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第477章 没人点火,火自己烧起来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7章 没人点火,火自己烧起来了(2 / 2)

顾承砚不动声色摸了摸怀里的药瓶,对赶车的老陈使了个眼色:“停会儿,若雪要喝口热的。”

老陈勒住缰绳,板车“吱呀”停在豆浆铺前。

苏若雪掀起蓝布篷,铜铃铛“叮”地响了一声。

掌柜的直起腰,方脸膛上沾着豆沫,眼睛却亮得反常——像深潭里突然跃起的鱼。

“姑娘要甜浆还是咸浆?”他声音粗哑,却把陶碗擦了三遍才递过来。

苏若雪接过碗时,指腹触到碗底一道凸起。

她垂眼吹凉豆浆,睫毛在眼下投出阴影——碗底压着片桑叶,叶脉被指甲刮得支离破碎,却分明是经纬交织的走向,最末端的叶脉尖儿,隐隐指向城西方向。

“多少钱?”她摸出铜子儿,故意掉在地上。

弯腰捡时,瞥见柜台下堆着半人高的油纸包,每包边角都压着道极浅的折痕——七道,和织机的梭数一模一样。

“三枚。”掌柜的弯腰帮她捡铜子,粗糙的掌心蹭过她手背,迅速塞来粒硬邦邦的东西。

苏若雪攥紧手心,是颗炒黄豆——和三年前苏州织机厂工会发的“平安豆”,连纹路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若雪?”顾承砚的声音从板车传来。

苏若雪应了声,把豆浆碗揣进怀里,走两步又折回:“掌柜的,这布帘真结实。”她指尖抚过门帘,“七梭的?”

掌柜的手顿在豆浆桶上,豆沫溅到围裙上:“姑娘懂行。”他扯了扯门帘,“从前在苏州织坊当学徒,就爱织这种密纬的,经得晒,耐得撕。”

“苏州?”苏若雪眼睛微亮,“我表姑从前在苏州织机厂当女工,说那儿的工会最会……”

“姑娘的豆浆要凉了。”掌柜的突然低头搅豆浆,木勺撞在桶沿上,“天凉,快趁热喝。”

顾承砚扶着阿金坐直些,看苏若雪走过来时,袖口鼓着个小团儿——他知道,那是她藏线索的习惯。

板车重新启动时,他瞥见掌柜的朝他们背影拱了拱手,动作极轻,像在给老熟人道别。

“青鸟。”顾承砚摸出铜哨吹了声短音。

巷口墙根转出道黑影,是换了身粗布短打的青鸟。

他俯身听顾承砚低语两句,又看了眼苏若雪摊开的掌心——桑叶、黄豆、碗底的经纬印,全在掌心里躺着。

“三刻钟。”青鸟只说三个字,转身融进雨幕。

保育社的地下室比预想中暖和。

张大夫摸了摸阿金的脉,松了口气:“烧退了,再喝两剂药就能醒。”苏若雪把阿金的木梭放在床头,又用旧棉被裹紧她发颤的双腿。

顾承砚站在门口,看织工们送来的姜茶在桌上堆成小山,每只碗底都压着片桑叶,或刻着道梭痕。

“少东家。”青鸟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他浑身滴着水,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豆浆铺掌柜叫张守仁,苏州织机厂前会计。三年前厂子被日商烧了,他带着账本失踪,原来……”他指了指窗外,“现在每天磨三百斤豆子,煮两百碗浆,剩下的豆浆全用油纸包了,让聋哑小子给码头、粮栈、茶行的伙计们送去。那些折角的油纸包,拆开是情报;没折角的,是……”他喉结动了动,“是工会存的救命钱。”

顾承砚接过纸,上面是青鸟画的联络图:豆浆铺是圆心,辐射出的线连向徐州粮栈、绍兴茶山、宁波渔港、芜湖码头,每个端点都标着“织工”“船妇”“茶农”“挑夫”。

最边缘的备注写着:“各节点只认暗号,不知全貌,危急时敲七下能联动。”

“阿金藏的《归络调》曲谱,王嫂窗台的织机暗号,老妪粥里的铁路图……”苏若雪凑过来看,指尖顺着线条游走,“原来不是我们在找他们,是他们早就在等。”

顾承砚摸出从阿金床头揭下的年画,背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在灯下泛着暖光。

他又摊开青鸟的联络图,两张纸重叠时,年画的曲谱线恰好连上豆浆铺的辐射网——像血脉接上了动脉。

“我们曾想建一座桥。”他声音发哑,把两张纸轻轻按在一起,“结果整个河床都在托着我们走。”

苏若雪的手指抚过年画背面的血渍字迹,那是某个冬夜,被巡捕房打断手的织工用指甲刻下的曲调。

“他们连名字都没留。”她轻声说,“可每道梭痕都是名字。”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

月光漏进地下室小窗,在阿金的木梭上镀了层银。

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织机声,七声一循环,像大地在呼吸。

顾承砚合上图纸时,瞥见青鸟欲言又止。“怎么?”他问。

“虹口那边……”青鸟顿了顿,“最近天热得反常,有织妇说夜里听见孩子哭,说是痢疾……”

“痢疾?”苏若雪猛地抬头。

青鸟摇头:“还没确证,我让阿四盯着呢。”

顾承砚捏了捏眉心,把图纸收进木匣。

月光落在他肩头上,将影子拉得很长,覆住阿金攥着木梭的手。

“备车。”他对青鸟道,“明早去药房,多买些黄连、甘草。”

苏若雪忽然握住他的手。

她的掌心还留着豆浆碗的余温,和桑叶的脉络。

“承砚,”她说,“他们托着我们走,我们得替他们扛住风。”

顾承砚回握她的手,指腹蹭过她腕上那道阿金染蓝时留下的靛青印子。

“扛住。”他说,声音轻得像句誓言,“再大的风。”

地下室的灯芯“噼啪”响了一声。

窗外,初夏的风卷着暖意扑进来,带着些微腥甜的湿气——那是雨过天晴后,泥土翻涌的味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