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杂论对话> 第452章 术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2章 术数(2 / 2)

她决定做“品牌”:第一,狠抓质量,提出“空调十年不漏水”,还建立“质量一票否决制”——只要质量不达标,再好看的空调也不能出厂;第二,打广告,1995年就花5000万在央视打“好空调,格力造”的广告,让用户记住格力。

慢慢的,“格力=好空调”的认知深入人心:用户买空调时,哪怕格力比其他品牌贵几百块,也愿意选格力。到2023年,格力空调的全球市场份额达20%,品牌价值超过1800亿元——这就是“品牌资产”的力量:用户认你的品牌,你就能持续赚钱,哪怕你不天天盯生产线。

董明珠说:“品牌不是‘广告吹出来的’,是‘靠质量攒出来的’。品牌是企业的‘根’,根扎得深,企业才能长得高。”

案例3:张一鸣——“用户资产”:字节跳动的“算法+用户”

张一鸣的字节跳动,核心资产是“15亿全球用户”和“推荐算法”。用户是“资产”,因为有用户就能卖广告、做电商;算法是“资产”,因为算法能让用户“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留住用户。

2016年,抖音刚上线时,面临快手的竞争。张一鸣没有“靠补贴抢用户”,而是靠算法:抖音的算法能“精准推荐”——你喜欢看美食,就给你推美食视频;你喜欢看搞笑段子,就给你推搞笑视频。用户觉得“抖音懂我”,就愿意花时间在上面。

到2023年,抖音的日活跃用户达6亿,字节跳动的营收达2800亿元,其中广告营收占比超过60%——这就是“用户资产”的力量:用户越多,赚钱的渠道越多;算法越好,用户越忠诚。张一鸣说:“我们的核心是‘连接人与信息’,只要能做好这个连接,用户就会来,资产就会涨。”

案例4:巴菲特——“护城河资产”:喜诗糖果的“品牌+渠道”

巴菲特1972年花2500万美元买喜诗糖果,很多人觉得“贵了”,但巴菲特说:“喜诗糖果有‘护城河’,这是别人抢不走的资产。”

喜诗糖果的“护城河资产”有两个:第一,“品牌”——喜诗糖果是美国西海岸的“国民糖果”,用户从小吃到大,结婚、过节都买它,有“情感认同”;第二,“渠道”——喜诗糖果在商场里的专柜,都是“黄金位置”,用户一进商场就能看到,其他品牌想抢都抢不到。

每年圣诞节,喜诗糖果都会涨价5%-10%,但用户还是愿意买。到2023年,喜诗糖果的年营收达20亿美元,是1972年的80倍——这就是“护城河资产”的力量:别人进不来,你就能持续涨价、持续赚钱。巴菲特说:“我最喜欢买‘有护城河的企业’,因为护城河能让企业‘躺着赚钱’。”

3.普通人如何建资产?大佬的“资产搭建法”

普通人也能建资产,不用一开始就做科技、做品牌,从身边的小事开始:

-第一步:识别“可沉淀的要素”。资产是“能沉淀的”,比如“技能”(可迁移的技能,比如写作、设计)、“人脉”(靠谱的客户、朋友)、“内容”(公众号、短视频)。比如你是做销售的,“客户资源”就是你的资产——只要维护好,客户会持续跟你下单;你是做自媒体的,“粉丝”就是你的资产——粉丝多了,就能接广告、卖货。

-第二步:持续“投入时间/钱”。资产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持续投入。董明珠做格力品牌,花了30年;马斯克做可回收火箭,花了10年。普通人建资产也一样:你想靠写作赚钱,就要每天写;你想靠客户赚钱,就要每天维护客户。

-第三步:建立“壁垒”。资产要“别人抢不走”,比如你的“独家技能”(别人不会的设计技巧)、“独家资源”(别人没有的客户渠道)。比如你是做餐饮的,你的“独家配方”就是壁垒,别人学不会,你就能持续赚钱。

第三部分杠杆:术数的羽翼——大佬们如何用“最小投入”撬动“最大收益”?

种树人的“杠杆”是“时间”和“自然力”:他不用每天浇水,雨水会帮忙;不用每天催长,阳光会帮忙——用“最小的个人投入”,撬动“果树结果”的最大收益。对大佬而言,杠杆就是“放大收益的工具”:不用自己干所有事,靠杠杆让别人、让资源、让时间帮自己赚钱。

1.杠杆的本质:不是“借钱”,是“撬动外部资源的能力”

很多人以为“杠杆就是借钱”,其实不对。杠杆的核心是“用最少的自己的投入,撬动最多的外部资源”——时间是杠杆(今天投入,明天收益),人脉是杠杆(靠朋友帮你做事),品牌是杠杆(靠品牌吸引客户)。借钱只是“资金杠杆”,而且是风险很高的杠杆,大佬们更擅长用“低风险的杠杆”。

用一个比喻:杠杆就像“给船装发动机”。没有发动机的船,靠人划,一天只能走10公里;有发动机的船,靠发动机,一天能走100公里——发动机就是“杠杆”,用少量的油(自己的投入),撬动船的快速前进(收益)。大佬们都在“装发动机”:雷军靠“生态链杠杆”,用小米的品牌带火周边产品;马云靠“平台杠杆”,用阿里的平台连接商家和用户。

2.大佬案例:从“生态杠杆”到“平台杠杆”,他们如何“装发动机”?

案例1:雷军——“生态链杠杆”:小米的“1+N”模式

雷军的小米,靠“生态链杠杆”成为全球500强。小米的核心是“手机”(1),然后靠“小米品牌”撬动“N个周边产品”(手环、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等)——这就是“生态链杠杆”:用小米的品牌、渠道、供应链,帮生态链企业卖货;生态链企业的产品,又反过来丰富小米的生态,吸引更多用户。

2013年,雷军决定做生态链时,没有“自己建工厂”,而是找“靠谱的小厂”合作:小米提供“品牌授权”(用户认小米)、“渠道支持”(小米商城、线下店)、“供应链优化”(帮小厂降低成本),小厂负责“做产品”。比如小米手环,合作的小厂以前是做电子元件的,没做过手环,小米帮它优化设计、找供应链,结果小米手环上市后,一年卖了1000万个,小厂赚了钱,小米也赚了品牌费和分成。

到2023年,小米生态链有超过400家企业,产品覆盖家电、数码、家居等领域,生态链营收达2000亿元——这就是“生态链杠杆”的力量:不用自己做所有产品,靠杠杆让别人帮你做,你赚品牌和渠道的钱。雷军说:“生态链的核心是‘共赢’——你帮别人赚钱,别人也帮你赚钱,杠杆才能越撬越大。”

案例2:马云——“平台杠杆”:阿里的“连接商家和用户”

马云的阿里,靠“平台杠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不自己卖货(早期),而是做“平台”,连接“商家”和“用户”——这就是“平台杠杆”:用平台吸引商家入驻(商家需要卖货),用商家吸引用户(用户需要买货);用户越多,商家越多;商家越多,用户越多,形成“正向循环”。

1999年,阿里刚成立时,很多商家不愿意上网卖货,马云就去“说服中小企业”:“你们线下卖货,只能卖给本地用户;在阿里上卖货,能卖给全国用户。”慢慢的,越来越多商家入驻阿里,用户也越来越多。到2023年,阿里的电商平台有超过1000万商家,年活跃用户达10亿,营收达8000亿元——这就是“平台杠杆”的力量:不用自己囤货、发货,靠平台连接资源,赚佣金和广告费。

马云说:“阿里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们不做生意,我们做‘帮别人做生意的平台’。平台就是杠杆,能让更多人赚钱,我们也能跟着赚钱。”

案例3:巴菲特——“保险资金杠杆”:伯克希尔的“浮存金”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靠“保险资金杠杆”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保险资金的核心是“浮存金”:用户买保险,先交保费,保险公司在赔付前,这笔钱可以用来投资——这就是“资金杠杆”:用别人的钱(保费),帮自己赚钱(投资收益)。

1967年,巴菲特买了国民保险公司,开始用“浮存金”投资。比如用户交100元保费,保险公司可能5年后才赔付,这5年里,巴菲特可以用这100元投资股票、债券,赚了钱归伯克希尔,赔了钱由保险公司承担(只要赔付率可控)。

到2023年,伯克希尔的浮存金达1500亿美元,巴菲特用这些钱投资了苹果、可口可乐、美国运通等公司,每年投资收益达200亿美元——这就是“保险资金杠杆”的力量:用低成本的钱,撬动高收益的投资。巴菲特说:“浮存金是‘免费的午餐’——只要你能管好风险,就能用别人的钱,赚自己的钱。”

案例4:俞敏洪——“品牌杠杆”:新东方的“名师+品牌”

俞敏洪的新东方,靠“品牌杠杆”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机构。新东方的核心是“品牌”:用户认“新东方”的牌子,愿意花高价报班;新东方靠品牌吸引“名师”,名师又反过来强化品牌——这就是“品牌杠杆”:用品牌吸引用户和名师,不用自己讲课,就能赚学费。

1993年,新东方刚成立时,俞敏洪自己讲课,每天讲8小时,嗓子都哑了。后来他发现“品牌比个人更重要”:只要新东方的品牌响,就算他不讲课,用户也会来。于是他开始“打造名师”:给名师高工资、好福利,还帮名师出书、上电视,让名师成为“明星”。

慢慢的,“新东方=好老师”的认知深入人心,用户愿意花比其他机构高50%的学费报新东方的班。到2023年,新东方的营收达120亿元,有超过10万名员工,俞敏洪不用天天讲课,只需要盯战略——这就是“品牌杠杆”的力量:用品牌吸引资源,放大收益。俞敏洪说:“品牌是‘信任’的杠杆——用户信任你的品牌,就会愿意为你买单,你就能轻松赚钱。”

3.普通人如何用杠杆?大佬的“杠杆使用法”

普通人不用一开始就用“保险资金杠杆”“平台杠杆”,从身边的小杠杆开始:

-第一步:选“低风险的杠杆”。优先用“时间杠杆”“技能杠杆”“人脉杠杆”,这些杠杆风险低。比如你是做设计的,用“技能杠杆”——帮别人做设计,用自己的技能(投入),撬动别人的钱(收益);你是做销售的,用“人脉杠杆”——靠朋友介绍客户,用自己的人脉(投入),撬动更多订单(收益)。

-第二步:放大“核心优势”。杠杆要“跟自己的优势结合”。雷军的核心优势是“做产品、建品牌”,所以他用“生态链杠杆”;马云的核心优势是“连接资源”,所以他用“平台杠杆”。普通人也一样:你擅长写作,就用“内容杠杆”(写公众号、短视频);你擅长做饭,就用“口碑杠杆”(靠朋友推荐,做私房菜)。

-第三步:控制“风险”。杠杆越大,风险越高,一定要控制风险。巴菲特用“浮存金”投资,会选“稳定盈利的企业”,不会投高风险的股票;雷军做生态链,会先小范围测试,再大规模合作。普通人用杠杆也一样:你用“人脉杠杆”帮朋友做事,要先确认朋友靠谱;你用“资金杠杆”(借钱创业),要先确认自己能还得起。

结语:术数不是“大佬专属”,是每个人都能学的“财富思维”

从段永平的“规律”到巴菲特的“资产”,从雷军的“杠杆”到马云的“平台”,大佬们的“术数”不是“天生的”,而是“学出来、练出来的”。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

-规律不是“玄学”,是“重复的因果”,普通人能通过“观察、拆解、验证”找到;

-资产不是“大佬的玩具”,是“持续生钱的系统”,普通人能从“技能、人脉、内容”开始建;

-杠杆不是“借钱”,是“撬动资源的能力”,普通人能从“时间、技能、人脉”开始用。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的本质,不是“不努力”,而是“升级努力的方式”——从“用身体努力”升级为“用头脑努力”,从“赚一次性的钱”升级为“赚持续的钱”,从“自己干”升级为“靠规律、资产、杠杆干”。

就像种树人,他不是“不辛苦”,而是把“辛苦”花在了“找规律(选果树)、建资产(种果树)、用杠杆(等时间结果)”上——前期的辛苦,换来了后期的“从容赚钱”。普通人也一样:今天花时间找规律、建资产、用杠杆,明天就能跳出“劳身”的陷阱,实现“不费力而富”。

最后,用巴菲特的一句话结尾:“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湿雪(规律)和长长的山坡(资产+杠杆)。”愿你能找到自己的“湿雪”,建好自己的“山坡”,让财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