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机算坊的蒸汽灯彻夜通明,沈括盯着眼前的“百线显影机”,指尖在铜丝脉络上轻轻划过。这台机器比早年的显影板复杂十倍,三百六十根铜丝按“九章算术”与“西洋几何”的规律交织,通上电后,云母片上的光斑能组成简单的数字阵列——这是林远在《格物通解》“机算篇”里构想的“雏形计算机”,此刻正算出“江南商税月增七厘”的结果,与账册核对分毫不差。
计算机研发:从算珠到机算的飞跃
格物院的工匠们围着“百线显影机”的改良版忙碌,李冶带着无线电团队赶来支援:“按林大人的图纸,给机器加个‘电波接收器’,能直接接收各地数据!”沈括点头,让人将铜丝换成更细的“镀银铜线”,又在机器内部装了“齿轮计数器”——这是林远结合“蒸汽轮机齿轮原理”新画的草图,能自动累加复杂运算结果。
试算“北境屯垦粮产”时,显影机用两刻钟得出“亩产三石二斗,总产超去年一成”,比账房先生用算盘算快了三个时辰。老账房摸着机器叹:“当年林大人说‘机算可代百人之劳’,今天才算见着真章!”
消息奏报御前,万历皇帝让沈括演示“全国商税汇总”。当显影机在半个时辰内算出“两洲通宝流通量、各行省商税占比”等数据,连户部尚书都惊得直搓手:“有这宝贝,再也不用熬夜对账了!”皇帝当即下旨:“拨银二十万两,着沈括牵头,格物院、户部、商盟合力,务必造出能算‘跨洲资源调度’的‘大算机’。”
沈括按旨组建“机算总局”,将林远标注的“二进制换算表”“数据分类法”贴满工坊。他对学子们说:“先生的书里藏着‘算理’,咱们要让机器学会‘理事’——将来美洲的粮、非洲的铁该调多少,它说了算。”
大数据积累:全域动态的明账
“机算总局”的档案室里,新制的“数据柜”堆到了屋顶。每个抽屉都贴着标签:“北境移民户数(月更)”“江南织机产量(旬报)”“无线电通信故障记录(日报)”,甚至还有“德川家康辖地铁器价格波动”——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电或飞舟汇总,经显影机初步运算后,存入档案。
林远在给沈括的信里说:“数据如铜镜,能照见利弊:粮价连涨三月,必是仓储不足;某行省商税骤降,定有走私之嫌。”沈括依言建立“数据预警制”,让显影机对“异常波动”自动标记:当印度行省的棉布价格月降三成,机器立刻亮起红灯,经查是欧洲商人走私倾销,肃贪局随即截获了三船私货。
王守仁从美洲行省发来“粮钢产量季报”,数据录入后,显影机算出“明年可多输粮五十万石”,户部据此提前调整了北境军粮调拨计划。他在信里笑:“这机器比京官还懂美洲的家底,调运再不用瞎猜了。”
万历皇帝看着“全国数据总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粮、钢、商税的流动,像一幅动态的江山脉搏图。他对沈括说:“林远说‘治大国如烹小鲜,需知火候’,这些数据,就是火候表啊。”
数据支撑改革:循数施策的精准
江南“监利司”的新政遇到了难题:织工工资涨了,机户却抱怨“利润降了”。沈括让人将三年来的“工价、成本、售价”数据输入显影机,算出“合理利润区间”:工价可再提一成,机户通过“批量购料”能抵消成本——这正是林远在《新政合订本》里说的“以数定策,不凭想当然”。
按此方案调整后,双方都满意,沈括在奏报里写道:“数据不会说谎,能让清官不背‘偏袒’之名,让百姓信服‘公允’之实。”皇帝看着显影机出具的“盈亏分析图”,朱批:“此法可推至全国,凡民生政策,先经机算验证。”
零零读书网