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摩洛哥贵族想抢占丹吉尔港的一处商铺,郑明没派兵,只停了三天的棉花收购。苏丹急了,亲手打了贵族三十鞭子,把商铺还给了大明商人。“对付这种国家,得掐住他的生计,”郑明对水师统领说,“比炮舰管用。”
对欧贸易的渗透:从商品到标准
大明的“西洋商社”在欧洲的分号扩到了二十家,卖的不光是钢器、丝绸,还有非洲的咖啡、象牙雕刻。最让人意外的是“明式家具”——用非洲硬木和两洲钢件打造,在法国宫廷掀起了热潮,贵族们争相模仿,连椅子腿都要刻上“大明”二字。
更狠的是“标准输出”。商社规定:
-欧洲的羊毛必须达到“大明细度标准”才能收购,为此,英国的牧场主不得不引进大明的绵羊品种;
-与大明交易的欧洲商人,必须使用“大明衡器”称重,这玩意儿比欧洲的秤精确十倍,想缺斤少两根本不可能;
-连商契都得用大明的“防伪纸”书写,纸上印着微型龙纹,欧洲人仿都仿不来。
威尼斯的商人抱怨“被大明牵着鼻子走”,却又不得不按规矩来——谁让大明的商品又好又便宜,两洲通宝在欧洲的认可度比金银还高。有个佛罗伦萨银行家说:“现在不是我们定汇率,是大明的商社定——这世界,真的变了。”
内陆的新触角:从矿场到商路
考察队继续往非洲内陆推进,这次的目标是刚果河流域。他们坐着蒸汽小船逆流而上,沿途用钢斧砍开通路,遇到部落就送钢刀、教种地。有个部落首领看着蒸汽船不用划桨就能前进,以为是“神船”,当场表示“愿意归大明管”。
郑明让人在刚果河沿岸建了五个“补给站”,既给考察队提供支持,也作为商路的节点。补给站里的“明式货摊”卖着钢针、布匹、麦种,用非洲的象牙、橡胶就能换。有个部落用十斤橡胶换了一台织布机,织出的棉布比以前好看十倍,部落的姑娘们再也不用穿兽皮了。
林远在京师收到刚果河的地图,在上面画了条虚线,从东非矿场到西非丹吉尔港,贯穿非洲大陆。“这条线要是通了,非洲的资源就活了,”他对万历皇帝说,“到时候,欧洲人想要非洲的东西,就得看咱的脸色。”
夕阳下,东非矿场的钢炉映红了半边天,马赛矿工哼着汉话歌谣往家走;丹吉尔港的商船鸣笛启航,满载着棉花和黄金驶向地中海;刚果河的蒸汽小船上传来工匠的号子,他们正在搭建新的补给站——非洲的经纬线上,正被大明的钢、麦种、商栈一点点填满。
郑明的下一个计划,是在非洲建第一座“蒸汽火车轨”,从裂谷驿站到东非矿场。他相信,只要铁轨铺到哪里,大明的规矩就能传到哪里。而那些还没被考察队踏足的内陆,迟早会听到蒸汽的轰鸣——那是大明的脚步,正稳稳地丈量着这片土地。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