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这天,大姐早早就在家里忙活起来,准备了满满一桌子菜。红烧鱼、糖醋排骨、炖鸡、炸丸子……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香气飘得满院子都是。
大姐还特意把大嫂和她的老伴叫过来,说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
大姐本就是个热情好客的人,平日里只要她在家,周围邻居听说了,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会往她家里跑。
这不,饭菜刚做好,就有邻居陆陆续续地来串门了。大姐一看,立马笑着招呼:“快进来坐,快进来坐!来,坐下哈点呗,你看这一桌子菜,还有这酒,咱们根本吃不了、哈不了,都帮着哈点,别浪费了!”
邻居们连忙摆手:“不了不了,嫩家里来客了,嫩快哈吧,俺就过来串个门,不打扰嫩们吃饭了。”说着,在屋里坐了一会儿,聊了几句家常,就识趣地离开了。
要是平时大姐在家,那家里就更热闹了,白天晚上都有人来打扑克,桌子一摆,几个人围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有时候能从早上一直玩到晚上。
今年的团圆饭,还有个特别让人开心的事儿——我的女儿终于可以开车了。
以前过年聚会,我因为要开车,从来都不敢喝酒,多少年来,他都没好好地喝过一次酒。这次不一样了,有女儿当司机,他终于能放心喝了。
大姐一看,立马笑着说:“嫩六舅,这回可好了,有开车的了,你就放开了喝,不用怕,今天咱们好好热闹热闹!”
我一听,也乐了,笑着说:“好!好!今天我领酒,喝白的,一人三碗,少了可不行!”
众人一听,都笑了起来,有人打趣道:“谁敢跟你喝啊,你酒量那么好,一斤都没事,我们可喝不过你!”
我故意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说道:“是的,我能喝,一斤啤酒绝对没事!”
这话一出口,屋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气氛瞬间变得更加热闹了。大姐一边给大家倒酒,一边笑着说:“你可别在这儿吹牛了,赶紧喝吧,菜都要凉了。”
我端起酒杯,跟大嫂、大嫂的老伴还有大姐碰了碰杯,说道:“来,咱们喝一个!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也祝大嫂和大哥往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众人纷纷响应,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白酒入喉,带着一丝辛辣,却也让人心里暖暖的。
大家一边吃着菜,一边聊着天,说着过去一年的趣事,盼着新一年的美好,屋里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满满的都是过年的欢乐与温馨。
童童坐在一旁,虽然话不多,但也跟着大家一起笑,时不时地给长辈们添点茶水,懂事又乖巧。
我看着眼前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这样的团圆饭,这样的亲情,才是过年最该有的样子啊。
我心里门儿清,自己的酒量算不上顶好,但喝七两白酒肯定没事。每次喝到这个量,脑袋会有点晕乎,脚步也会比平时轻飘些,可脑子却清醒得很,说话、办事一点都不耽误。
也正因如此,在一般场合,我从不会喝多,他总说“喝酒要留三分清醒,别让人笑话”。
唯独一次“放卫星”的经历,让家里人念叨了好些年,那还是大侄子定亲的时候。当时大哥带着一家人去女方家,我作为叔辈也跟着去了。
酒桌上,大哥的亲家一眼就注意到了我——一开始我喝了两杯白酒,脸不红、心不跳,后来看到叔伯哥快撑不住了,还主动站起来替他挡酒,一杯接一杯地喝,看上去轻松得很。
这下可勾起了亲家的好胜心,心里总琢磨着“这小子是不是没喝到位”,非要拉着我再较量较量,想试试他的真实酒量。
我一开始还想推辞,笑着说“都是一家人,喝开心就行,不用比酒量”,可架不住亲家实在热情,一个劲儿地劝酒,话里话外都透着“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的意思。
眼看场面就要尴尬,我只好松了口:“行,那咱就少喝点,别喝多了伤身体。”
谁知道亲家早就准备好了,直接拿出二两半的大茶杯,倒得满满当当递过来。我也不含糊,接过杯子,仰头就干了,动作干脆利落。
亲家一看,眼睛都亮了,立马又倒了一杯递过来,我没犹豫,又是一口闷。连着干了三个大茶杯,半斤多白酒下了肚,我才放慢节奏,端着杯子慢慢抿。
大哥的亲家也是个实在人,见我喝得痛快,自己也不甘示弱,跟着一杯接一杯地喝。
可他哪扛得住这么喝,没一会儿就满脸通红,说话都开始打颤。最后酒过三巡,秦家直接趴在桌子底下,起都起不来了。
我一看这架势,心里暗道“不好”,赶紧找了个借口溜到里屋躺下。
他知道这会儿出去,肯定又要被人劝酒,倒不如先躲躲。直到外面散席的动静传进来,他才慢悠悠地起身,到饭桌上扒拉了几口饭垫垫肚子。
后来听家里人说,大哥的亲家是被同行来的人抬着放到车上的,回去后还躺了好几天才缓过来。
每次说起这事,我都忍不住笑:“那回真是没办法,为了不让场面冷下来,只能硬着头皮喝,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撑得慌。”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