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第265章 教化固本:人心归向与道统革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5章 教化固本:人心归向与道统革新(1 / 2)

京师的国子监里,沈括正看着新刻的《大明英烈传》被搬进藏书楼。书册封面烫着金漆大字,里面印着郑和下西洋的海图、戚继光抗倭的插画,还有林远从江南寄来的序言:“国之强盛,不在兵甲之利,而在民心之聚;民心之聚,不在金帛之诱,而在道义之明。”不远处,格物院的工匠们正调试无线电,滴滴声与学子们的诵读声交织,像两股奔涌的溪流,朝着同一个方向汇聚。

庠序新声:爱国教化入课堂

江南的“明伦学堂”里,十岁的蒙古孩童阿古拉正跟着先生念《大明疆域歌》:“东起朝鲜,西至非渊,南及诸岛,北抵雪原……”课本上,两洲通宝的图案旁印着一行小字:“钱者,用也;国者,根也——守根方能用其钱。”

这是林远在《新政合订本》增补的“教化篇”里的主张:“欲消贪腐,先正人心;欲正人心,先明大义。”沈括将其细化为“三教”:教疆域之广,让孩童知家国边界;教英烈之事,让百姓明是非荣辱;教信誉之重,让商民晓利义之辨。

他奏请万历皇帝:“将《大明英烈传》《疆域歌》纳入全国学堂课本,每月朔望日,由官吏宣讲‘商路守将’‘廉吏故事’。”皇帝翻着林远批注的“教化如植木,需日日浇灌”,朱批:“准。从京师国子监到边疆社学,一体推行,不得懈怠。”

塞外的屯垦庄里,汉人老农给蒙古少年讲“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末了说:“咱们现在种的麦、用的犁,都是大明的好东西,可要是国不强,这些都得被抢走——爱国不是空话,是守住手里的好日子。”少年们似懂非懂,却把“守好日子”记在了心里。

商道重信:名誉贵于金帛

江南机造局的作坊外,新立了块“信誉碑”,上面刻着三行字:“以次充好者,永禁入行;拖欠工价者,碑上留名;急公好义者,画像存照。”这是沈括按林远“商道即人道,信誉为基石”的建议设立的,旁边还挂着无线电通报的“各地失信商名录”。

有个织锦商曾因用劣质丝线冒充贡品被记上“失信录”,半年没人敢买他的货,急得找到监利司:“我愿赔三倍价钱,求把名字去掉!”沈括让人核实他确已改正,才在无线电里通报“除名”,但“信誉碑”上的记录仍保留着:“要让所有人知道,坏了名声,比丢了钱更难翻身。”

与此相对,广州船主王二成曾冒着风浪护送朝鲜贡使,被朝廷赐“义商”牌匾,他的船队走到哪里都被优先卸货。王二成对儿子说:“林大人的书里写‘千金易得,信誉难求’,你看,这牌匾比两洲通宝还管用。”

这些故事通过无线电传到美洲行省,王守仁特意在商栈设了“信誉红黑榜”,上榜的商人说:“在大明的地界上,名声坏了,就算有再多钱,也站不住脚。”

贬腐崇廉:形成过街之鼠的风气

肃贪局的衙门外,围满了看“贪官示众”的百姓。被押解的官吏戴着枷锁,胸前挂着罪状牌,沈括让人用无线电将其罪行通报各地:“此人贪墨供暖煤款,致百户百姓挨冻——凡贪腐者,必遭唾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