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橙天集团,已然成为全球互联网人瞩目的焦点。
就在陈天在公司内部宣布成立“微博”事业部的当天,国内同行们便迅速捕捉到了这一动向。
引人瞩目的是,该事业部由橙天集团二把手马画藤亲自牵头,并直接向陈天汇报,规格之高,实属罕见。
一时间,“微博是什么”成为行业内热议的谜题。
消息很快传至硅谷与华尔街。
当得知陈天再度出手布局新业务,硅谷的精英们顿时绷紧了神经。
尽管无人知晓“微博”究竟为何物,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一旦微博的定位与自身业务重合,那么该领域内的现有企业必将面临巨大冲击。
一时间,硅谷的创业者们纷纷暗中祈祷,希望微博的赛道不要与自己的公司撞车。
被动等待终究令人难安,一些按捺不住的硅谷企业家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坐镇北美的魏坤打探消息,试图获取关于微博的蛛丝马迹。
但魏坤只能“无奈”地一一回应:关于集团成立微博事业部一事,他所知并不比外界更多。
他本人也是在收到公司公开邮件时,才得知这一新部门的设立。
魏坤并未说谎。
出于项目保密需要,加上他本人常驻海外,陈天并未向他透露任何“微博”相关规划。
目前,微博的具体内容仅有深城的几位橙天核心高层知晓。
甚至连雷君、刘强冬等与橙天业务关联较浅的分公司负责人,也未被提前告知。
陈天已明确要求:微博的核心信息,一律不得通过电子邮件、网络传输等任何线上方式进行交流。
身在北美的魏坤,虽知微博事业部已然在集团成立,却对具体内容一无所知,本也合情合理。
然而这种保密等级,对这些硅谷创业者们绝算不上什么好消息。
连魏坤这样在橙天集团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都对微博动向毫不知情,可想而知这个“微博”在陈天心中的地位。
整个硅谷的气氛愈发紧张起来。
陈天近来在美国连续出手,屡战屡胜,无一失手。
这样的战绩,让几乎所有硅谷互联网公司都感到不安,仿佛自己成了被陈天圈养起来的羔羊,命运未卜。
而如今关于微博事业部的种种传闻,就像是羊圈外传来霍霍的磨刀声。
被围在圈内的羊群,无一不悬着心,谁也不知道那把磨利的刀,最终会落在谁的脖子上。
在这场无声的恐慌中,唯一能保持从容的美国公司,或许只有谷歌和苹果。
他们心知与陈天成为一家人后,橙天集团绝不会再与他们在核心业务上进行竞争。
微博可以是任何形态的产品,但绝不可能涉足搜索引擎或电脑业务。
这种“自己人”的身份,让拉里·佩奇和乔布斯得以轻松旁观。
在风雨欲来的硅谷,他们安然置身事外。
这,或许就是选择与陈天成为“家人”的最大回报。
陈天确实对微博极为重视。
在他看来,未来的互联网产品,除了强垂直领域之外。
几乎所有的产业模式最终都必须融入社交元素,才能形成完整形态。
必须在产品内部构建起人与人的深度互动,否则再惊艳的互联网产品也终将是昙花一现,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所谓“强垂直”,指的是那些功能极度聚焦、场景高度封闭的产品类型。
例如导航、天气软件及一些专业的生产工具。
就像Office不必考虑加入社交功能,高德导航也无需强求用户在其App内建立社交关系。
这类产品凭借其不可或缺的核心功能本身,就足以支撑其长久存在。
但除此之外,绝大多数产品都需要社交属性的加持,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网易云音乐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正是因为在听歌基础上构建了乐评与社区互动。
知乎能够超越百度知道、成为高质量内容社区,也正是得益于其浓厚的社交氛围。
社交属性,为人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了表达与分享的动力,也开辟了个人影响力变现的通道。
微博,同样如此。
微博的社交强度,足以与QQ这类主打社交的即时通讯软件相提并论。
尽管多年后,新浪微博因广告泛滥而逐渐失色,但小蓝鸟在国际舞台上依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充分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与全球潜力。
如果橙天的产品体系中能成功孵化出属于自己的“微博”。
整个橙天系的战斗力将迈上新台阶,生态链也将基本实现闭环,趋于完善。
对陈天而言,微博不仅非做不可,更必须站在全球格局之上,做到极致。
陈天此前并未预料到,微博这一模式会如此之快被他人洞察。
所幸,最先洞悉其中玄机的是自己人马画藤。
倘若这一构想被竞争对手抢先一步,橙天集团未来很可能将面对一个极具威胁的新敌手。
正如前世的腾讯,对新浪微博的觊觎并非一日两日。
然而,在这类强社交属性的产品领域中,先发优势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
回顾腾讯微博的发展历程:这款仅比新浪晚上线八个月的产品,背靠腾讯巨大的流量支撑,甫一登场便光芒四射。
然而,它最终却在与新浪微博斗争十年之久后,发现毫无一丝胜算,不得不于2020年宣布停止运营。
这一结局恰恰说明,在互联网领域,流量有时并非万能的。
尽管如今的“腾训”已成为历史,陈天内心仍对前世腾讯的运作模式颇为认同。
以QQ和微信为核心,全力构筑闭环生态。
无论互联网行业涌现出哪些新兴板块,作为行业巨头,只要能力所及,便毫不犹豫地切入。
若自己做不起来,便通过投资、收购等方式将优质标的纳入麾下。
总而言之,不遗漏任何一个可涉足的领域,不放弃任何一处可布局的赛道。
这也正是陈天所秉持的信念:他从不认为自己的版图已经足够大,始终对新兴领域怀有敬畏与渴望。
时刻准备着将下一个可能性纳入橙天的生态之中。
时间一晃而过。
一个月后,谷歌中文测试版悄然在国内上线。
橙天集团发展至今,最为重视的开发团队规模早已经超过万人,这么多人只用分出一小部分精英出来开发脱胎于CC空间的“微博”,进度可谓极快。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