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5章 台风(1 / 2)

第九日·台风之境与共生韧力

模拟仓的晨雾还未散尽,叶澜和萧汀已经踩着小皮鞋跑到了实验区边缘。四岁半的姐弟俩穿着缩小版的浅蓝色实验服,腰间系着同款安全绳——这是叶之澜特意为他们准备的,怕等会儿强风测试时站不稳。萧汀攥着迷你风速仪,圆乎乎的脸蛋上满是严肃:“姐姐,陈教授说今天要吹11级台风,比上次我们在电视里看的台风还厉害!”叶澜点点头,小手熟练地翻开观察册,用铅笔在新一页写下“11级台风测试”,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台风符号,又补了个盾牌:“我们的纤维网和稻苗都会像盾牌一样坚强的。”

陈教授已经在控制台前等候,身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参数:“准备好了吗?11级台风,实测风速32米\/秒,模拟南方台风登陆时的湿冷气流和短时阵风,现在开始倒计时——5、4、3、2、1!”

话音刚落,模拟仓内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嘶吼。起初是沉闷的风声,转瞬就变成尖锐的呼啸,仿佛无数头野兽在同时咆哮。湿冷的气流裹挟着细密的水雾扑面而来,瞬间打湿了孩子们的额发,实验服的衣角被吹得猎猎作响。叶澜下意识地拉住萧汀的手,两人弯腰降低重心——这是萧凡昨天特意教他们的,南方台风天里“低姿避险”的基本常识。

“哇!风好大!”萧汀的声音被风声盖得断断续续,他举起迷你风速仪,屏幕上的数字快速跳动,最终定格在31.8米\/秒,“姐姐,快到32米了!”

叶澜的目光紧紧锁定着样本区域。对照区的稻苗在狂风中毫无招架之力,刚接触到强风就成片倒伏,细长的茎秆像被折断的稻草般铺在地面,有的甚至被风吹得贴着地面翻滚,叶片撕裂的“沙沙”声清晰可闻。而试验区的玉米纤维网被狂风压成了一道深深的弧形,网体与螺旋式竹桩的连接处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是随时都会断裂。但这道弧形的防护墙却稳稳地挡住了大部分风力,网后的稻苗只是轻轻晃动,茎秆始终保持着挺立的姿态。

“对照区倒伏好多!”叶澜快速在观察册上记录,铅笔尖在纸上划过的痕迹都带着急促,“试验区稻苗无折断,仅轻微倾斜!”

就在这时,萧汀突然指着试验区的角落大喊:“姐姐!竹桩!竹桩歪了!”

叶澜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角落一根螺旋式竹桩被狂风连根拔起了小半截,露出了底下的淤泥层,原本紧绷的纤维网撕开了一道约十厘米长的裂口。狂风从裂口里灌进来,直接吹向内侧的几株稻苗,那几株稻苗的叶片瞬间被吹得翻卷起来,茎秆开始剧烈摇晃,眼看就要倒伏。

“不好!”叶澜心里一紧,立刻拉着萧汀往工具箱跑。工具箱被固定在墙角,里面放着备用的加固带、铁锤和几块楔形石头。“萧汀,你帮我扶着竹桩,我来绑加固带!”叶澜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但动作却丝毫不乱。

萧汀点点头,小小的身子扑过去,用尽全力顶住摇晃的竹桩。狂风像一只无形的大手,不断推着他的后背,他的脸憋得通红,双腿微微打颤,却死死咬着牙不肯松手:“姐姐,我顶住了!你快绑!”

叶澜跪在地上,一手抓住纤维网的裂口边缘,一手拿着加固带缠绕竹桩。风太大了,加固带被吹得乱飞,她好几次都抓不住,手指被粗糙的绳索磨得发红发烫,甚至渗出了细小的血珠。但她没有停下来,而是趁着一阵阵风势稍缓的间隙,快速将加固带绕了三圈,用卡扣牢牢固定住,又拿起楔形石头塞进竹桩底部的缝隙里,用铁锤轻轻敲实。

“好了!”叶澜大喊一声,拉着萧汀快速退到安全区域。两人浑身都湿透了,头发贴在脸上,实验服上沾满了泥土,但看着那根重新站稳的竹桩和被修补好的纤维网,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陈教授在控制台前通过监控看到了这一幕,忍不住对着麦克风称赞:“两个小科学家真了不起!临危不乱,还懂得利用地形和工具,这就是科研需要的应变能力!”

11级台风测试持续了两个小时,当风声渐渐平息,模拟仓内恢复平静时,叶澜和萧汀立刻冲了过去。对照区的景象惨不忍睹:85%的稻苗倒伏,其中60%的茎秆折断,30%连根倾斜,土壤表面被狂风卷起一层浮土,显得凌乱不堪。而试验区的稻苗仅8%轻微倾斜,没有一株折断,纤维网虽然还保持着被风吹后的弧形,却依然牢牢地固定在竹桩上,像一道守护稻田的坚盾。

“太厉害了!”萧汀蹲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稻苗的茎秆,“姐姐你看,这些稻苗的茎秆好结实,一点都没断!”

萧凡拿着专业仪器进行检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试验区稻苗倒伏率8%,茎秆完好率92%,纤维网的弹性形变吸收了70%的风力冲击,比硬支撑的抗风效果好太多了。而且你们刚才修补的裂口处,风力对稻苗的影响很小,说明应急处理非常有效。”

叶澜拿出观察册,认真记录着数据:“11级台风测试,试验区稻苗倒伏率8%,对照区85%;茎秆完好率试验区92%,对照区15%;纤维网防护效率达89%。”她一边写一边念,萧汀在旁边用彩色笔给数据画了个大大的星星。

稍作休息后,复合天气测试开始了——10级台风+43c高温。这是南方台风季常见的反常天气,台风来临前往往会经历一段酷热天气,高温与狂风的叠加,对作物的考验更为严峻。

模拟仓内先启动了43c的高温预热,阳光模拟灯发出强烈的光线,照射在土壤和作物上。仅仅一个小时,对照区的土壤表层就出现了干裂的纹路,稻苗的叶片开始微微卷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而试验区因为有纤维网的遮挡,叶面温度比对照区低了3c,土壤湿度也保持得相对稳定。

“现在启动10级台风!”陈教授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

狂风再次席卷模拟仓,只不过这次的风带着灼热的温度,吹在身上不是湿冷,而是火辣辣的刺痛。高温加速了叶片水分的蒸发,对照区的稻苗在15分钟内萎蔫率就达到了70%,大豆叶片直接卷曲发黑,看起来毫无生机。

“湿度报警器触发了!”萧汀指着试验区的设备大喊。只见湿度报警器的红灯亮起,滴灌系统立刻启动,但这次不是普通的根部滴灌,而是“间歇式喷雾+根部滴灌”的双模式——这是全家昨天针对台风天风力大、表层浇水易流失的问题,特意优化的方案。

水雾从喷雾头喷出,在纤维网的遮挡下均匀地洒落在稻苗和土壤上,避免了被狂风直接吹散。同时,根部滴灌系统缓慢地向土壤深层输水,确保作物根系能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叶澜拿着温度仪测量叶面温度:“试验区稻苗叶面温度38c,对照区45c!喷雾真的有用!”

萧凡则拿着便携式菌群检测仪,蹲在土壤样本旁进行检测。屏幕上的数据显示,试验区土壤有益菌活性仍保持在55%,而对照区仅25%。“太神奇了!”他忍不住说道,“在10级台风和43c高温的双重压迫下,试验区的有益菌还能保持这么高的活性,这说明大豆-艾草共生系统的抗逆性非常强。”

更让孩子们惊喜的是,他们发现艾草的叶片上分泌出了一层薄薄的黏液。“姐姐你看,艾草叶子好黏呀!”萧汀小心翼翼地用手指碰了碰艾草叶片,“是不是因为太热了,它才分泌这个的?”

叶澜凑近观察,又翻了翻随身携带的植物百科全书:“可能是为了锁住水分!而且爸爸说过,艾草的挥发性物质能驱虫,说不定这个黏液还能增强驱虫效果呢!”

就在这时,一阵12级的短时阵风突然扫过模拟仓——这是南方台风中常见的“飑线”特征,短时阵风的强度往往比持续台风更高,破坏力也更强。试验区一株长势最旺的稻苗被风吹得猛地贴向纤维网,叶澜和萧汀都忍不住惊呼一声:“小心!”

但让人意外的是,稻苗的茎秆并没有被折断,反而在纤维网的弹性回弹作用下,慢慢恢复了挺立的姿态。“它自己站直了!”萧汀瞪大了眼睛,一脸不可思议,“姐姐,这稻苗好厉害!”

萧凡笑着解释:“这是稻苗茎秆的韧性和纤维网的回弹作用协同作用的结果。纤维网不是硬邦邦的遮挡物,它的弹性能缓冲风力,再加上稻苗本身的茎秆有一定的韧性,所以才能在被吹弯后自主挺立。”

复合天气测试结束后,全家开始整理数据。叶澜发现,试验区稻苗的萎蔫率仅15%,对照区则高达80%;大豆苗的存活率试验区90%,对照区仅30%;土壤有益菌活性试验区55%,对照区25%。“这些数据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叶澜兴奋地说,“我们的防护系统在双重极端天气下也能发挥作用!”

但整理数据时,一个异常现象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台风测试中,试验区土壤湿度下降速度比预期慢了很多。“这是怎么回事?”萧汀挠了挠头,“难道是滴灌系统的水量调多了?”

萧凡仔细检查了滴灌系统的参数,又对比了南北方土壤的差异数据,突然恍然大悟:“是南方的土壤!南方稻田土壤偏黏重,水分渗透速度慢,而我们的纤维网有导流作用,让滴灌的水分能更均匀地分布在土壤表层和深层,而不是像在北方沙质土壤中那样快速渗透,所以湿度下降速度才会变慢。”

叶之澜补充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说明我们的系统在不同地域的土壤中表现会有差异,接下来优化的时候,要针对南方黏重土壤的特点,做专门的调整。”

陈教授也认同这个观点,他在后续的点评中说:“11级台风和复合极端天气下能达到这样的防护效果,已经远超同类技术了!但南方台风常伴随暴雨,建议给纤维网增加‘排水孔’,避免网面积水压垮竹桩;同时,南方稻田淤泥层厚,螺旋式竹桩的深埋深度可以再增加10厘米,达到70厘米,进一步提升抗风稳定性。针对黏重土壤,在纤维网下方挖浅导流沟的方案非常好,能有效解决水分分布不均的问题。”

当天晚上,回到临时住处,全家围坐在桌子旁,继续整理白天的测试数据。萧凡用Excel绘制了“不同天气下试验区与对照区各项指标对比图”,柱状图上,试验区的各项数据都远远优于对照区,差距一目了然。叶澜则在观察册上标注出“南方地域适配优化方向”:1.纤维网增加排水孔;2.螺旋式竹桩深埋至70厘米;3.纤维网下方挖浅导流沟;4.滴灌系统根据土壤黏重程度调整水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