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玄幻>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652章 第六日·数据闭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2章 第六日·数据闭环(1 / 2)

第六日·数据闭环:双生智慧与对照实证

7月22日的晨雾像揉碎的云絮,缠在稻叶尖上,凝出细密的水珠。叶澜的小短腿踩着田埂上的草痕,跑得比家里的芦花鸡还快,攥在手里的“科研观察册”被她按在胸前,封面那片艾草叶沾了雾水,愈发鲜亮。她才四岁半,却已经是全家科研的“首席记录员”,昨晚趴在小桌子上列的观察清单,用不同颜色的蜡笔标着重点,红笔圈出的“数据闭环”四个字,是跟着萧凡念了三遍才记住的,此刻正像小旗帜一样在她心里飘着。

“姐!等等我!”萧汀的呼喊从雾里钻出来,带着奶气却格外笃定。他跟在姐姐身后,背着一个迷你版的黑色工具箱,里面整整齐齐摆着缩小款的卷尺、放大镜、电子计数器,还有一本巴掌大的便签本——这是萧凡特意找人定制的“儿童科研套装”。萧汀跑起来时,工具箱上挂着的金属瓢虫挂件叮当作响,他跑到叶澜身边,喘着气把便签本递过去,上面用铅笔写着歪歪扭扭却工整的字:“1.株高测量:土面→顶叶;2.瓢虫区分:红底黑点=益虫;3.虫洞判断:边缘不规则=虫害”。

“这是你自己写的?”叶澜蹲下来,指着便签本上的字问。萧汀点点头,小脸上满是骄傲:“昨晚爸爸教我查了昆虫图鉴,我还记住了稻飞虱的样子,身体小小的、灰绿色,会跳!”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透明的小盒子,“我还带了标本盒,要是抓到稻飞虱,就能给爸爸做样本了。”

姐弟俩蹲在大豆苗田埂边时,萧凡和叶之澜正从木屋走来。萧凡穿着浅灰色的科研服,手里拿着一个便携式数据采集仪,屏幕上已经显示出实时的土壤温湿度;叶之澜则提着一个保温箱,里面装着早餐和备用的测量工具,她的另一只手里,攥着一张打印好的试验田三维地形图——这是萧凡熬夜绘制的,标注着每一棵稻苗的初始位置和生长数据。

“澜澜,汀汀,今天的核心是完成对照试验的数据采集。”萧凡蹲下来,把数据采集仪放在地上,屏幕上立刻跳出试验区的基础数据,“我们要在西侧选一块条件完全一致的稻田做对照,重点验证大豆-艾草共生系统对虫害和稻苗长势的影响。”他指着地形图上的标记,“这块对照区的稻苗和试验区是同一天移栽的,同样涂了纳米防护涂层,土壤肥力、光照时长都一样,只有一个变量——没有种植大豆和艾草隔离带。”

叶澜立刻举起观察册,上面已经画好了一个简易的表格,表头写着“试验区”和“对照区”:“爸爸,我已经准备好了记录表格,要记虫洞数量、稻苗高度、瓢虫数量,还有土壤湿度对不对?”她的小手指着表格里的格子,“我还留了备注栏,要写有没有发现其他虫子。”

萧汀则凑到数据采集仪前,小手在屏幕上轻轻点了一下,屏幕立刻切换到土壤深层湿度数据:“爸爸,试验区的土壤深层湿度是28%,对照区的会不会不一样?”他抬头时,眼睛亮晶晶的,“要是湿度不一样,会不会影响试验结果?”

萧凡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欣慰的笑。他原本还想提醒孩子们注意土壤深层湿度的控制,没想到四岁半的儿子已经想到了。“汀汀观察得很仔细。”他摸了摸儿子的头,“所以我们昨天已经给对照区浇了和试验区等量的水,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湿度是否一致。”

叶之澜这时打开保温箱,拿出两个小巧的土壤深层湿度传感器:“这是我从农技站借的高精度传感器,能测到10厘米深的土壤湿度,比数据采集仪更精准。”她把传感器递给姐弟俩,“澜澜负责试验区,汀汀负责对照区,插入土壤时要垂直,不能歪哦。”

叶澜接过传感器,像模像样地用小铲子在大豆苗旁边挖了个浅坑,把传感器垂直插进去,然后用土把坑填好,盯着传感器上的数字:“27.8%,和爸爸的仪器差不多!”萧汀也学着姐姐的样子,在对照区插好传感器,跑回来报数:“对照区28.1%,误差很小!”

“很好,变量控制到位了。”萧凡点点头,从科研服口袋里掏出五个颜色不同的塑料标记牌,“接下来我们用五点取样法,在试验区和对照区各选五棵稻苗做标记,重点跟踪它们的生长数据。澜澜,你负责记录标记牌的位置和初始数据;汀汀,你用卷尺测量稻苗的高度,记住要从土面量到最顶端的功能叶。”

叶澜立刻拿出观察册,用铅笔在上面画了试验区的简易地图,每插一个标记牌,就用对应的颜色在地图上做标记:“红色在东侧,黄色在南侧,蓝色在西侧,绿色在北侧,紫色在中间。”她一边画一边念,确保自己不会记错。萧汀则拿着迷你卷尺,蹲在第一棵标记好的稻苗前,把卷尺的零刻度线贴在土面,小心翼翼地把卷尺拉直,直到顶端的叶片下方,然后大声报数:“试验区红色标记牌,稻苗高度68.3厘米!”

叶之澜在旁边补充:“还要记倾斜角度!爸爸说过,倾斜角度会影响光合作用。”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量角器,这是她特意让萧凡帮忙改造的,上面有清晰的刻度,“红色标记牌稻苗,倾斜角度2度!”

萧凡站在一旁,看着两个孩子有条不紊地操作,眼里满是惊喜。他原本以为需要反复指导,没想到姐弟俩不仅记住了所有步骤,还能主动补充遗漏的测量项。叶之澜走过来,递给萧凡一杯温热的豆浆:“你昨晚熬夜画地形图,肯定没休息好。”她看着孩子们的身影,“这两个孩子,真是天生的科研苗子,汀汀对数据敏感,澜澜心思缜密,刚好互补。”

萧凡喝了口豆浆,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叶澜正在仔细检查每一棵标记稻苗的叶片,用放大镜看着叶背,嘴里念念有词:“没有稻飞虱,有一只小瓢虫在吃蚜虫!”萧汀则在旁边记录:“试验区紫色标记牌,瓢虫1只,蚜虫3只。”

“爸爸,我们发现了益虫和害虫的互动!”叶澜跑过来,拉着萧凡的手往稻田里走,“你看,这只瓢虫正在吃蚜虫,而且它停在艾草旁边的稻叶上!”她指着观察册上的记录,“我们已经发现3只瓢虫了,都在大豆苗和艾草附近活动。”

萧汀也跑过来,补充道:“对照区我还没看到瓢虫,只看到了5只稻飞虱!”他的小脸上满是认真,“这说明大豆和艾草真的能吸引瓢虫,还能减少害虫!”

萧凡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观察那只瓢虫。红色的外壳上有七个黑点,正趴在稻叶背上,一口一口地啃着绿色的蚜虫。“这是七星瓢虫,是稻飞虱和蚜虫的天敌。”萧凡解释道,“大豆能分泌蜜露,给瓢虫提供额外的食物;艾草的气味能驱赶害虫,同时吸引瓢虫这类天敌,这就是生物防治的原理。”

叶澜立刻在观察册上写下“生物防治”四个字,虽然笔画有些歪歪扭扭,但每个字都写得很认真:“爸爸,我们可以做一个瓢虫活动轨迹图,看看它们是不是只在大豆和艾草周围活动。”她指着稻田,“我们可以每隔5米放一个观察点,记录每个点的瓢虫数量。”

萧汀眼睛一亮:“我可以用彩色粉笔在田埂上做标记,然后我们每隔10分钟去记录一次!”他说着,就想去拿粉笔,被叶之澜拦住了:“不行,粉笔会污染土壤,我们用石头做标记吧!”

“澜澜说得对,科研要注重环保。”萧凡赞许地看着女儿,“我们可以用不同形状的石头做标记,圆形代表1号观察点,方形代表2号,三角形代表3号。”他从田埂上捡起几块石头,递给孩子们,“现在,我们来设置10个观察点,覆盖试验区和对照区,然后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瓢虫数量和害虫数量。”

姐弟俩立刻行动起来,叶澜负责规划观察点的位置,确保分布均匀;萧汀则负责摆放石头,并用铅笔在观察册上画下每个观察点的位置和对应的石头形状。叶之澜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笑着对萧凡说:“你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团队协作,还能考虑到环保问题,比我们小时候厉害多了。”

萧凡点点头,拿出数据采集仪开始记录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这就是最高级的实验,不是依赖复杂的设备,而是通过精准的变量控制、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而孩子们的参与,让这个实验更有意义,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正是科研最需要的。”

上午九点,晨雾完全散去,阳光洒满稻田。叶澜和萧汀已经完成了三次观察记录,叶澜把数据整理成表格,萧汀则在旁边绘制简易的柱状图。“爸爸,你看!”萧汀举着自己画的图表,“试验区的瓢虫数量是对照区的6倍,害虫数量只有对照区的三分之一!”他的小脸上满是兴奋,“这说明我们的生物防护系统真的有效!”

叶澜也递过自己的观察册:“我们还记录了稻苗的虫洞数量,试验区平均每棵稻苗0.3个虫洞,对照区平均2.5个,而且试验区的稻苗叶片更绿,长势更好。”她指着表格里的数据,“我还发现,大豆苗的根长已经达到了12厘米,比单独种植的大豆苗根长更长,这说明艾草和大豆共生能促进根系生长。”

萧凡接过观察册,仔细核对每一个数据,眼里满是欣慰。他拿出便携式光谱仪,对着试验区和对照区的稻叶各测了一次:“试验区稻叶的叶绿素含量是58.2SPAD,对照区是52.6SPAD,叶绿素含量越高,光合作用越强,稻苗的长势就越好。”他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大豆-艾草共生系统不仅能有效防治虫害,还能促进稻苗生长,和我们的纳米防护涂层形成了双重保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