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数:商业大佬的财富底层逻辑——从规律、资产、杠杆拆解“不劳身而富”的核心密码
引言:为什么大佬能“轻松赚钱”?答案藏在“术数”里
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咖啡馆里,经常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业者:
一种是“连轴转型”:每天泡在公司改方案、盯执行,凌晨发朋友圈说“又熬了一个通宵”,月底却发现营收刚够覆盖成本,一旦停下工作,项目就可能停摆——这是“劳身”的困境;
另一种是“从容布局型”:比如华为早年投入5G研发,任正非没天天盯生产线,却能在十年后收获全球领先的技术;段永平投资苹果,没天天盯股价,却能靠苹果的生态持续盈利——这是“术数”的力量。
《盐铁论》中“富在术数,不在劳身”的智慧,在商业时代被大佬们演绎到了极致。这里的“术数”,不是玄学中的“算命术”,也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而是一套“看透规律、搭建资产、善用杠杆”的财富操作系统。它的核心有三个关键点:规律是罗盘(找对方向),资产是基石(建好容器),杠杆是羽翼(放大收益)。
今天,我们不聊抽象的理论,只讲商业大佬的真实故事——从段永平的“产品规律”到巴菲特的“价值规律”,从马斯克的“科技资产”到董明珠的“品牌资产”,从雷军的“生态杠杆”到马云的“平台杠杆”,拆解他们如何靠这三个关键点突破“劳身”的陷阱,实现“不费力而持续盈利”。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还原大佬们“找规律、建资产、用杠杆”的具体方法,让普通人也能看懂:术数不是大佬的专属,而是每个人都能学的“财富思维”。
第一部分规律:术数的罗盘——大佬们如何找到“必然赚钱”的因果?
种树人的第一步,从不是盲目挖坑种树,而是先蹲在地里观察:“这片土壤的酸碱度适合种苹果还是梨?”“春天浇多少水才不会烂根?”——他懂“果树生长的规律”,所以能收获满枝果实。对商业大佬而言,规律就是“罗盘”:没有罗盘的船,再用力划也会偏航;找对规律的人,再慢走也在靠近目标。
1.规律的本质:不是“运气”,是“重复出现的因果”
很多人觉得“规律”很玄,其实它就是“一件事重复发生的因果关系”——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播种”是因,“收获”是果;“用户需要好产品,才会重复购买”,“做好产品”是因,“重复购买”是果。大佬们的厉害之处,不是“运气好”,而是能看透“隐藏的因果”,并顺着因果做事。
用一个生活比喻:规律就像“天气预报”。普通人看天气预报是为了带伞,大佬看“商业天气预报”是为了布局——比如看到“新能源会成为趋势”(因),就提前投入研发(果);看到“用户时间在向短视频转移”(因),就搭建短视频平台(果)。不懂规律的人,就像“没看天气预报出门的人”,要么被雨淋,要么白跑一趟。
2.大佬案例:从“用户规律”到“行业规律”,他们如何“顺因得果”?
案例1:段永平——“做对的事”:看透用户需求的“因果规律”
段永平被称为“中国最懂产品的大佬”,他做步步高、OPPO、vivo时,从不是“跟风做产品”,而是先找“用户需求的规律”。
1995年,段永平做步步高电话机时,发现当时的电话机有个通病:按键用半年就会失灵,用户吐槽“换了三个电话,还是按不动”。他没像其他厂家那样“降低成本抢价格”,而是花了三个月研究“用户用电话的规律”:用户每天按电话键至少20次,按键的“耐磨度”是核心需求,比“便宜10块钱”更重要。
于是,他决定用进口的导电胶按键(成本比国产高30%),还专门做了“耐磨测试”:用机器模拟用户按键盘,按10万次不失灵才量产。结果,步步高电话机上市后,虽然比同类产品贵20块,却因为“按键耐用”成了爆款,一年卖出100万台——这就是“懂用户规律”的因果:“满足核心需求”是因,“用户买单”是果。
后来段永平投资苹果,也是因为看透了“苹果的用户规律”:苹果用户在意“生态体验”(手机、平板、电脑联动),比“性价比”更重要,所以苹果能持续涨价还能卖得好。他说:“‘做对的事’就是找规律,‘把事做对’就是顺着规律干。找不对规律,再努力也没用。”
案例2:巴菲特——“价值投资”:看透企业盈利的“因果规律”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本质是“找企业盈利的规律”。他从不买“热门股”,而是找“能持续赚钱的企业”——因为他懂一个规律:“企业的价值=未来能赚的钱的总和”,只要企业能持续盈利(因),股价早晚都会涨(果)。
1988年,巴菲特花10.2亿美元买可口可乐的股票,当时很多人质疑:“可口可乐就是卖糖水的,能赚多少钱?”但巴菲特看透了可口可乐的“盈利规律”:
-第一,“品牌规律”:可口可乐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用户喝可乐时会优先选它,这是“不用花钱就能留住用户”的优势;
-第二,“成本规律”:可口可乐的配方简单,生产成本低,毛利率能达到60%以上,赚钱效率高;
-第三,“全球化规律”:可口可乐能卖到全球190多个国家,市场空间大,每年都能稳定增长。
后来的事证明,巴菲特是对的:到2023年,他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市值超过230亿美元,35年涨了22倍。他在《致股东的信》里说:“我就像一个农夫,只种‘能长果子的树’——因为我知道,只要树是好的(规律对),早晚都会结果(赚钱)。”
案例3:任正非——“反周期投入”:看透技术发展的“因果规律”
任正非的厉害之处,是能看透“技术发展的规律”:技术迭代是“不进则退”的,今天不投入研发(因),明天就会被淘汰(果);而危机时投入研发(因),危机后就能领先(果)——这就是他的“反周期投入”规律。
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球科技公司都在“砍研发、缩规模”:思科砍了10%的研发预算,爱立信裁员1.6万人。但任正非却反着来:华为的研发投入从营收的10%提高到15%,还招聘了2000名研发工程师,专门研究5G技术。
当时华为的高管反对:“现在现金流紧张,再投研发会有风险。”任正非说:“技术发展的规律不会因为危机而停止——今天不投5G,五年后我们就没饭吃。危机时别人都不投,我们投,等危机过去,我们的技术就会领先。”
果然,2013年5G技术开始商业化,华为因为早年的投入,成为全球5G专利最多的企业,占全球5G专利的20%以上,订单量远超思科、爱立信——这就是“懂技术规律”的回报:提前布局(因),领先行业(果)。
案例4: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看透员工成长的“因果规律”
稻盛和夫能让日航起死回生,靠的是“员工成长的规律”:员工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能创造价值的主体”——只要让员工“主动想办法赚钱”(因),企业就能盈利(果)。
2010年,日航破产时,稻盛和夫接手,当时日航负债2.3万亿日元,每天亏损1亿日元。他没有“裁员降本”,而是推行“阿米巴经营”:把日航分成1000多个小团队(阿米巴),每个团队都像“小公司”,自己算成本、算营收,员工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工作如何影响利润”。
比如日航的乘务组,以前只是“按流程服务”,推行阿米巴后,他们开始想:“如何减少浪费?”“如何让乘客多买免税品?”有个乘务组发现,乘客喜欢在飞机降落前买免税品,于是调整了免税品展示时间,结果这个团队的免税品销售额涨了30%。
不到两年,日航就实现盈利,2012年净利润达1800亿日元——这就是“懂员工规律”的力量:激活员工(因),企业盈利(果)。稻盛和夫说:“企业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把人放在第一位,利润自然会来。”
3.普通人如何找规律?大佬的“规律方法论”
大佬找规律不是“靠感觉”,而是有具体方法,普通人也能学:
-第一步:观察“重复出现的现象”。规律的本质是“重复”,比如“用户每次买奶茶都选无糖”“每年冬天羽绒服都会涨价”——这些重复现象背后,就是规律。段永平做电话机时,就是观察到“用户总吐槽按键失灵”这个重复现象,才找到“耐磨按键”的规律。
-第二步:拆解“因果关系”。找到重复现象后,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巴菲特分析可口可乐时,拆解出“品牌→用户忠诚→持续盈利”的因果;任正非分析技术时,拆解出“研发投入→技术领先→订单增长”的因果。
-第三步:小范围“验证规律”。不要一开始就all,先小范围测试。比如你想做奶茶,先在小区门口摆个小摊,测试“无糖奶茶”是否受欢迎(验证用户规律),再决定开不开店。大佬们也会这么做:小米早期做手机时,先在论坛找100个“米粉”测试产品,验证规律后再量产。
第二部分资产:术数的基石——大佬们如何搭建“自动生钱”的系统?
种树人的果树,不是“用一次就没”的消耗品,而是“每年都结果”的资产。对大佬而言,资产就是“自动生钱的容器”:砍柴人的柴是消耗品(烧完就没),种树人的果树是资产(持续结果);普通人的“重复体力”是消耗品,大佬的“品牌、专利、用户群”是资产。
1.资产的本质:不是“东西”,是“持续产生收益的系统”
很多人以为“资产就是钱、房子”,其实不对。资产的核心是“持续产生收益”——房子能租出去收租金,是资产;品牌能让用户愿意多花钱买,是资产;专利能收授权费,是资产。反之,钱存在银行,若利息赶不上通胀,就不是“优质资产”;一辆车每天都在贬值,还得花油钱,就是“负资产”。
用一个比喻:资产就像“会下蛋的鸡”。砍柴人每天“买鸡吃肉”(消耗品),吃完就没了;种树人“养母鸡下蛋”(资产),每天都能捡鸡蛋,还能孵出更多小鸡。大佬们都在“养母鸡”:巴菲特养“可口可乐”这只母鸡,每年能收“股息”的鸡蛋;任正非养“华为技术”这只母鸡,每年能收“专利费”的鸡蛋。
2.大佬案例:从“科技资产”到“品牌资产”,他们如何“养母鸡”?
案例1:马斯克——“科技资产”:SpaceX的“可回收火箭”
马斯克的SpaceX,核心资产是“可回收火箭技术”。以前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发射一次就报废,成本高达1亿美元;SpaceX的火箭能回收,下次发射只需要换燃料,成本降到2000万美元——这就是“科技资产”的力量:一次研发,持续降低成本,持续产生收益。
2002年,马斯克成立SpaceX时,很多人觉得“疯了”:NASA(美国宇航局)都没做成可回收火箭,一个门外汉能成?但马斯克坚持投入研发,花了10年时间,经历了3次火箭爆炸,终于在2015年实现火箭回收。
现在,SpaceX的订单排到了2030年,客户包括NASA、亚马逊等,2023年营收达80亿美元,其中“星链计划”(用卫星提供互联网)的营收占比超过50%——这就是“科技资产”的魅力:一旦技术突破,就能形成“别人学不会”的壁垒,持续赚钱。马斯克说:“最好的资产是‘科技’,因为科技能让你做别人做不到的事,赚别人赚不到的钱。”
案例2:董明珠——“品牌资产”:格力的“好空调,格力造”
董明珠把格力从一个地方小厂,做成全球空调龙头,靠的是“品牌资产”。1994年,董明珠刚当格力经营部长时,发现当时的空调市场很乱:很多厂家偷工减料,空调用半年就坏,用户不敢买。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