩身边,笑着说:“你们俩是真正的‘田间小研究员’,既懂技术,又懂农民,我们决定把‘根系涂胶器’和‘玉米涂层配方’纳入全省农业科技推广目录,让更多种粮户受益!”

王大伯也挤过来,给双孩递了一袋刚收获的玉米:“这是用你们的技术种出来的,颗粒饱满,煮着吃可甜了!”叶澜接过玉米,剥了一颗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她忍不住对萧汀说:“这比机场的玉米糖还甜!”

验收会结束后,团队准备离开白城。双孩在临时实验室里,忙着整理玉米科研笔记。叶澜把“根系涂胶器”的设计图、方言顺口溜和教学视频截图贴在笔记本上,萧汀则把涂层配方表、附着力测试数据和抗冻实验结果整理成表格。他们还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画了一片金黄的玉米田,旁边写着“家庭科研第3站:白城玉米田——韧性涂层+抗冻配方+农民友好工具”。

返程的火车上,双孩翻着农业期刊,突然被一篇“南方水稻抗倒伏”的文章吸引。叶澜指着文章里的水稻图片,兴奋地对萧凡和叶之澜说:“爸爸妈妈,下次我们去研究水稻吧!水稻的根系在水里,涂层得防水,不然会化掉!”萧汀立刻掏出平板,开始搜索“水稻根系结构”:“水稻是须根系,但比玉米的更细,涂胶器得改小一点,孔径要更小!”

萧凡和叶之澜相视一笑,看着孩子们凑在平板前讨论的样子,仿佛已经看到了下一片田野——南方的稻田里,两个小小的身影蹲在田埂上,手里拿着新的涂胶器,正在测试水稻涂层的防水性。东北的黑土气息还萦绕在鼻尖,白城的玉米田还留在脑海里,而这场带着“小研究员”的科研远征,早已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了走向更广阔田野的种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