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吉尔港的蒸汽起重机正将西非的黄金锭吊上“通远号”,郑明站在舷梯旁,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发笑——光是摩洛哥商港的月收入,就够再建两艘飞舟。更让他满意的是考察队从东非带回的消息:大裂谷的旅游驿站已接待了第三批欧洲贵族,而内陆的铁矿脉旁,首个“明式矿场”即将开工。“资源要挖,人心要连,”他对身边的参事说,“这非洲的经纬线,得按大明的尺子来画。”
东非矿场的规矩:钢与土的融合
东非铁矿的开采比预想的顺利。考察队用硫磺钢刀赢得马赛部落的信任后,部落首领主动送来五十名青年当矿工,条件是“每炼出十斤钢,分部落一斤”。郑明答应了,还派来铁匠师傅教他们“两洲炼钢法”——当然,最关键的“淬火秘方”留了一手。
矿场的运作带着浓浓的“明式印记”:
-矿工们按大明的“工时制”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能领到两斤麦饼和十枚两洲通宝;
-矿渣被用来铺设从矿场到裂谷驿站的道路,既处理了废料,又让游客能更方便地参观“钢的诞生地”;
-炼出的粗钢先运到摩加迪沙精炼,一部分制成武器装备非洲驻军,另一部分则通过运河运往欧洲,以低于当地三成的价格出售——这招让西班牙的钢铁作坊怨声载道,却又拿大明没办法。
有个马赛青年学会了用钢钎凿岩,拿到第一笔工钱后,买了柄钢刀送给父亲。老首领摩挲着刀身,对郑明的使者说:“以前我们用石斧,现在用钢刀;以前我们怕狮子,现在狮子怕我们——这都是大明给的。”
旅游线的延伸:从奇景到生活
大裂谷的旅游不再是“看一眼就走”。郑明让人在驿站旁建了“非洲民俗园”,马赛人穿着传统红披风表演猎狮舞,东非部落的姑娘用两洲丝绸织挂毯,游客可以花钱学用钢犁耕地,甚至能体验“明式茶道”。
欧洲贵族们趋之若鹜。法国公爵夫人为了学织“中非合璧”挂毯,在驿站住了半个月,回去时带了三箱两洲通宝,说要“把非洲的大明风带回巴黎”。旅游收入让周边部落富了起来,有个部落用赚来的钱盖了座“明式学堂”,请汉人先生教孩子读书,第一课学的就是“天之下,莫非王土”。
更妙的是“旅游外交”。郑明特意邀请希腊起义军的首领来裂谷“散心”,看着欧洲贵族对大明规矩的追捧,首领感慨道:“跟着大明,希腊以后也能让欧洲人花钱来看。”回去后,他对大明的武器支援更依赖了——这正是郑明想要的:用风景软化野心。
摩洛哥的微妙平衡:防西与制摩
丹吉尔港的三座钢炮堡垒让西班牙人不敢妄动,但郑明知道,光靠硬的不行。他给西班牙国王送了份“厚礼”:五十柄硫磺钢剑和一幅大裂谷的风景画,附信说“大明只想通商,无意与西班牙为敌”。国王看着能斩断铁条的钢剑,最终下令“舰队不得靠近丹吉尔港百里之内”。
对摩洛哥苏丹,郑明则用“甜头”牵制。他帮摩洛哥改良了棉花种植技术,让产量翻了一倍,条件是“棉花只能卖给大明商栈”。苏丹尝到了甜头,主动提出“让大明在摩洛哥内陆开商路”,郑明却故意放慢脚步——他要让摩洛哥始终“差一口气”,离不开大明的技术。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