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吉尔港的扩建工程完工了。新修的船坞能停靠“环宇号”级别的巨轮,港口内侧筑起了环形钢炮阵,二十门连珠炮的射程能覆盖整个直布罗陀海峡。郑明让人在海峡中间的礁石上立了座灯塔,塔上挂着大明龙旗,旁边刻着“擅闯者,炮轰勿论”。
西班牙的舰队几次想试探,都被灯塔旁的巡逻蒸汽艇驱离。有次三艘西班牙帆船偷偷靠近丹吉尔港,刚进入炮射程,就被警告炮击断了桅杆。从此,西班牙国王严令舰队“非经允许,不得近海峡百里”。
更妙的是“情报网”的布建。郑明让摩洛哥商人混进西班牙港口,打探舰队动向,用两洲产的“密码本”(用非洲部落符号编写)传递消息。当西班牙想联合葡萄牙封锁海峡的消息传到丹吉尔港时,郑明早就让“通远号”带着十艘蒸汽舰在海峡待命——对方见大明早有准备,只能作罢。
对欧贸易的新筹码:资源与技术的绑定
随着非洲资源不断通过铁轨、河道汇聚到港口,大明对欧洲的贸易有了新底气。郑明对欧洲商社下令:“想买东非的钢,得用美洲的白银;想换刚果的橡胶,得用欧洲的机床图纸。”
欧洲诸国没得选——东非钢比西班牙的坚韧,刚果橡胶做的密封圈比欧洲的耐用,而大明的蒸汽机床更是他们急需的技术。英国女王为了换十台蒸汽织布机,不得不答应“用北美殖民地的木材抵账”;法国国王为了得到橡胶,偷偷送来几箱达芬奇的机械手稿,想换橡胶提炼技术。
郑明把换来的图纸交给江南“机造局”,工匠们取长补短,造出的蒸汽锤比欧洲的力量大三成。他笑着对参事说:“他们用图纸换资源,咱用资源造更好的机器——这买卖,稳赚不赔。”
非洲内部的平衡:部落联盟与规矩渗透
随着铁轨和河道的延伸,非洲部落间的矛盾多了起来。马赛人与刚果部落为了争夺铁轨旁的商站用地差点动武,郑明没派兵镇压,而是召开了“非洲部落会盟”。
会上,他拿出两洲产的“等重秤”,说:“土地按人口分,商站收益按出力分,谁也别想多占。”他还制定了《非洲部落公约》,规定“凡用大明钢器、种大明麦种的部落,都算‘大明友邦’,受大明保护,但也得遵守大明商律”。
会盟后,最大的三个部落首领一起在铁轨旁种下“友谊树”(两洲的速生杨),约定“有纠纷找大明评理,不私斗”。郑明让人把公约刻在铜碑上,立在每个“铁站村”和河港商栈,铜碑背面用非洲各族语言写着:“同轨同商,共享太平。”
远谋的新维度:从非洲到世界的脉络
林远在京师看着非洲的铁轨图和贸易账,对万历皇帝说:“非洲就像一棵大树,铁轨是枝干,商栈是果实,而两洲的技术和规矩,就是让树扎根的土壤。”他让人给郑明送去新的指令:在非洲建“铁厂学堂”,培养既懂炼钢又懂管理的非洲人才。
郑明依令而行。学堂里,非洲青年和汉人学徒一起学图纸、练车床,毕业后被派到矿场、铁路当工头。有个叫卡鲁的非洲青年,不仅学会了造火车零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对郑明说:“等我学好了,要在非洲修更多的铁轨,让所有部落都连起来。”
夕阳下,刚果河的蒸汽船与东非的火车同时鸣响,丹吉尔港的钢炮在暮色中泛着冷光,裂谷的火烈鸟飞过铁轨,翅膀映着矿场的钢炉红光——非洲的土地上,第一次有了连贯的脉搏,而这脉搏的跳动,正跟着大明的节奏。
郑明的地图上,铁轨的虚线正往西非的象牙海岸延伸,河港的标记也顺着刚果河支流往更深处标注。他知道,当铁轨和河道最终连成一张网时,非洲就再也离不开大明——不是靠刀枪,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生计,靠那些在铁轨旁长大、说着汉话的非洲孩子。这,才是最牢不可破的统治。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