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玄桢记> 第939章 家书泪沁思尤远,兵法详笺志亦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39章 家书泪沁思尤远,兵法详笺志亦巍(2 / 2)

秦云下令将那名亲信拿下,交由缇骑看管,待回京后再交由刑部审讯。处理完这一切,他转头看向王宪,语气缓和了几分:“王御史,如今真相渐明,我们当同心协力,还谢大人一个清白。”王宪点了点头,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般权倾朝野的重臣,书房竟简朴到如此地步……”一名老兵卒低声感叹,语气里满是敬佩与愧疚。他曾是大同卫的戍边士兵,当年谢渊在大同整顿边防,发现将士们军饷被克扣、伙食极差,当即上书弹劾负责军需的吏部侍郎张文的亲信。

老兵卒至今记得,谢渊为了给将士们讨回公道,在朝堂上与徐靖一派据理力争,整整僵持了三个时辰,最终硬是逼着对方补发了拖欠半年的军饷,还改善了军营的伙食。那顿热气腾腾的饭菜,是他戍边多年吃到的最香的一顿饭。

“谢大人还亲自到军营巡查,握着我的手说‘将士们保家卫国,岂能让你们受此委屈’。”老兵卒的眼眶微微泛红,“我一直以为,这样的高官家中必定富贵荣华,却从未想过,他的书房竟比我们这些士兵的住处还要简朴,他的心中,装的全是国家与百姓啊。”

其他缇骑也纷纷附和,想起自己从军以来的经历,不少人都受过谢渊的恩惠。有人曾在谢渊的调度下,及时获得了过冬的棉衣;有人曾因谢渊的举荐,获得了晋升的机会。此刻再看这间书房,所有人心中的功利与贪婪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深深的敬畏。

王宪听着老兵卒的讲述,心中愈发酸涩。他想起徐靖在朝堂上声泪俱下指控谢渊“谋逆敛财”的场景,再对比眼前的一切,只觉得那些指控无比荒谬,也为自己之前的轻信而深感自责。

秦云默默站在书房中央,目光缓缓扫过桌上的笔墨、书架上的典籍与抽屉里的家书,心中百感交集。他原本以为能在这里搜到所谓的“谋逆证据”或金银财宝,为自己的仕途增添筹码,却没想到只看到了一位忠臣的勤勉、赤诚与清贫。

那些堆叠的公文,是他为国操劳的见证;那些磨秃的毛笔,是他伏案疾书的痕迹;那些泛黄的家书,是他铁汉柔情的流露。这一切,像一记记重锤,狠狠砸在秦云的心上,让他为自己之前的功利想法而深感羞愧。

他想起自己领兵多年,一直以“忠君报国”为信条,可在面对谢渊的案子时,却因流言而产生了怀疑,险些成为奸佞的帮凶。幸好今日亲眼所见,才没有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谢大人的赤子之心,天地可鉴。”秦云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无比坚定,“回京之后,我定会将今日所见所闻如实禀报陛下,无论前路有多少阻力,都要为谢大人的清白据理力争。”

他转头看向王宪,语气郑重:“王御史,此事关乎忠奸之辨,关乎朝廷纲纪,我们绝不能退缩。唯有还谢大人一个清白,才能安抚民心,才能让天下忠臣看到希望。”王宪重重地点了点头,心中已然与秦云达成了共识。

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照在书桌上的宣纸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晕。微风从窗外吹入,翻动着书架上的书页,发出“哗哗”的轻响,像是在诉说着这位忠臣的岁月与坚守。

这间简朴的书房,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贵重的器物,却比任何金碧辉煌的府邸都更具分量。它像一面澄澈的镜子,照出了谢渊的赤子之心,也照出了那些构陷者的卑劣与不堪。

秦云走到书桌前,轻轻拿起那方开裂的端砚,指尖触碰着上面的墨垢,仿佛能感受到谢渊当年的温度。他将砚台轻轻放回原处,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

缇骑们开始整理搜查记录,将书房内的所有物品一一登记在册,特别注明了谢渊的批注、家书等细节,确保没有任何遗漏。他们的脸上再无来时的浮躁,取而代之的是肃穆与恭敬。

当众人准备离开书房时,秦云特意回头望了一眼。满架的典籍在阳光下静静矗立,仿佛一群沉默的证人,见证着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守护着一位忠良的赤诚之心。

秦云离开书房后,即刻下令将书房内的所有物品详细登记在册,妥善封存后派人严密看管,防止被人暗中篡改。随后,他与王宪汇合,带着查抄记录,准备启程回京复命。

消息很快通过秘密渠道传回京城,内阁首辅刘玄得知书房的搜查结果后,连夜召集周铁等几位老臣商议。刘玄看着谢渊的公文批注与家书副本,感慨道:“谢渊真是千古难得的忠臣,徐靖的构陷,实在令人发指。”

周铁身为刑部尚书,早已对徐靖的做法不满,此刻更是怒不可遏:“徐靖为了排除异己,竟敢伪造证据,诬陷忠良,若不加以严惩,朝廷纲纪何在?”几位老臣达成共识,决定联名上书,恳请萧桓重审谢渊一案。

宫中的萧桓也很快收到了初步的查抄简报,当他看到“书房唯书满架,无金玉之藏”的描述时,沉默了良久。他反复摩挲着那份简报,想起谢渊多年来的功绩,心中的愧疚愈发深重,对徐靖的谗言也开始产生了怀疑。

魏进忠察觉到萧桓的动摇,心中暗自焦急,连忙派人去打探更多消息,同时开始筹划新的阴谋,企图继续蒙蔽萧桓,阻止谢渊的案子出现反转。

徐靖得知书房搜查无果且栽赃计划失败后,暴跳如雷,将书房内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碎片四溅。他怎么也没想到,谢渊的书房竟如此“干净”,连一丝可乘之机都没有。

“一群废物!连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徐靖对着亲信怒吼,“现在秦云与王宪已经知道了真相,他们定会在陛”

一名亲信上前献策:“大人,事到如今,我们只能一不做二不休,伪造更多的证据,同时买通曾在谢府当差的旧仆,让其作伪证,一口咬定谢渊通敌叛国。只要证据足够‘充分’,陛下就算有所怀疑,也不得不相信。”

徐靖沉吟片刻,觉得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他立刻召集李嵩、林文等党羽,商议伪造“往来密函”与“军械交易账目”,同时派人四处寻找愿意作伪证的旧仆,许以重金与高官厚禄。

“谢渊必须死!”徐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活着一天,就是我们的威胁。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将这个罪名坐实!”党羽们纷纷附和,一场新的阴谋,正在暗中悄然酝酿。

秦飞收到秦云送来的书房查抄清单与部分批注副本后,立刻联合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展开了细致的证据比对。秦飞将谢渊的批注笔迹与徐靖之前呈递的“密信”放在一起,仔细观察两者的差异。

“你看这里,谢大人的笔迹刚劲有力,转折处棱角分明,而这封‘密信’的字迹,虽然刻意模仿,却显得绵软无力,连几个常用字的写法都存在明显差异。”秦飞指着两者的不同之处,对张启说道。

张启借助铜镜反射的光线,仔细甄别字迹的笔锋、墨色与标点习惯,补充道:“不仅如此,谢大人批注中常用的‘急’‘慎’等字,有其独特的写法,而‘密信’中这些字的写法,与谢大人的习惯完全不符,显然是伪造无疑。”

经过数日的奋战,张启带领文勘房官员出具了详细的笔迹鉴定报告,明确指出徐靖呈递的“密信”系伪造,与谢渊的真实笔迹存在诸多矛盾。这份报告,成为了戳破奸佞谎言的关键证据。

秦飞拿着鉴定报告,心中愈发坚定了为谢渊翻案的决心。他立刻上书萧桓,详细阐述了证据比对的结果,恳请陛下下令重新彻查谢渊一案,严惩伪造证据的奸佞之徒。

京城百姓得知谢渊书房的清贫景象后,为其鸣冤的请愿活动愈发高涨。数千名百姓自发聚集在宫门外,手持写有“谢公清白,奸佞当诛”“还我忠良,以安民心”的纸牌,高呼口号,声浪震天,震动了整个皇宫。

不少文人墨客也加入了声援的行列,他们写下大量诗文,赞颂谢渊的赤子之心与勤勉之举,痛斥徐靖等人的卑劣行径。这些诗文在京城的茶馆、市集广泛流传,进一步凝聚了民心,让更多人认清了奸佞的真面目。

“谢大人为了赈灾,不惜借贷度日;为了边防,彻夜操劳,这样的忠臣,怎么会通敌叛国?”一名白发老者在请愿人群中高声呐喊,“陛下英明,恳请陛下明察秋毫,还谢大人一个清白!”

请愿的人群从清晨一直坚守到深夜,无人退缩。他们的坚持,不仅是为了谢渊,更是为了守护心中的正义,为了不让更多忠良蒙冤。这种来自底层的强大压力,让朝堂上的官员们愈发坐立不安。

萧桓站在皇宫的城楼上,看着宫门外请愿的人群,听着那些震天的呼声,心中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深知,民心向背关乎王朝的安危,若再犹豫不决,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谢渊书房的搜查,成为推动局势发展的又一关键节点。寒斋中的笔墨典籍,不仅展现了谢渊的勤政与赤诚,更成为戳破奸佞谎言的铁证,让朝堂的风向悄然发生了改变。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谢渊的书房与他的遭遇,并非个例。历史上无数忠良之臣,如于谦等人,皆因功高震主或奸佞构陷而蒙冤,他们的清贫与坚守,成为后世为官者的精神标杆。

谢渊的书房,不仅是他个人心迹的写照,更是封建时代忠良之臣的精神缩影。它提醒着后人,为官者当以民为本,以国为重,摒弃私利,坚守初心;统治者当明辨忠奸,敬畏民心,切勿因权术之谋而寒了天下忠臣之心。

这场书房搜查,最终成为谢渊案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为谢渊的平反提供了关键证据,更让人们看清了封建官僚体系的弊端与民心的力量。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谢渊的赤子之心,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激励后人坚守正义、守护家国的精神财富。而大吴王朝的命运,也在这场忠与奸的较量中,走向了新的十字路口,唯有坚守正义、体恤民心,才能让王朝在历史的风浪中屹立不倒。

片尾

秦云带着详细的查抄记录与物证回到京城,第一时间面见萧桓,如实禀报了书房搜查的全过程,包括徐靖亲信企图栽赃的经过。萧桓看着谢渊的家书与公文批注,沉默良久,最终下令将此案交由刑部与玄夜卫联合重审。

王宪回到御史台后,将自己与徐靖亲信的接触过程及书房查抄的真实情况详细记录在案,同时联合多名御史上书,弹劾徐靖伪造证据、诬陷忠良的罪行。徐靖的党羽见状,纷纷开始自保,部分官员甚至倒戈相向,揭露徐靖的其他罪证。

秦飞与张启借助笔迹鉴定报告,顺藤摸瓜,很快查出伪造“密信”的工匠与参与栽赃的玄夜卫亲信,将其捉拿归案。在铁证面前,这些人纷纷招供,直指徐靖是幕后主使。

京城百姓的请愿活动仍在继续,朝野上下为谢渊鸣冤的呼声愈发高涨。周铁、刘玄等老臣多次在朝堂上力陈谢渊的忠良,恳请萧桓尽快为其平反。徐靖见大势已去,试图携款潜逃,却被秦飞早已布下的眼线抓获。

最终,萧桓下旨为谢渊平反昭雪,恢复其官职与名誉,严惩徐靖及其党羽。当平反的圣旨传到谢府时,谢明姐弟泪流满面,京城百姓欢呼雀跃。谢渊的书房,作为忠良的见证,被妥善保护起来,成为后世为官者的警示之地。

卷尾

谢渊的书房,是一部无声的史书,记录着一位忠良的赤诚与坚守,也映照出封建官场的黑暗与光明。它没有金玉的装饰,没有奢华的陈设,却以满架的典籍、陈旧的笔墨与厚重的公文,构建起一座精神的丰碑,让每一个踏入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这间寒斋,是谢渊一生的写照。他身居高位,却甘守清贫,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国家与百姓;他手握重权,却心系天下,用笔墨书写着忧国忧民的赤诚。那些泛黄的书页,是他知识的源泉;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是他智慧的结晶;那些饱含温情的家书,是他人性的光辉。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忠臣的勤勉,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为官之道——以民为本,以公为先,以清为美。

书房中的那场博弈,是正义与邪恶的激烈碰撞。徐靖党羽的栽赃企图,代表着封建官场中权术与私利的黑暗;秦云与王宪的坚守,彰显着人性中良知与正义的光明。这场碰撞告诉我们,无论黑暗多么猖獗,真相与正义终将占据上风,那些试图混淆是非、诬陷忠良的人,最终必将自食恶果。

谢渊的遭遇,是封建时代无数忠良的缩影。他们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因刚正不阿而被排挤,因坚守正义而被构陷。然而,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才撑起了王朝的脊梁,守护了百姓的安宁。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示:民心是立国之本,忠良是治国之基,唯有明辨忠奸、坚守正义,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谢渊的书房早已成为过往,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它提醒着每一位为官者,要坚守初心、廉洁奉公;提醒着每一位统治者,要明察秋毫、敬畏民心。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精神内核,需要这样的价值追求,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清明、繁荣的社会,才能让正义与良知,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