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玄幻>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651章 新防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1章 新防护(2 / 2)

“爸爸,给它们搭个小架子吧!”萧汀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拿着几根细竹竿,是昨天从田埂边捡的。叶澜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一卷透明胶带:“咱们用竹竿把稻苗撑起来,再用胶带固定,就像给它们用拐杖一样。”

萧凡眼前一亮——昨天全家讨论新防护方案时,萧汀提过搭架子,叶澜补充说用网子,现在结合起来,或许是个好办法。“汀汀和澜澜的想法都很好,”他站起来,“不过竹竿太细,容易把稻苗戳伤,咱们用玉米纤维网吧,又软又结实,还能降解,不会污染土地。”

“玉米纤维网是什么?”叶澜好奇地问。萧凡笑着解释:“就是用玉米做的网子,用完之后埋在土里,会慢慢变成养分,给稻苗施肥。”他从屋里拿出一卷淡黄色的玉米纤维网,展开给双孩看:“你们看,这个网子有弹性,能跟着稻苗一起长。”

叶之澜这时提着水壶过来,听到他们的讨论,笑着说:“我昨天联系了合作社的王叔叔,他说可以帮咱们把网子裁成合适的尺寸。”萧凡点点头:“那咱们今天就先做个小范围试验,在南侧这几棵倾斜的稻苗周围搭网。”

首先是测量尺寸。萧凡用卷尺量了稻苗的高度,又量了这几棵稻苗的分布范围:“网子的高度要到稻苗中部,太高会挡住阳光,太低起不到支撑作用。”叶澜负责记录数据:“稻苗高65厘米,网子高度30厘米,宽度1.5米。”萧汀则拿着竹竿,在稻苗周围插了四个点,作为固定网子的标记。

合作社的王叔叔中午就把裁好的网子送来了。萧凡教双孩如何固定网子:“先把网子的四个角系在竹竿上,然后慢慢拉紧,让网子刚好贴在稻苗侧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叶澜负责系绳子,她学着萧凡的样子,打了个活结:“这样以后调整的时候,解开也方便。”

萧汀则在旁边帮忙拉网子,他使劲拽着网子的一角,小脸憋得通红:“姐姐,再拉紧一点,不然稻苗还是会歪!”叶之澜笑着说:“别太用力,会把网子拉破的。”萧凡在中间调整:“这样刚好,网子能支撑稻苗,又不会勒住它们。”

搭好网子后,萧凡蹲下来,轻轻推了推稻苗——稻苗晃了晃,却没有再倾斜。“成功了!”他高兴地说,“这个网子不仅能支撑稻苗,还能让风从网眼里过去,不会像防风架那样挡风。”叶澜赶紧在观察册上画了个网子,旁边写着“稻苗的小床,又软又结实”。

下午,双孩一直在试验田边观察。萧汀发现有只小蜜蜂落在稻花上,网子没有挡住它:“爸爸,蜜蜂还能采蜜,网子不影响!”叶澜则记录稻苗的倾斜角度:“搭网前倾斜15度,搭网后只有5度,效果很好!”

萧凡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刚搞科研的时候——也是这样,对每一个小细节都充满好奇,对每一次小成功都无比兴奋。叶之澜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你今天话比平时多,跟孩子们一起做试验,是不是觉得更有意思?”

萧凡点点头,看着试验田的玉米纤维网在阳光下泛着淡黄色的光:“以前总想着快点出成果,现在觉得,慢慢探索,带着孩子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科研最本真的样子。明天咱们再搭两排网子,扩大试验范围。”

第四日·瓢虫观察与艾草驱虫记录

7月20日的清晨,带着淡淡的艾草香。叶澜一睁开眼,就拉着萧汀跑到试验田——昨天种的大豆种子,终于冒出了小小的绿芽,像一个个害羞的小脑袋,从泥土里探出来。“发芽了!大豆发芽了!”她兴奋地喊,声音吵醒了正在木屋门口整理数据的萧凡。

萧凡走过来,蹲在大豆苗旁边,拿出放大镜:“澜澜,你看大豆苗的子叶,是豆瓣形的,以后会慢慢长出真叶。”他又指着艾草苗:“艾草的叶子是锯齿形的,两种叶子不一样,要记下来。”叶澜赶紧拿出观察册,用彩笔仔细画着大豆苗和艾草苗的叶子,萧汀则在旁边数:“一共12棵大豆苗,都发芽了!”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观察瓢虫是否被大豆吸引过来。萧凡给双孩准备了“瓢虫观察表”,上面画着时间、数量、位置三栏:“每小时观察一次,看到瓢虫就记下来,还要看它们是不是在吃稻飞虱。”

叶澜负责记录时间和数量,萧汀则负责观察位置。上午九点,他们第一次观察——在大豆苗旁边,发现了2只红色的瓢虫,正趴在稻叶上,嘴里似乎咬着什么。“是稻飞虱!”萧汀大声说,“瓢虫在吃虫!”叶澜赶紧在观察表上写:“9:00,2只瓢虫,在大豆苗东侧稻叶上,捕食稻飞虱。”

十点的时候,瓢虫变成了3只,其中一只飞到了艾草苗上。“为什么瓢虫会去艾草上?”叶澜好奇地问。萧凡笑着解释:“艾草有香味,能吸引瓢虫,大豆能提供食物,两者结合,瓢虫就愿意留在咱们的试验田了。”萧汀立刻补充:“就像咱们又给瓢虫准备了‘食堂’,又准备了‘房子’!”

中午的时候,天有点热。叶之澜给双孩准备了凉西瓜,让他们在木屋门口观察。叶澜啃着西瓜,眼睛却盯着试验田:“12:00,4只瓢虫,都在大豆苗周围。”萧汀则拿着放大镜,仔细看瓢虫的脚:“瓢虫有6只脚,跑得好快!”

下午两点,突然飞来一只小鸟,落在田埂上,吓得瓢虫都飞走了。萧汀有点着急:“小鸟会吃瓢虫吗?”萧凡赶紧安慰他:“这是麻雀,主要吃种子,不吃瓢虫。你看,它们又飞回来了。”果然,没过几分钟,瓢虫就重新落在稻叶上。叶澜松了口气,在观察表上写:“14:00,3只瓢虫,因麻雀干扰暂时离开,后返回。”

除了观察瓢虫,他们还记录了艾草的驱虫效果。萧凡教双孩数虫洞——在试验田选了10棵涂了涂层的稻苗,5棵在艾草旁边,5棵远离艾草。叶澜负责数艾草旁边的稻苗:“1号稻苗1个虫洞,2号0个,3号1个,4号0个,5号1个,平均0.6个。”萧汀则数远离艾草的稻苗:“1号2个,2号1个,3号2个,4号3个,5号2个,平均2个!”

“你们看,”萧凡指着数据,“艾草旁边的稻苗,虫洞比远离艾草的少很多,说明艾草的驱虫效果很好。再加上瓢虫捕食,以后稻苗的虫洞会更少。”叶澜赶紧把数据记在观察册上,还画了个对比图:艾草旁边的稻苗画了1个小虫子,远离艾草的画了3个。

晚上,萧凡把“瓢虫观察表”和“虫洞统计表”整理好,贴在家庭科研纪念册里。叶之澜看着纪念册,笑着说:“咱们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了,等下次观摩会,一定要让农民们看看这些数据。”萧汀则趴在旁边,画了个瓢虫和艾草的简笔画,写着“稻苗的好朋友”。

萧凡看着纪念册里满满的记录,突然觉得,这段时光,不仅是一次科研之旅,更是一段充满爱与成长的家庭记忆。他摸了摸双孩的头:“明天咱们再观察一天瓢虫,然后总结大豆、艾草、瓢虫的共生效果,好不好?”

第五日·新防护方案的成果总结与下一站构想

7月21日是他们在试验田开展新防护探索的第五天。清晨的阳光格外明媚,照在试验田的玉米纤维网上,泛着柔和的光。萧凡、叶之澜带着双孩,站在试验田中间,看着这五天的成果——大豆苗长出了真叶,艾草隔离带外侧多了层“绿色防线”,湿度报警器在田埂上立着,玉米纤维网支撑着稻苗,瓢虫在稻叶间飞舞。

“咱们先总结这五天的成果。”萧凡拿出笔记本,“第一,大豆与艾草的共生方案有效,吸引了瓢虫,减少了虫洞;第二,湿度报警器能提前预警,准确率100%;第三,玉米纤维网能支撑稻苗,倾斜率从15%降到5%。”

叶澜拿出她的“科研观察册”,补充道:“大豆苗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