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段永平,很多人会想到他“重仓苹果”“抄底腾讯”的经典操作,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投资要用闲钱,就是三五年内用不到的钱。”
2018年,腾讯股价从470港元跌到250港元,很多投资者因为“资金是短期要用的”,不得不割肉离场;但段永平却在250港元左右加仓腾讯,而且加仓后几乎没怎么盯过盘。他在博客里写道:“我买腾讯的钱,是未来10年都用不到的闲钱,所以哪怕股价再跌50%,我也不会因为‘需要用钱’而卖出,自然不用花时间看行情。”
段永平的“闲钱投资”,本质是给资金设了“时间缓冲垫”:当你投入的资金是“短期用不到的闲钱”,就不会因为“急需用钱”而被迫在行情不好时卖出,也不会因为“担心钱不够用”而焦虑,从而拥有更多时间去等待价值回归。
这就像“存定期存款”:如果一个人把“下个月要交房租的钱”存了定期,他必然会每天焦虑“到期能不能取出来”,甚至会提前支取损失利息;但如果他存的是“未来5年都用不到的钱”,就不用管定期利率波动,也不用急着支取,反而能安心享受利息收益。
很多普通投资者之所以在交易系统里浪费大量时间,就是因为用了“短期资金”投资:比如把“孩子明年的学费”投入股市,把“下个月的房贷”买入基金。买入后,只要股价下跌就慌了神,每天盯着行情算“亏了多少学费”“够不够还房贷”,甚至因为“急需用钱”而在低点割肉——这不是“交易系统有问题”,而是资金超出了“时间承受范围”,被迫用时间去“计算亏损”,却忘了“闲钱投资”才是不内耗的前提。
就像2020年疫情期间,很多人因为“担心失业”,把“应急资金”投入股市想赚快钱,结果股市短期回调,他们不得不割肉离场填补生活缺口。而那些用闲钱投资的人,哪怕股价下跌也能从容等待,不用花时间纠结“卖不卖”,反而在市场反弹后赚了钱。
五、查理·芒格:“多元思维模型”的另一面,是“认清自己的承受边界”
查理·芒格曾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阅读的——但光阅读还不够,你还得知道自己能承受什么。”在他看来,“多元思维模型”不仅是分析企业的工具,更是认清自己“资金承受边界”的方法。
芒格在投资比亚迪时,曾做过一个“极端假设”:如果比亚迪股价跌90%,会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会不会让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运营出现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投入比亚迪的资金,只占伯克希尔持仓的5%,哪怕亏光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正因如此,他买入比亚迪后,几乎没怎么关注过短期股价波动,反而把时间花在阅读、研究其他企业上。
芒格的智慧,在于他明白:每个人的“承受边界”都是有限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你能看懂哪些生意,资金边界决定了你能亏得起多少,心态边界决定了你能扛住多大波动。当你投入的资金超出这些边界,哪怕掌握了再多分析工具,也会因为焦虑而把交易系统打乱,最终用时间去为“超配资金”买单。
这就像“开车上路”:一个人哪怕考了驾照、掌握了驾驶技巧,也不能开远超自己驾驶水平的车——如果让一个刚拿驾照的人开跑车,他必然会因为“控制不住车速”而紧张,双手紧握方向盘,眼睛死死盯着路面,根本没法享受驾驶的乐趣;但如果他开的是自己熟悉的家用车,就能从容应对路况,甚至能听听音乐、聊聊天。
普通投资者的问题,往往是“高估自己的承受边界”:明明认知只够看懂消费股,却把资金投入科技股;明明资金只够亏10万,却投入50万;明明心态只能扛住10%的波动,却买入波动率30%的股票。结果呢?每天花大量时间盯盘、调策略,却在焦虑中把“价值投资”做成了“投机炒作”。
六、如何跳出“时间内耗”:三个步骤找到自己的“资金承受范围”
从巴菲特的“安全围栏”,到索罗斯的“20%仓位限制”;从达利欧的“分散配置”,到段永平的“闲钱投资”,大佬们的经验最终指向一个结论:交易的本质是“认知变现”,而“资金承受范围”是认知变现的“安全垫”——只有当资金在承受范围内,你才能让交易系统正常运转,不用花大量时间内耗。
那么,普通投资者该如何找到自己的“资金承受范围”?不妨试试这三个步骤:
1.用“三问法”筛选“闲钱”
首先问自己:“这笔钱未来3-5年会不会用到?”——如果是孩子学费、房贷、应急资金,哪怕收益再高也不能投入高风险资产;其次问:“如果这笔钱亏了50%,会不会影响我的生活质量?”——如果会,说明资金超出了“亏损承受范围”;最后问:“如果股价连续横盘6个月,我会不会因为焦虑而频繁操作?”——如果会,说明资金超出了“心态承受范围”。
只有同时满足“3-5年用不到”“亏50%不影响生活”“横盘6个月不焦虑”的资金,才是真正的“闲钱”,也才是适合投入股市、基金的资金。
2.用“20%原则”控制单一仓位
参考索罗斯的经验,任何单一资产、单一策略的资金投入,都不要超过总资金的20%。比如你有100万闲钱,投入股票的资金最多20万,而股票里单一行业的资金最多4万(20万的20%)。这样哪怕某只股票跌50%,也只亏2万,不会影响整体组合,自然不用花时间盯盘。
3.用“复盘法”校准承受边界
每笔交易结束后,花10分钟复盘:“这次操作中,我花了多少时间盯盘?是不是因为资金超出承受范围而焦虑?”如果某笔交易让你每天花超过2小时盯盘,甚至影响了工作和生活,说明资金可能超出了承受范围——下次操作时,要主动降低仓位,直到自己能从容应对波动。
结语:交易的最高境界,是“不用盯盘的从容”
芒格曾说:“成功的投资不需要天才的智商、不寻常的商业洞见,或内部消息,需要的是一个理性的决策框架,以及控制情绪的能力。”而这个“理性决策框架”的第一步,就是认清自己的“资金承受范围”。
当你把资金控制在承受范围内,你会发现:交易不再是“熬夜盯盘的煎熬”,而是“按系统操作的从容”——你不用再刷财经新闻验证自己的判断,不用再在交流群问“要不要卖”,不用再因为股价波动而焦虑失眠。你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花在阅读、学习、陪伴家人上,而这些“不盯盘的时间”,反而会让你对投资有更清晰的认知,最终实现“轻松赚钱”。
就像巴菲特说的:“如果我找不到一只值得我持有10年的股票,我就不会买入它。”这份底气,不仅来自对企业的认知,更来自对“资金承受范围”的掌控——当你投入的资金在承受范围内,时间会成为你的朋友,而不是“内耗的工具”。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