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玄幻>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656章 田垄与梯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6章 田垄与梯田(1 / 2)

第十日·智联田垄与梯田新章

潮汕合作社的金色稻浪还在风中翻涌,萧凡的手机就收到了陈教授的视频通话。屏幕里,陈教授举着一份南方农业发展报告,语气兴奋:“萧凡,你们的防护系统在台风季表现太亮眼了!农业农村局想推广到清溪镇、云栖镇的梯田稻区,但这两个地方地形特殊,还有农户反映希望能‘少跑腿’,能不能给系统加个‘智能大脑’?”

叶澜和萧汀凑在手机旁,听到“智能大脑”四个字,眼睛瞬间亮了。“是像我们玩的智能机器人那样,能自己干活吗?”萧汀攥着王大叔送的竹编放大镜,圆脸蛋上满是期待。叶澜则已经翻开观察册,在空白页写下“智能升级”四个字:“我们可以给传感器装上网,让农户在手机上就能看到稻田情况!”

挂了电话,全家立刻召开“科研升级会”。萧凡铺开南方稻区地图,指着清溪镇、云栖镇的位置:“这两个地方多是梯田,坡度从15度到30度不等,原来的纤维网支架没法调节角度,风力容易从侧面灌入;而且山区信号不稳定,物联网改造得兼顾‘离线可用’;另外,梯田灌溉比平原难,滴灌系统得适配坡度调整水流速度。”

叶之澜补充道:“还要考虑农户的使用习惯,App得做得简单易懂,字体要大,操作步骤不能超过3步,最好还有本地方言的语音提示,方便年纪大的农户。”

“我有主意!”萧汀突然举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画满草图的纸,“我设计了一个‘虫害智能监测盒’!里面放艾草精油吸引虫子,再装个小摄像头,手机就能看到有没有福寿螺、稻水象甲,还能数数量!”他指着草图上的小盒子,“盒子外面裹上棕榈纤维,和我们的网子一样环保,还能当益菌的小房子!”

叶澜也跟着点头:“我可以编个简单的程序,把土壤湿度、益菌活性这些数据变成彩色图表,绿色是正常,黄色要注意,红色就报警,农户一看就懂!”

接下来的一个月,全家扎根在农业大学的实验室和合作社的稻田之间,开启了系统智能化改造。萧凡负责物联网模块的安装调试,给原来的湿度报警器、风速传感器加装了4G+离线存储模块,确保山区信号不好时也能记录数据;叶之澜联系软件工程师,把姐弟俩的想法融入App开发,设计了“监测首页-一键操作-故障提醒”三个核心板块,还加入了当地农户熟悉的方言语音提示;叶澜则趴在电脑前,用儿童编程软件编写数据可视化程序,把复杂的科研数据转化成农户能理解的柱状图、折线图。

萧汀的“虫害智能监测盒”遇到了小麻烦:艾草精油的浓度不好控制,太浓会吸引太多虫子,太淡又监测不到。他跟着萧凡去实验室做实验,一次次调整浓度,还在盒子里加了一层透气棉,让精油缓慢挥发。“姐姐你看,这样精油能用15天,刚好符合农户的巡查周期!”萧汀拿着调试好的监测盒,跑到稻田里安装,小小的身子趴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把盒子固定在稻秆中间。

与此同时,梯田适配的改造也在推进。萧凡和陈教授一起设计了可调节角度的纤维网支架,支架底部装有螺旋底座,能根据梯田坡度在15-30度之间自由调整,让纤维网始终保持最佳的防风角度;滴灌系统则加装了流量调节阀,坡度越陡,水流速度越慢,避免水分快速流失。叶澜和萧汀跟着农户去合作社周边的梯田考察,测量不同坡度的风速、水流速度,记录在观察册上,为支架角度和水流速度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坡度25度的梯田,风速比平原高30%,水流速度快2倍!”叶澜念着记录的数据,萧汀在旁边画了个倾斜的梯田示意图,标注出“支架调至20度”“水流速度调至最低档”。

经过一个月的奋战,智能化防护系统终于完成改造。农户打开专属App,首页就能看到土壤湿度、风速、虫害情况的实时数据,还有彩色图表显示作物生长趋势;点击“一键防护”,就能远程启动滴灌、查看监测盒的虫害视频;如果数据异常,App会自动推送语音提醒:“注意!当前风速6.5级,建议加固纤维网!”

王大叔拿着手机,反复操作着App,笑得合不拢嘴:“这下太方便了!我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以前每天要跑几趟田埂,现在坐在家里就能看稻田情况,还能收到提醒,真是帮了大忙!”

就在智能化系统准备推广到清溪镇、云栖镇试点时,合作社突然传来消息:相邻的清溪镇遭遇了罕见的“秋台+暴雨”叠加灾害,部分提前安装了旧版防护系统的试点田,出现了纤维网排水孔堵塞、土壤益菌活性下降的问题,稻苗有轻微倒伏迹象。

“我们得赶紧去清溪镇!”萧凡当机立断。第二天一早,全家就带着孩子们和改良后的智能化设备,驱车赶往清溪镇山区。

车子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窗外的梯田一层叠一层,从山脚延伸到山顶。刚到试点村,农户李大爷就带着他们赶到田里:“萧老师,你们快看看,这网子的排水孔被树叶、泥沙堵了,田里积了好多水,稻苗都有点歪了!”

叶澜和萧汀立刻蹲下来查看。果然,纤维网的排水孔里塞满了落叶和泥沙,雨水积在网子下方,土壤变得泥泞,部分稻苗的茎秆轻微倾斜。萧汀用小手指戳了戳堵塞的排水孔:“姐姐,要是有个滤网就好了,能挡住树叶和泥沙!”

叶澜点点头,眼睛一亮:“可以用棕榈纤维做个简易滤网,既透气又能防堵,还容易降解!”

萧凡和叶之澜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找来当地农户常用的棕榈纤维,剪成圆形,中间扎上小孔,固定在排水孔外侧,做成了简易防堵滤网;同时,萧凡用便携式菌群检测仪测量土壤益菌活性,发现活性已经降到了40%。“益菌活性不够,土壤的透气性和抗逆性会下降。”萧凡眉头微皱。

“我们可以做‘益菌应急补施包’!”叶澜提议,“把有益菌和秸秆粉混合,装在可降解的纸袋里,埋在稻苗根部,浇水后纸袋溶解,益菌就能快速繁殖!”

萧汀也跟着出主意:“还要在App里加个‘益菌活性提醒’,活性低于50%就推送补施消息!”

全家和农户们一起动手,给所有试点田的纤维网装上了棕榈纤维滤网,在稻苗根部埋上了益菌应急补施包。叶澜则在App后台设置了益菌活性预警阈值,确保农户能及时收到提醒。

三天后,清溪镇的雨停了。全家再次来到试点田,发现田里的积水已经排尽,土壤恢复了松软,轻微倾斜的稻苗也重新挺立起来。李大爷拿着手机,兴奋地说:“App真的提醒我补施益菌了!现在稻苗长得比以前还好,你们的智能系统太管用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