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日·菌落图谱与模拟仓序章
7月24日的晨光带着实验室特有的静谧,透过临时搭建的“微观实验角”纱窗,落在铺着白色防水桌布的桌面上。萧凡的指尖刚触碰到恒温箱的门把手,就听见身后传来轻手轻脚的脚步声——叶澜和萧汀穿着同款的小蓝围裙,手里分别攥着观察册和放大镜,眼睛亮得像藏了晨露。
“爸爸,菌落长出来了吗?”萧汀的声音压得很低,生怕惊扰了恒温箱里的“小生命”。叶澜则已经把观察册摊开在桌面,上面画好了两个对称的圆圈,分别标注“试验区土壤”和“对照区土壤”,旁边还预留了记录菌落数量、形态、颜色的空白栏。
萧凡笑着点点头,缓缓打开恒温箱。一股淡淡的培养基气味飘出来,两个孩子立刻凑上前,小脑袋几乎贴在一起。培养基上,密密麻麻的菌落已经成型:试验区的菌落大多是乳白色、边缘整齐的圆形,还夹杂着几簇淡绿色的菌落;对照区的菌落数量明显更少,颜色偏黄,边缘有些不规则。
“哇!试验区的菌落好多呀!”萧汀举起放大镜,对准其中一个较大的乳白色菌落,“姐姐你看,这个像小云朵一样!”叶澜则拿出铅笔,开始认真计数:“试验区第一块培养基,菌落28个;对照区12个。”她一边数一边念,萧汀在旁边用彩色笔给不同形态的菌落做标记:“乳白色是芽孢杆菌,淡绿色是放线菌,爸爸说这两种都是有益菌!”
萧凡拿出专业的菌落计数器,补充测量:“试验区有益菌落直径平均3.5厘米,对照区1.2厘米。”他把数据写在白板上,“菌落越大、数量越多,说明土壤里的有益菌活性越高,它们能帮助分解有机物、抑制病原菌,让土壤更肥沃。”
“就像给土壤找了好多‘小帮手’!”叶澜托着下巴,在观察册上画了个简笔画——土壤里藏着许多小圆圈,旁边画着大豆苗和艾草,用箭头连接起来。萧汀立刻附和:“这些‘小帮手’是艾草和大豆请来的,它们一起保护稻苗!”
叶之澜这时端着早餐走过来,手里还拿着一份打印好的资料:“我联系了农业大学的陈教授,他说我们的实验很有价值,还邀请我们去他们的极端天气模拟仓做测试。”她把资料递给萧凡,“陈教授说,自然环境的天气变化太随机,想要验证防护系统的稳定性和极限能力,模拟仓是最精准的选择。”
“极端天气模拟仓是什么?”萧汀好奇地问,小脸上满是疑惑。萧凡接过资料,指着上面的图片给孩子们讲解:“就是一个巨大的‘玻璃房子’,里面可以模拟高温、干旱、暴雨、强风各种极端天气,还能精准控制温度、湿度、风速这些参数,就像给实验打造了一个‘可控的大自然’。”
叶澜的眼睛立刻亮了:“那我们可以测试,在特别热、特别干,或者下大雨、刮大风的时候,我们的大豆-艾草共生系统和玉米纤维网、湿度报警器能不能保护稻苗!”她拉着萧汀的手,“我们还可以看看,土壤里的有益菌在极端天气下会不会还能工作!”
“这个想法太妙了。”萧凡点点头,眼里满是赞许,“只有通过极端环境的考验,我们的防护方案才算真正成熟,才能推广给更多农民使用。”他看着孩子们,“陈教授说后天可以安排我们使用模拟仓,今天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把需要测试的样本和设备都整理好。”
接下来的一整天,全家都投入到模拟仓实验的筹备工作中。叶澜和萧汀负责整理样本:他们小心翼翼地从试验区和对照区分别挖出3棵长势一致的稻苗、3棵大豆苗,连同根部的土壤一起装进特制的样本盒里,每个样本盒上都贴了标签,标签上不仅写着“试验区”“对照区”,还画着姐弟俩设计的专属标记——试验区是一只瓢虫,对照区是一片普通的稻叶。
“样本根部的土壤不能抖掉,要保持原样。”叶澜一边给样本盒盖盖子,一边提醒萧汀,“这样才能准确测试土壤菌群在极端天气下的变化。”萧汀点点头,小手轻轻按住样本盒,生怕里面的土壤掉出来:“我会小心的,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贝实验材料’!”
萧凡则负责整理实验设备:他把湿度报警器进行了最后的调试,确保远程提醒功能和自动联动滴灌的功能正常;又检查了玉米纤维网的完整性,准备了备用的竹桩和固定绳;还带上了便携式数据采集仪、叶绿素测量仪、土壤湿度传感器等专业设备,确保能全面记录实验数据。
叶之澜忙着准备后勤物资:她给孩子们准备了迷你版的实验服和手套,还打包了饮用水和便携零食;考虑到模拟仓内温度可能会很高,她特意准备了降温贴和小扇子;同时,她还根据陈教授的建议,准备了不同浓度的营养液,以备不时之需。
筹备过程中,姐弟俩还主动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叶澜发现,样本盒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晃动,导致根部土壤脱落,于是她找来柔软的棉花,把样本盒里的空隙填满,起到固定作用;萧汀则想到,模拟仓里的光照和自然光照可能不同,于是他提议带上便携式补光灯,确保稻苗的光合作用不受影响。
“你们考虑得太周到了。”萧凡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叶之澜笑着说:“这两个孩子,现在越来越有科研思维了,考虑问题比我还细致。”她递给他一瓶水,“你也歇会儿,别一直忙着调试设备,准备工作我们一起做,不急。”
傍晚时分,所有筹备工作都已完成。样本盒整齐地摆放在保温箱里,实验设备分门别类地装进了工具箱,姐弟俩的“科研观察册”上,已经详细列出了模拟仓实验的测试项目和预期目标:“1.高温干旱下稻苗萎蔫率对比;2.暴雨后稻苗倾斜率与土壤板结情况;3.强风下玉米纤维网支撑效果;4.极端天气后土壤有益菌活性变化;5.湿度报警器与滴灌联动有效性。”
萧汀趴在桌子上,看着自己列的测试项目,小声对叶澜说:“姐姐,你说我们的实验在模拟仓里会不会成功?我有点紧张。”叶澜拍了拍他的肩膀,一脸自信地说:“肯定会成功的!我们的共生系统和防护设备都很厉害,而且我们做了这么充分的准备,一定能通过极端天气的考验!”
萧凡走过来,摸了摸孩子们的头:“科学实验不一定每次都能得到预期的结果,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记录,无论结果如何,都是有价值的发现。”他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明天我们就要去模拟仓了,这会是一次非常特别的科研体验,我们一起加油!”
叶之澜端来晚餐,全家围坐在桌前,一边吃饭一边讨论着明天的实验流程。萧汀兴奋地说:“我想先测试强风,看看我们的玉米纤维网能不能挡住大风!”叶澜则说:“我想先测试高温干旱,看看我们的湿度报警器和滴灌系统能不能保护稻苗不缺水!”
萧凡笑着说:“陈教授已经帮我们制定了测试方案,明天我们会先进行高温干旱测试,再进行暴雨测试,最后进行强风测试,还要模拟一次强风+高温的复合极端天气,这样能更全面地验证我们的防护系统。”他看着孩子们,“明天在模拟仓里,澜澜负责记录数据,汀汀负责操作部分简单的设备,我和妈妈负责安装和调试,我们分工合作,一定能顺利完成实验。”
晚上睡觉前,叶澜和萧汀还在认真地复习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叶澜把测试项目和记录表格又看了一遍,确保自己不会遗漏任何一个数据;萧汀则拿着迷你版的湿度报警器,反复练习操作方法,嘴里念念有词:“低于20%浇水,高于80%排水,远程提醒,自动联动滴灌。”
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萧凡和叶之澜相视而笑。他们知道,这次模拟仓实验不仅是对防护方案的考验,更是对两个孩子科研能力的一次锻炼。而无论实验结果如何,这段充满探索与成长的科研之旅,都将成为孩子们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全家就带着准备好的样本和设备,驱车前往农业大学的极端天气模拟仓。车子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窗外的稻田一片翠绿,叶澜和萧汀趴在车窗边,小声讨论着即将开始的实验,眼里满是期待与兴奋。
“快到了!”萧凡指着前方远处的一栋巨大的玻璃建筑说。那就是极端天气模拟仓,远远望去,像一个巨大的透明城堡,矗立在农田中间。车子驶近后,孩子们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宏伟——仓体高达十几米,占地面积足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墙面是特制的钢化玻璃,能清晰地看到里面的实验区域。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